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伯遜易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羅伯遜易位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羅伯遜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又稱着絲粒融合(centric fusion)。這是發生於近端着絲粒染色體的一種易位形式。當兩個近端着絲粒染色體在着絲粒部位或着絲粒附近部位發生斷裂後,二者的長臂在着絲粒處接合在一起,形成一條由長臂構成的衍生染色體;兩個短臂則構成一個小染色體,小染色體往往在第二次分裂時丟失,這可能由於其缺乏着絲粒或者是由於其完全由異染色質構成所致。由於丟失的小染色體幾乎全是異染色質,而由兩條長臂構成的染色體上則幾乎包含了兩條染色體的全部基因,因此,羅伯遜易位攜帶者雖然只有45條染色體,但表型一般正常,只在形成配子的時候會出現異常,造成胚胎死亡而流產或出生先天畸形等患兒。

命名

羅伯遜易位於1916年為羅伯遜(W.Robert- son)所發現,故以此命名。

示例

在哺乳動物的核型進化中,着絲粒融合(特別是羅伯遜氏易位)是較普通的一種形式。例如,生活在以色列的竹根鼠(Spalaxehrenbergi)約有25對染色體,其中B組染色體有4對(B1、B2、B3、B4)。檢查4種不同群體(Ramla,Sa'ar,Dafna和Yiftah)的B組染色體,發現它們分別含有8對、6對、2對和對近端着絲粒染色體,顯示出這組染色體通過羅伯遜氏易位,由近端着絲粒染色體兩兩融合而變成中部着絲粒染色體的核型進化情形。人類的21-三體綜合症有2.5%-5%是由於一條21號染色體和14號染色體長臂易位,形成的核型為45,XX,Rob(14;21)(q10;q10)。

主要影響

羅伯遜易位對配子的影響較大,當一個羅伯遜易位的一個人和一個沒有發生羅伯遜易位的人進行交配時,會有1/2的概率發生流產,1/6的幾率生下正常嬰兒,1/6的幾率產生羅伯遜易位的嬰兒,還有1/6的幾率發生流產或產生21-三體綜合症的嬰兒,而當兩個都是羅伯遜易位的人發生交配時,只有1/36的概率會產下正常嬰兒,1/6的概率產下羅伯遜易位的嬰兒,1/36的幾率產下只有22對染色體的嬰兒。

範圍

進行有性生殖的所有生物都可能發生羅伯遜易位,但是概率並不是很高。

與人的關係

有些資料表明:人類可能原來是24對染色體的基因,但是由於2號染色體和3號染色體發生了羅伯遜易位,導致兩條染色體融合形成了一條比較大的2號染色體,並隨後代逐漸遺傳下去,而黑猩猩並沒有獲得這樣的遺傳,所以人有23對染色體而黑猩猩是24對染色體,根據科學家們的實驗證據來看,黑猩猩的2號染色體與3號染色體合起來與人的2號染色體基因相差無幾,但是誘導融合的原因尚不知道,有人推測是因為某種病毒使人的2號染色體與3號染色體發生了融合,因為在人的2號染色體中發現了與黑猩猩染色體不同的多出來的一條長達15萬個鹼基對的序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