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南加保人
米南加保人
|
|
|
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保留母系氏族传统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人口绝大部分是穆斯林。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他们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氏族身份按母系算,财产由女性成员继承。公共事物由同氏族的男性成员掌握,女性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力。
目录
名字来源
“米南加保”这一名字有着特别的含义。在当地语言里,“米南(Minang)”意为“胜利”,而“加保(kabau)”则意为“水牛”。据传,在古代,米南加保人与邻族发生领土纠纷,众人建议双方各挑一头水牛,让它们相互搏斗,哪个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个民族就算输了。
为了获胜,邻族的首领挑选了一头身强力壮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则选了一头小水牛,并在小牛的犄角上绑上刀片。两牛上场对阵时,小牛仔见到母牛,直奔过去找奶吃。母牛毫无防备,被小牛犄角上锋利的刀刃戳进了肚子,当即倒地而亡。这样,小水牛为米南加保族赢得了胜利。从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传至今。一直到今天,米南加保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屋顶状如牛角的房屋,称为RumahGadang(意为“大房子”),体现着上古的那段传说。
简史
Dharmasraya 王国 (1183–1347)
帕加尔鲁荣王国(米南加保王国) (1347–1833)
帕德里战争 (1803-1837)
一些宗教界人氏受沙特瓦哈比派影响,要求废除建立在母系传统基础上的与伊斯兰教不符的传统习俗,并实行严格的伊斯教法,他们被称为帕德里派。帕德里派与想保留传统文化的传统贵族阶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帕德里派攻占了在帕加尔鲁荣的王宫,多数王室成员遇难。传统派向荷兰人求助,荷兰人利用此机会,控制了米南加保地区。帕德里战争之前,米南加保人是名义上的伊斯教徒,帕德里战争期间,由于帕德里派的影响,米南加保人的伊斯化大大加强。后来,米南加保人内部达成妥协: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做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所谓的"tradition founded upon Islamic law, Islamic law founded upon the Qur'an"。
20世纪,米南加保人与荷兰人发生了二次武装冲突:1908的反征税运动、1927年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荷起义。
经济
米南加保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和杂粮。他们也善于经商。足迹遍布于印尼各地,他们生产的花裙布在印尼各地很受欢迎。
人口
米南加保人虽是山居部族,人口只占印尼总人口的3.4%,但因文化水平高,在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米南加保人无不以此自豪。在荷兰占领时期,由于西苏门答腊省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这里的种植园众多。在此情况下,米南加保人最早接受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文化。20世纪初,印尼一些较早觉醒的文学家、政治家等代表人物大多出自米南加保族群。这些代表人物包括印尼开国元勋、同苏加诺总统共同签署《独立宣言》的副总统哈达,印尼开国英雄、印尼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马六甲等。而今天的印尼内政部长加玛万·法乌兹也来自于米南加保族。[1]
参考文献
- ↑ 米南加保文化展在雅加达举行,人民网 201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