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翰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1]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宋沿唐制

也稱翰林學士院,有時亦稱翰林院。翰林學士實際上充當皇帝顧問,很多宰相都從翰林學士中選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亦無秩品。元豐改制後,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任其他官職,專司草擬內製之職,例帶知制誥銜。由於唐代學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時亦稱學士院為翰林院。

宋代另有專掌藝學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與學士院的翰林院無關[2]西夏設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起草詔書等事。

清因明制

清朝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但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視頻

翰林 相關視頻

古代有個機構,叫翰林院,為什麼讀書人都爭搶着想要進去?
古代最高學術機構:翰林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