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粵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的表演方式,經過了清朝時期,結合了嶺南一帶的大調、小調、粵謳、龍舟歌木魚歌南音,以音樂伴奏,唱說戲文的表演藝術。清道光年間,大八音班在嶺南一帶把粵劇以唱說方式表演給聽眾。同治年間,被稱為「瞽目師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藝人主導了粵曲。現代粵曲始於民國初期,「女伶」開始登上曲壇,誕生了一大批名伶,造就了粵曲的盛世[1]。粵曲與粵劇互相吸收音樂的養分,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

沿革

大八音班時期

大八音班在清中葉開始流行於嶺南地區。他們所演唱及彈奏的廣府戲班唱本被稱為班本。由於戲班供不應求或者表演場地所限,大八音班便應邀唱戲。八音班,當初被稱為「西秦班」,唱腔以皮黃係為主,以8位樂師組成,每位負責一種樂器,有,而大八音班則有24名成員。八音班擅長鼓吹打、專為婚嫁迎娶、傳統節日提供禮儀性的音樂。除了八音班,還有些藝人一邊演奏一邊演唱整出粵劇,被稱為「唱八音」。正由於這種表演方式導致了師娘的出現。

女伶時期

民初粵劇開始改革,粵曲也緊隨其後。同時期唱片業的崛起促使聽眾對新腔口新曲的需求。粵曲也從個人表演變成組合表演。分工清晰,每人負責自己的崗位。這個時期著名的唱家有熊飛影、小明星、張月兒、徐柳仙、張瓊仙等等。其實同時期,來自江門的男藝人如鄺新華、丘鶴儔、蛇仔利、陳非儂仍然很受歡迎。1920年代,廣州佛山、新會、香港等地湧現很多茶樓、茶館、茶室、涼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園茶室、富如樓。這些地方成了她們的表演場地。

1930至1940年代,香港茶樓競爭進入白熱化,茶樓開始在晚上開設歌壇,長期邀請伶人演唱粵曲[2]。後來附設歌壇的茶樓多達30幾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觀、蓮香樓、高升等等。當年高升大茶樓曾聘請女伶梁瑛演唱粵曲,並且另聘樂師伴奏。

視頻

粵曲 相關視頻

經典粵曲 ,紅線女、任劍輝主唱,真好聽!
粵曲:紅線女 - 昭君出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