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生平

原图链接 来自汇图网

胡适, 其父胡传,字铁花,在胡适出生两个月时,即奉调台湾担任台东知州(相当于县长兼保安司令)。3岁时胡适随母冯顺弟至台湾其父任所。甲午战争,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许多台湾官员被调回大陆。胡传应坚守台南的刘永福要求下又暂停一段时间,后因病重离开,不久病逝于厦门。临终前给胡适的遗嘱是鼓励他读书上进。[1]

1904年,13岁时,因机缘赴上海接受新式教育。临行前母亲特别安排其与长他一岁的远房亲戚江冬秀订婚。

胡适年轻时,一直自我放纵,1909年,他寄身的中国新公学解散,胡适感到生活无所依靠、精神无处寄托,又逢家庭变故,母亲病倒、亲人亡故、兄弟分家,十八九岁的胡适穷困潦倒,“迩来所赖,仅有三事,一曰索,索债也;二曰借,借债也;三曰质,质衣物也”。他感到“前途茫茫,毫无把握”。“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到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著他们堕落了。”于是看戏、打牌、逛窑子成为胡适排遣自己的三大方式。[2]

1910年,胡适考取了第二届庚款留学奖学金,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他先是选读农科,因缺乏兴趣,改读文科,1915年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承当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教授,深受影响,使得他回国后的倡议多倾向实务为主,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讲求实用主义。[3]

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适,经过“文学革命”后,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1917年,年仅26岁的胡适,。[2]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每日头条. 2017-09-12 [2019-08-25] (中文). </ref> 同年,他考完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口试后,博士文凭都没拿到手就应蔡元培之邀成为北大教授。胡适把刊登在美国的《留学生季报》的《文学改良刍议》里的“我手写我口”,他抄了一份给陈独秀的《新青年》后,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团队,影响了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

1917年,回国的同时在母亲的连番催促下,待母至孝的胡适尽管内心一百个不愿意,还是选择回老家与裹著小脚、大字不识几个的江冬秀(1890年12月24日出生)完婚。这桩留美博士与无知村姑的结合,成为民国七大奇闻之一。

胡适,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胡适不仅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哲学、史学方面也都有独特见解,民国时期许多熠熠生辉的学者都是他的挚友、学生或崇拜者。不过,与民国时期众多文人不同的是,胡适还违反文人不从政的初衷,投身于政治,并有著敏锐的政治观察力。[1]

白话文运动

于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论述写作文体的革新,该文被视为是提倡白话文的首篇宣言,不过其仍属于“文白交杂”。胡适还称自己的白话新诗是在做尝试,因此称1920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叫《尝试集》。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并未救国实则是胡闹的“五四运动”。此后胡适开始撰写白话文学、白话小诗,有的被谱成歌曲。也因此,胡适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批评。但实际上,“白话文运动”并非自“五四运动”开始,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了白话文的创作,如《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红楼梦》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蔡元培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胡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学者,推翻了盛行2000多年的文言文。 胡适一生帮助很多文人: 李敖自称在其困难的时候接受过胡适的资助。胡适影响李敖,成为理性的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者,所以直到已趋晚年的现在,李敖仍对胡适仍是敬佩有加;故李敖在其“2005年大陆文化之旅”北京大学访问期间,独捐巨资,要树立胡适铜像于北大校园,即知胡适在李敖心目中,其巨人形象,又是如何的大。[4]

三十年代,胡适慧眼识英雄,帮助梁实秋完成了“莎士比雅全集”的翻译———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

清华校长季羡林为胡适的学生,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学生资助,林语堂生活盘缠无以为继,是靠著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林语堂返抵国门时,口袋里几乎身无分文。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1]

关心时局政治

1922年,胡适任北大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在做学问与教学、从事行政期间,温文儒雅的胡适开始关心时政。曾与蔡元培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其后还不断发表文章阐述人权,质疑国民党何时才能有宪法。他与梁实秋、罗隆基合著于1930年出版的《人权论集》一书,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

彼时,胡适对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之训政体制也并不认同,认为蒋“不懂民主、不懂宪法”,他还撰文批评。但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胡适选择了支持国民政府,并临危受命,在同年以特使身份赴美,争取美国支持,隔年被任命为驻美全权特使。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内阁备感压力,将日本驻美大使增设为3人,以抑制住胡适的能力。

在1938年至1942年驻美大使期间,胡适一方面奔走各大城市演讲争取支持,一方面多次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会面,为国民政府争取更多的援助。他的所为赢得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支持,替中国争取到了大量的外援进行抗日;而他自己分毫不取,连大使“特支”都原封不动交回。

1942年,胡适辞去驻美大使之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在哈佛大学讲学。不过由于胡适人缘极好,几乎每晚都有应酬,所以常至深夜才能静心撰文、准备隔天演讲,这使其心脏病情加重。

抗战胜利后,胡适于1946年7月回国,任北大校长。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身在学界的胡适,并没有完全与政界脱离瓜葛。

随著国共内战形势的变化,中共军队于1948年底包围北平,胡适没有听从奉中共之命来劝说自己留在北大的学生吴晗之言,匆匆搭机撤到南京,其后应蒋介石的要求,以个人身份再度赴美,为国民政府的存亡再做一次外交努力。

受到的批判

早年的毛泽东曾做过北大的旁听生、图书馆的助理管理员,对于胡适尊敬有加。1936年,毛泽东亲口告诉美国记者斯诺,他是陈独秀、胡适的忠实读者和崇拜者。不过,随著其手握权力,毛不再承认自己是胡适的学生,曾有的尊敬和谦卑也无影无踪。而没有人否认,毛和中共惧怕胡适的原因就在于胡适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自由主义思想,这与共产党的愚民政策格格不入。

1949年5月,业已投奔中共的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私交甚好的陈垣发表了《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劝其“正视现实,应该转向人民”等等。胡适在一个多月后读到该信后,颇为怀疑信的真伪,认为“甚可怜惜”。第二年年初,胡适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作为回应,称这封信“最可证明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学术自由”。

陈垣攻击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掌握了政权的毛和中共,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军人物胡适打倒,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即让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共的一套东西,接受中共的洗脑。

中国建政后不久,就开展了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运动中,对中共没有什么了解而选择留在大陆的胡适次子不得不违心地批判自己的父亲,还亲自编写和登台演出反美话剧。1950年9月,他还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表示要与之划清界线,断绝往来。胡思杜的“叛逆”之举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消极影响,而胡适却不愿多谈此事。

傅斯年就此发表看法称:“共产党对于不作他们工具乃至于反对他们的教育界中人,必尽其诬蔑之能事。《大公报》上这一文,也不过一例罢了。陈垣、胡思杜都是在极其悲惨的命运中。因为不能出来,别人代他写文,我们也不必责备他了!”[1]

晚年

原图链接 来自汇图网

1952年11月,胡适应邀回台讲学,蒋经国等众高官前往机场迎接。随后胡适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阐述“民主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言论自由”。他还曾在蒋介石的宴席上,指出台湾没有言论自由等,蒋介石并没有当面表示不满,依旧让胡适当中央研究院院长,依旧继续他的研究和写作。

五十年代,蒋介石曾有搞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意向,胡适立即上万言书,劝蒋记取当年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乃是引狼入室的教训。此后,蒋介石聘请胡适担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设计光复大陆的计划。就在胡适去世之前,还表示“我们学术界和中央研究院,要挑起反共复国的任务。”

1961年,胡适心脏病发作住进台大医院。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主持中研院院士会议的酒会现场,突然心脏病发当场倒地过世,终年72岁。[1]


曾任职务

历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1]

视频

先生胡适:内无武器 请勿疑虑

民国三十年胡适演讲片段


蒋介石与胡适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1.4 1.5 林辉:但愿来生不姓“胡”. 大纪元电子报. 2018-08-27 [2019-01-20] (中文). 
  2. 2.0 2.1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每日头条. 2017-09-12 [2019-08-25] (中文). 
  3. 胡雅雯. 胡适:五四领袖、 北大校长、 民国哲人 (12/17). HK01. 2018-12-17 [2019-08-25] (中文). 
  4. 李敖‧胡适‧殷海光. 自由时报 自由评论网. 2018-03-19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