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美丽的黄龙我的家二(曾福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丽的黄龙我的家二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美丽的黄龙我的家二》中国当代作家曾福来的散文。

作品欣赏

美丽的黄龙我的家二

黄龙村由原黄龙村和杨楼村两个村合并而成,位于合肥市最南端,与铜陵市枞阳县接壤。这里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山,有水,有故事。跨越时空,追寻往日的辉煌和文化,留给人的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早日的商行

沿着合铜黄高速,在浮山道口下,进入黄龙村的第一个村庄就是蔡行,早期这里因开烟行和糖行而出名。蔡行与青山湖相接,村庄和田地很有层次感,阳春三月,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一浪高过一浪”,将古老的蔡行妆扮得更加美丽动人......

民国前清代末期,这里住有一大户人家叫蔡俊候,蔡俊候年轻时头脑灵活,能说会道,长得高大帅气,竟让一个尼姑动了爱慕之心,为帮助他成就事业,尼姑送给他很多钱财,蔡俊候凭此资本在当地开起了烟行,生意越做越红火,家业越来越丰厚,后蔡俊候用开烟行赚来的钱购买良田,面积达300余亩,现在的蔡家西冲一带都归其所有。

蔡俊候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蔡少甫,任国民党庐江县自卫队队长,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当时姚山王洼(今鲍店村内)有个大户人家叫王大财,十分有钱,土匪就给他送了绑票,限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地点交出一大笔钱,并不允许报官,如果报官就撕票,王大财算了一下,就是将家中所有的卖掉,也筹不齐土匪要的数目,想来想去还是报了官。有一天夜里,蔡少甫带着十几个自卫队员埋伏在指定地点,见到土匪时,蔡少甫从腰间抽出手枪,举枪便打,谁知扳机扣动几次,枪都没响,这时他身后的一名自卫队员开枪击倒了前面的一个土匪,蔡少甫便将手枪别在腰间,捡起土匪的枪追赶前面的土匪,在追到一大塘埂时,土匪已被包围,为堵截土匪,蔡少甫奋不顾身从高处跳下,不慎摔爬在地,这时候别在他腰间的手枪因受到压力冲击突然走火,子弹从他小肚子进肛门处出,蔡少甫当场气绝身亡。按现在的说法,蔡少甫属因公牺牲,而且死得很壮烈,时任国民党县长特从庐江县城赶来参加了蔡少甫的葬礼。蔡少甫死后,他的儿子蔡观光怕土匪报复,便去南京参加了国民党部队,后任国民党军火库主任(团长级别),在抗战期间是立过不少功。蔡俊候的第四个儿子蔡云普,利用祖上遗留下来的资本在当地开起了糖行,而且糖行越开越大。因此处开过烟行、糖行,业主姓蔡,所以取名蔡行。自此蔡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蔡行村民组有70多户人家。

蔡行屋后有座山叫青山,当年山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白鹭成行。1958年因大办钢铁树木被砍伐,生态受到严重破坏。1965年拦溪涧建水库,由于水库大坝在青山脚下,且大坝建造所用的石头都由青山采运而来,所以叫青山水库,并非人们所说的“由于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所以叫青山水库”,后因水库指挥所设在张院村民组,又改名张院水库。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兴起,现改名叫青山湖,集蓄水、灌溉、养殖、旅游于一体,山水相映,风光旖旎,是人们理想旅游休闲之地。

夕阳西下,红霞万朵,五彩缤纷,落日的余晖洒落在蔡行,照在在青山湖,展现出一幅壮丽的锦绣山河,如诗如画......

逝去的辉煌

岁月,带不走人们对往事的记忆。

在黄龙村的西北处有一村民组,叫杨家楼,过去这里名气非常大,方圆百里都知道杨家楼,正如有的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有安徽,却知道中国有黄山”一样,以前的杨家楼比庐江县还出名。

杨家楼以前叫杨阁楼,溯及此名的来历,源远流长。明朝末年,当地有个陈姓大户,由于非常有钱,别人就叫他陈百万,陈百万当时在这里盖起高墙大院,为便于防盗、防火和打更、放哨,他在东南西北处盖起四个阁楼。离此不远处有棵大杨柳树,树下开有一店,人称“柳树店”,供过往客人吃饭、住宿,当时此地还没有地名,人们要描述这个地方,自然就想到标志性地物,把杨柳树和阁楼连在一起,就这样“杨阁楼”的名字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人们念白了,就叫“杨家楼”,其实开始这里没有杨姓人家。陈百万在清朝中叶开始衰败没落,杨家楼一带当时只有少量的茶馆和烟行。到了民国期间,这里日益兴盛,各路商人看中这里的交通优势和商机,纷纷迁居于此,这里有饭店、商埠、旅社、糖行、布行、米行、豆腐店、铁匠铺、皮匠店、肉铺等,应有皆有,相当于现在较大的综合批发市场。由于经济繁华,常有土匪来此抢劫,为维持治安,防止土匪骚扰,这里曾驻扎民团,拥十多杆枪支。

杨家楼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街道呈“十”字形,南通江南,北接合肥,东连无为,西达桐城,常年过往客人熙熙攘攘,如行云流水,这里是南来北往的“驿站”,过去交通大多数靠步行,由于路途遥远,过客往往在此打尖(停留休息或吃饭),住宿。据当地老年人回忆,1949年解放军途径此地过江,在杨家楼街上走了一天一夜,部队才走完。

昔日的杨家楼不仅是经济贸易中心,而且还是民事调解中心。民间遇有纠纷和矛盾,就请保长以及乡里士绅们到此地茶馆,边喝茶边调解,当时的杨家楼仅茶馆就有六家,就连相邻的枞阳县民间有纠纷,也常来到杨家楼喝茶调解。

在杨家楼有一建筑物叫张家享堂,赫赫有名。相传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刘秉嶂(庐江人)将朝廷赏地出租给他人耕种,有个管家叫张汉青,常来这里帮他收租,日久生情,时间一长,张汉青就和刘秉嶂的小老婆好上了,刘秉嶂的小老婆瞒着刘秉嶂,将这一带的地契偷偷给了张汉青,刘秉嶂死后,这一带田地的权属就归张汉青所有。为光宗耀祖,张汉青在杨家楼附近盖起张家享堂,三进两包厢。解放后店桥乡政府就迁到张家享堂,自此医院、食品站、粮站、供销社等也先后迁到这里,杨家楼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的杨家楼有两大绝活,一是操刀卖肉的,手艺炉火纯青,精准得神奇,你只要说出斤两,一刀下去,就是多少,根本不用秤,如果你不信,任你拿秤怎么复核,重量不差;二是神医李永华,他经营一爿药店,擅长儿科,那时候医学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疳积流行,难以治愈,只要经李永华一处理便手到病去,引得方圆百里的求医者纷纷慕名而来。

1958年“一大二公”的共产风波及到杨家楼,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思潮影响下,杨家楼迫不得已拆居家和商埠还田,就这样商业和人气日益黯淡。1963年店桥公社、医院、粮站、食品站等从杨家楼迁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在的杨家楼仅存不到二百米老街水泥路面和曾经在此经营居住过的二十户人家。 [1]

作者简介

曾福来,中共党员,安徽省庐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机关干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