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良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良知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本性與道德上的認識和實踐能力。「良知」一詞最初由孟子(前372?—前289)提出,認為人不加思慮便能知道的便是「良知」。「良知」的具體內容包括親愛其父母、尊敬其兄長。而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良知」說是孟子性善論的重要內容。明代的王陽明(1472—1529)提出「致良知」,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良知」說。他認為,「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將「良知」擴充到底,即能達到對一切道德真理的認識和實踐。

引例1

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 (《孟子·盡心上》) (人所不加思慮便能知曉的,就是良知。)

引例2

天理即是良知。 (《傳習錄》卷下) (天理就是良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