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紡足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紡足目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紡足目(Embioptera)指的是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的一目。中小型昆蟲,通稱「絲蟻」。體長而扁,行動活潑。咀嚼式口器。複眼發達,無單眼。雌蟲無翅,狀如若蟲;雄蟲一般有翅,前後翅相似。前足第一跗節膨大,有紡絲腺開口於此。紡足目是一個小目,全世界記錄約有460多種,我國僅記錄8種。多數種類分布在熱帶地區,少數種類出現在溫帶,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並不常見。

生活習性

紡足目能分泌絲,結成絲管,棲息其中;常見於石塊、樹皮裂縫間。種類甚少,分布於熱帶地區,中國見於廣東、福建,在桉樹皮下縫裡營隧道生活。

漸變態。卵長圓柱形,一端有蓋。雌、雄若蟲形態相似,僅在雄蟲出現翅芽後形態才明顯不同。共有4-5個齡期。1齡若蟲至成蟲死亡前均能織絲。初齡若蟲翅芽包藏在體壁內,末齡時翅因蛻皮而外露。腹末節的不對稱在若蟲末齡時方出現。成蟲和若蟲均能以前足在樹皮裂縫或碎石間泌絲結網,構築隧道。雌、雄交配後,雌蟲可單獨在隧道里產卵,獨自撫育後代,每年1代或數代。若干種類棲息於蟻或白蟻的巢中。喜隱蔽,群居。晝伏夜出。雄蟲有趨光性。以枯死或腐爛的植物碎片、地衣、苔蘚為主要食料,在飢餓時,雌、雄蟲常互相吞食。

分布範圍

有翅亞綱的1目。中小型狹長深色昆蟲。咀嚼式口器。翅兩對,膜質,同形。雌無翅前足跗節膨大,內藏絲腺。作絲質隧道居樹皮縫隙間。俗稱足絲蟻。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南美洲北部和非洲中部種類最多,中國已有記錄共5種,如等尾足絲蟻,分布於雲南、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寄居在桉樹、木麻黃和榕樹上。

紡足目昆蟲俗稱「足絲蟻」,是因其幼蟲、成蟲階段都能夠由前足的基跗節分泌絲質來織造隧道,一生居在其中而得名。小到中型、有翅或無翅,不完全變態,植食性。通常在林中樹皮下或其他縫隙中織造隧道,取食、活動於其中,除有翅成蟲能外出撲向燈光外,一般不外出,因此不為人們所常見。

紡足目昆蟲除1個化石科外,現生種類有12科82屬344種,中國已知1科2屬7種。本研究記錄6種。在6種紡足目昆蟲中,東洋種類4種,東亞種類2種。

世界各大洲都有紡足目昆蟲分布,但科級分布已經較為局限,屬種的分布更為狹窄。主要發生在熱帶,緯度越高種類越少。分布北限可達45°N,分布南限可達43°S。

紡足目昆蟲在中國僅限於南方9省區,廣東、海南各5種,台灣2種,福建3種,廣西2種。雲南、貴州、湖南、江西各記錄1種。實際分布可能更廣,由於經濟意義不大,人們容易忽視對其調查。

特徵

紡足目以習性活潑、行動迅速、足能吐絲結網而得名,俗稱足絲蟻。全世界已經記錄了約460種,多數分布在熱帶,少數分布在溫帶,在我國並不常見,僅記錄8種。

體細長、扁平,約4-6mm,部分種類可超過10mm,觸角絲狀或念珠狀。複眼發達,無單眼。口器咀嚼式。足短粗,跗節3節,前足第1跗節膨大,特化成絲腺,能吐絲結網。雌蟲無翅;雄蟲常有2對大小相似的膜質翅,翅脈簡單。腹部與胸部近等長,10節,尾須1或2節,產卵器不明顯,雄性外生殖器不對稱,着蟲外形似雌蟲。雄性成蟲雖然具有強大的顎,卻不用來進食,只是在交配時用它來抓住雌性成蟲。

漸變態。卵具蓋。若蟲期4齡。每年1至數代,喜歡群居。一個群體通常包括了幾隻雌性成蟲和不同齡、不同大小的後代。若蟲與成蟲喜溫暖、潮濕,行動迅速。生活於自製的絲質坑道中,不僅可以保持身體水分,同時也能防禦天敵。成、若蟲喜隱蔽,晝伏夜出。以枯死或腐爛的植物碎片、地衣、苔蘚為主要食料。在飢餓時,雌、雄蟲常互相吞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