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背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背肌

背肌分为背浅肌、背深肌和背部筋膜。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背肌
  • 外文名:dorsal muscles
  • 性   质:肌肉
  • 下   属:背浅肌 背深肌背部筋膜

解剖结构

1、背浅层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

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斜方肌是三角形阔肌,位于项部及背上部;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的内侧1/3、项韧带、第7颈椎至第12胸椎的棘突及棘上韧带。上部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锁骨外侧1/3的后缘;中部肌束横行向外,止于肩峰内侧缘及肩胛冈上缘;下部肌束斜向上外,止于肩胛冈的内侧部。在下部肌束的止端腱与肩胛冈内侧端之间,有一斜方肌腱下囊。肌起始处的腱膜以第7颈椎附近为最宽,向上及向下逐渐变窄,且有光泽,称为菱形腱镜。两侧斜方肌常不对称;偶见上部与中部肌束分离;肌的头部或下位胸椎起点可能缺如;锁骨部止点有时内移或缺如。

斜方肌受副神经和第2~4颈神经的前支支配;由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肋间后动脉、颈深动脉及枕动脉分支供给。功能:全肌收缩可拉肩胛骨移向脊柱;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外侧角,与前锯肌下部肌束拉下角外旋的作用形成力偶,外旋肩胛骨下角,助臂上举,并协同肩胛提肌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下降肩胛骨内侧部,协同胸小肌下拉肩胛骨。肩胛骨固定时,两侧肌收缩使头后仰;一侧收缩使头颈屈向同侧,面仰向对侧。肌电图研究表明,斜方肌在肩上提、缩后、臂屈和外展时,皆有电位活动:肩上提时肌上部活动明显,缩后时中部和下部活动最大。在直立位、上肢不负荷时,斜方肌上部电位静息或仅有轻度活动;重度负荷时活动增加。

背阔肌是全身最大的阔肌,呈直角三角形,位于腰背部及胸部后外侧。它以腱膜起于下位6个胸椎棘突棘上韧带、胸腰筋膜后层、(借胸腰筋膜起于全部腰部棘突、骶中嵴及髂嵴后部外唇),并以肌齿起自下位3~4个肋骨外面,有时有小部分肌束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聚向外上,转绕腋窝后壁大圆肌的下缘,至其前面,以扁腱止于结节间沟底及小结节嵴。近止点处肌束的排列次序上下倒置,即该肌下部的肌束止于高处,上部肌束止于低位。背阔肌在肱骨的止点最低处较大圆肌者略高。背阔肌止端腱与大圆肌腱之间有一恒定的背阔肌腱下囊;在肌的上缘与肩胛下角之间亦常见一滑膜囊。自背阔肌上缘约在腋后襞中点处,有时分出一小肌束,经腋窝连于胸大肌或喙肱肌腱的深面,或附于肱二头肌长头腱、臂筋膜、胸小肌下缘甚至喙突,此肌束称为腋弓。偶有一薄肌束起自背阔肌下缘延至肱三头肌长头或鹰嘴。

背阔肌借以起始的椎骨及肋骨的数目可减少,或偶有增多。背阔肌上缘、肩胛骨内侧缘与斜方肌下外缘所围成的三角区称为听诊三角。背阔肌下外缘、髂嵴上缘与腹外斜肌后缘所围成的三角区称为腰三角。背阔肌受胸背神经(C6~8)支配。接受胸背动脉及颈横动脉降支的血液供给。其神经血管门的位置接近止端,较恒定,有利于作为肌瓣移植。功能:可内收、内旋及伸臂;并协同胸大肌胸肋部和大圆肌,对抗阻力下拉举起之臂;当臂高举并固定时,可牵引躯体向上向前。肌电图显示:深呼吸时背阔肌收缩辅助吸气。

肌肩胛提肌呈带状,位于颈部外侧,被斜方肌上分及胸锁乳突肌所覆盖。它起自上位4个颈椎横突,肌束斜向下外后,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肩胛冈以上的部分。偶见一肌束至枕骨、乳突、第1~2肋、斜方肌或前锯肌等。此肌受肩胛背神经(C3~5)支配,接受颈横动脉或颈浅动脉分支的血液供给。功能:上提肩胛骨;肩胛骨固定时,则向同侧屈颈。

大菱形肌起自上位4~5个胸椎棘突及棘间韧带,肌束斜向下外,止于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冈内侧端以下的部分。小菱形肌起自下位两个颈椎棘突及项韧带,止于肩胛冈内侧缘肩胛冈内侧端以上的部分。大小菱形肌多相融合,分界不清;小菱形肌有时缺如。它们受肩胛背神经(C4~5)的支配;接受颈横动脉和上部肋间后动脉分支的血液供给。功能:两肌收缩时,拉肩胛骨向上内。

上后锯肌是斜方形的薄肌,位于菱形肌深面,它以薄腱起于项韧带大部、下位两个颈椎、上位2~3个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肌束斜向下外,以肌齿止于第2~5肋、肋角外侧的上缘及外侧面。此肌受第2~4肋间神经支配;接受肋间后动脉及颈深动脉分支的血液供给,功能:上提2~5肋,助吸气。 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面,以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和上位两个腰椎的棘突及胸腰筋膜中层。肌束斜向上外,以肌齿止于第9~12肋,适在肋角的外面(第12肋无肌角)。此肌接受第9~11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支配,由相应部位的肋间后动脉供给血液。功能:向下后牵拉第9~12肋。上、下后锯肌起止点的数目常有增减;有时在连结两肌的筋膜中有一肌束。

2、深群深群包括

夹肌、竖脊肌、横突棘肌、棘间肌、横突间肌与肋提肌。

夹肌呈三角形,位于顶部与背上部,被斜方肌和上后锯肌遮盖。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

坚脊肌粗大,呈长索状,列于棘突外侧,下迄骶骨上达枕骨,沿途均有起止。它以总腱及肌束起于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及胸腰筋膜,肌向上分为外侧、中间及内侧三列纵行的肌柱。外侧列附着于肋骨,称为髂肋肌;中间列附着于横突称为最长肌;内侧列附着于棘突称为棘肌,最薄弱。每列自下而上又可分为三部。

肌电图证实,竖脊肌伸直脊柱的作用与抗重力有关。自直立位伸脊柱时,竖脊肌首先出现一短促的爆发性电位活动,进一步伸则是身体重力作用,竖脊肌呈电静息。但用力后伸时,竖脊肌可有收缩。自立位缓慢屈脊柱时,竖脊肌由于对抗重力而收缩。当脊柱充分屈曲时,脊柱的被动结构承受负荷,竖脊肌无活动,呈电静息。

横突棘肌位于竖脊肌的深面,由许多斜行的肌束组成,分别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上内一定距离,止于椎骨的棘突。此肌自浅而深可分三层:浅层是半棘肌,肌束斜越4~6个椎骨;中层为多裂肌,肌束斜越2~4个椎骨;深层称为回旋肌,肌束最短最斜,越过一个椎骨者称为长回旋肌,连结邻位两个椎骨者称为短回旋肌。浅层及深层又各分三部(表3)。

棘间肌位于邻位椎骨的棘突之间,贴靠于棘间韧带的两侧,在颈部较明显。

①颈棘间肌共6对,位于第2颈椎至第1胸椎的邻位棘突分叉部之间。

②胸棘间肌仅存在于上位两个胸椎及下位两个胸椎的棘突之间;有时见于第2~3胸椎的棘突之间。

③腰棘间肌有4对,在各腰椎之间,附着于邻位棘突的全长;偶见一对位于第12胸椎与第1腰椎的棘突之间,或第5腰椎棘突与骶骨之间。它们受相应的脊神经后支的支配;由颈深动脉、肋间后动脉及腰动脉分支供给。

功能:协助后伸脊柱。

横突间肌此组肌是位于邻位椎骨横突之间的短肌,在颈部及腰部较发达。横突间肌可分为:

①颈横突间肌:又分为颈横突间前肌,位于颈椎横突前结节之间,寰、枢椎之间缺如;颈横突间后肌,连于颈椎横突后结节之间。后肌与前肌之间隔以脊神经前支;后肌又被脊神经后支分为内侧分与外侧分。

②胸横突间肌:是单个小肌束,主要存在于第10胸椎至第1腰椎的横突之间。

③腰横突间肌:又分为腰横突间内侧肌与外侧肌。内侧肌连于邻位腰椎副突与乳突之间;外侧肌再分为腹侧部与背侧部。腹侧部连于腰椎横突之间;背侧部连于邻位副突与横突之间。横突间肌接受颈深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分支的血液供给。腰横突内侧肌、胸横突间肌和颈横突间肌受脊神经后支支配,其他部分受前支分支的支配。功能:侧屈脊柱。

肋提肌每侧12块,肌束斜向下外,与肋间外肌后缘平行,分为肋短提肌与肋长提肌。

①肋短提肌:起自第7颈椎和第1~11胸椎横突尖,止于各下位椎骨所连接的肋骨肋结节与肋角之间。

②肋长提肌:起自第8~11胸椎横突尖,止于各下位第2个肋的肋结节与肋角间的上缘和外侧面。它们受相应部位的胸神经后支支配,接受肋间动脉分支的血液供给。

功能:提肋,侧屈并回旋脊柱。

相关疾病与治疗

1、背肌筋膜炎属“伤筋”、“痹症”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多发病。背肌筋膜炎指由于寒冷潮湿或劳动损伤所致的筋膜水肿及肌肉组织水肿,或发生纤维性病变。背肌筋膜炎病程长,可由于气候变化或劳累发作,且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背肌筋膜炎的标准:患者患处肌肉出现疼痛、酸痛,于天气变化或夜间时疼痛加重;早晨起床时疼痛较剧,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劳累后症状加重;体检时压痛较广泛,局部肌肉有僵硬感,体格检查时,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束状或结节状的筋束或筋结。肢体功能活动部分受限,X线检查多属正常。

3、治疗:观察组:给予刺络拔罐联合刮痧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将刮痧油涂抹均匀后使用刮痧板沿膀胱单向轻刮5min,保持刮痧板与皮肤夹角45°。在确定痧疹密集部位后加大力度重刮1min直至出现紫红色痧疹。与痧疹密集处消毒后,行快速叩刺10下,后采用闪火法行局部拔罐5min直至出血3mL。每日1次,4次为1个疗程。[1]

参考文献

  1. 背肌构成 背部肌肉介绍”,禚中华健身学院,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