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勒内·笛卡儿 | |
---|---|
出生 | 1596年3月31日 |
国籍 | 法国 |
别名 | René Descartes |
职业 | 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
知名作品 | 《几何学》、《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国籍 | 别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毕业院校 | 職業 |
---|---|---|---|---|---|---|
勒内·笛卡儿 | 法国 | René Descartes | 法国图赖讷拉海 | 1596年3月31日 | 普瓦捷大学 | 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
人物经历
早年
出生于法国西部的希列塔尼半岛上的图朗城。笛卡尔是第四个孩子,其上有大哥及二姐,三哥早年夭折。一岁时,母亲溘然长逝,从小便失去母亲的笛卡儿一直体弱多病。
一次生病,幼小的笛卡儿的生命几乎夭折,在慈父的悉心照料下,使他转危为安。勒内.笛卡儿的名字"勒内"一词,在法语中就是"重生"的意思。笛卡尔的父母都属于穿袍贵族,这个等级虽是贵族的下层,而社会地位又高于资产阶级。让娜·布罗查德死后几年,笛卡尔的父亲又和一位叫莫玲(Morin)的小姐结婚。此后笛卡尔一直由外祖母抚养,每年他父亲到雷恩度假时,父子才见面。笛卡尔从小体弱多病,但他的智力远远超过哥哥、姐姐,经常向父亲提出一些诸如"事物的理性和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笛卡尔的父亲很早就发现到他的才华,并经常以"我的小哲学家"称呼他。可是他们父子俩相处得并不融洽,他自己曾经说,他是父亲最不喜欢的孩子。他与兄弟之间的感情,似乎也不怎么深厚。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他经常离乡背井单独外出旅行,并且对待朋友特别情深。
在他小时候的玩具中,他最喜欢一个斜视的洋娃娃,因而长大以后,他对于具有缺陷的人一直特别怀有好感。1604年,笛卡尔年满8岁,父亲将他送到兰法莱雪城(La Fi che)一所由耶稣会神父创办的皇家公学念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当时,该学校是欧洲最负盛名的学府,人才济济,四方贵族子弟从各处涌来。笛卡尔在这里约学了8年6个月,为该校的模范生。师长体谅他健康不佳,允许他早晨多睡一些时候,但他却利用这段宝贵的晨光,躺在床上看了不少珍贵的书。兰法莱雪城公学的教学是按照耶稣会学校统一制订的计划进行的。
头5年是学习人文学科,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和古典作品,还学习法语的散文和诗歌作品、音乐、戏剧表演,以及作为一个绅士必不可少的训练:骑术和剑术。第六年至第八年的课程总称为哲学。第六年学习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道德学。第七年学习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这些学科讲的几乎都是亚里士多德的东西,只是在数学和天文学中,他偶而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当时的一些发展状况。第八年学习形而上学,主要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哲学和耶稣会士的注释。
在这段求学期间,他被委托给一位远亲夏莱神父照顾。这位神父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不久以后成为该校的校长,笛卡尔称他为"我的第二个父亲"。笛卡尔非常尊师重道,他对师长始终保持由衷的敬爱和真挚的友谊,耶稣会的神父也以慈父般的心肠爱护这位高材生。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聪明,勤奋,品行端正,性格内向,争强好胜,对数学十分喜爱并具有这种能力。虽然如此,他对学校的功课却不满意,因为当时的公学,大都采用旧士林哲学的教育方式,无可否认那种哲学已与时代脱节,对于各种应时而生的科学问题,它的解答难以令人满意,显得异常地空洞和单调。尤其是实验科学崛起之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已被新的事实所否定,而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哲学系统便普遍地受到挑战与怀疑。后来他对学校的教育表示不满时说,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是无知的人,除了令人怀疑和不确定的东西外,他什么也没学到。语言、文学和历史容易使人陷入虚幻的夸张;诗歌和修辞没有诉说真理;数学虽然其推论是自明,能给自己一些安慰,但是它的用处有限;宗教的和道德的启示对有学问的人和对无知的人一样,似乎都是神秘的;哲学虽经几个世纪最有才智的人研究,结果仍然是"没有一个问题不争论不休。"笛卡尔不仅对自己知识上的积累不满,而且气愤地讲,他所学的教科书是博学的破烂。
老师对于笛卡尔的怀疑,起先采取容忍的态度,但是后来,便有几位老师激烈地抨击他,这是他一生中感到特别伤心痛苦的一件事。幸好在公学时,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即日后的马林·梅色纳神父(MarinMersenne),两人终身鱼雁不绝。1612年公学毕业后,他前往波埃颠(Poities)大学攻读法律,几年的努力,终于顺利获得学士学位。1616年,他再以最高成绩荣获法律硕士学位。
笛卡儿从小就表现出他勤于思考,对许多事物都喜欢寻根问底,决不盲目接受别人观点的特点,在家里聪明的口齿伶俐的保姆被连问不休的小笛卡儿问到张口结舌。在学校上学时,笛卡儿也常常问出许多他的老师都没有想到过的问题。8岁的笛卡儿被父亲送进学校,由于笛卡儿体质比同龄的孩子脆弱得多,校长特许他如果觉得身体不适,可以躺在房间里休息而不必去教室上课,然而小笛卡儿对这种特殊的照顾并不借此偷懒睡觉,而是微闭着双眼,大脑里却不停地加快回忆老师教的和自己读到过的一些内容,并提出疑问,继而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回答。在他的枕边总是堆放着一本本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历史的书籍,早年的寂静的冥思中孕育着笛卡儿的数学思想。
科研生涯 1616年,勒内·笛卡儿在波埃顿大学获法律博士学位,后到荷兰当上了一名军官。一天,当时颇有名望的贝克曼在城墙上贴了一道数学难题,悬赏征求答案。笛卡尔请人帮助把题目的荷兰文翻译成法文,当时贝克曼满不在乎地瞧了一眼这位满脸胳缌胡子的青年军官,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两天之后笛卡儿交来了正确的答案,笛卡儿初露锋芒,奇遇使这两位数学天才成为了非常亲密的朋友,成了一起探讨数学和科学问题的好友。这次的成功使笛卡儿看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更加激起了他的研究热情。大学毕业以后,他的父亲想使他增长见识,所以在1617年带他到花都巴黎。但是他对都市里豪华放荡的生活丝毫不感兴趣。稍能吸引他的,唯有与数学有关的赌博。据说他演算精明,料事如神,多次使庄家倒庄!在巴黎他遇到挚友梅色纳,当时梅色纳已进入小兄弟会,准备当神父,两人重温旧情一番。书中的知识已无法满足笛卡尔的求知欲,当时他已22岁,身体逐渐好转,他便想到欧洲各地旅游,在世界这本大书里寻找实际知识。经过一番考虑,1617年他开始旅行,沿途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仔细地做下笔记,反复地思考问题。1618年,他在荷兰作为一名无薪俸的军官投入奥伦治亲王、拿骚的莫利斯(Prince Maurice de Nassau)麾下服务。因为他认为,这是实现游历世界最理想、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何况贵族的子弟,在军中享有许多特权,生活可以过得相当自由。当年冬天,由于天气酷寒没有战事,在营地休息。不久双方签了和约,笛卡尔遂到白莱达(Br da)旅行。在白莱达的街头,偶然遇到了一位名叫比克曼(Isaac Beeckman)的医生,他心地开朗,两人都有同样的科学兴趣,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他对笛卡尔的影响相当大。因此,笛卡尔十分感激他,把第一部著作《音乐提要》(Compedium Musicae)呈现给了这位朋友:"事实上,你是惟一把我从懒散的状态中唤醒的人,唤醒了在我心中几乎已经被我完全遗忘了的科学兴趣。你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在比克曼的推动下,他开始撰写自己有关数学的论文,形成后来建立解析几何的那些基本思想。
翌年,笛卡尔游历丹麦和德国,并在法兰克福(Frank furt)参加德皇的加冕典礼,然后到波兰莫拉维(Moravie),最后又回到德国,加入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公爵(Maximilien de Bavière)率领的军队,攻打波汉姆(Bohême)王军。时值严冬,笛卡尔在德国境内的一个小村中,住在一间非常暖和的房间里,由于没有俗事烦恼,使他能安心地躺在床上沉思默想,获得启示,悟出了科学的奇妙基础。那是1619年11月10日,据他自己描述当时他有过3次的神视或称奇梦。
第一个梦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梦,他觉得有许多幽灵出现在他前面,吓得他到处乱跑。醒来之后,觉得有一种痛苦,使他害怕这一切都是某些恶魔来勾引他,不让他去完成他的任务。大约有两小时没睡着,他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支持他,并饶恕他的罪恶和缺点。接着他又睡着了,于是又做了第二个梦。
在梦中他觉得听见了一种尖锐刺耳的声音,他以为是一声雷响,这使他惊醒了,睁开眼睛一看,他觉得在他房里到处是火星。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笛卡尔常常有这种经验,半夜醒来,眼前星光闪烁,以致使他能看见周围的物体。笛卡尔慢慢恢复了平静,这时他求助于哲学的理由,得出了符合他的理解的结论,把那声雷响解释为是"真理降临到他身上,来占有他的一种信号"。于是他又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做了第三个梦。这与前两个梦不同,温和而又令人愉快。他在梦中见到了这两本书,一本是字典,另一本是他曾非常喜爱而又多次读过的诗集。最为有趣的是,笛卡尔还没醒来就在梦中析梦。他判断,那个字典仅仅是指结合在一起的各门科学,而诗集则更显著、明白地标志着哲学和智慧的统一。他还对他读到的诗句逐一解析。他认为,前面那两个梦是对他过去的生活的可怕的谴责,因为他过去的生活,在上帝面前和在人面前一样,并不是无可指责的。但第三个梦温和而又令人愉快,预示着未来,预示着在他的后半生将要发生的事,说明他将有能力去进行他设想的伟大事业,这使他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之感。他深信这三个梦完全是出于上天的恩赐,要他负担起哲学的使命,所以他十分兴奋,许愿要到罗莱德(Loreto)朝军人生涯 1620年,他参加波汉姆之役,可能也参加了白山之役。但第二年就退伍了,前往荷兰,寓居海牙。这时,他首次遇到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e Elisabeth),当时她还是个不解人事的小女孩。她后来非常仰慕笛卡尔,因为她在19岁那年,读到了笛卡尔的《方法导论》,体会到哲学是如此地平易近人,又如此地博大精深。1621年笛卡尔最后一次体验军营生活,加入匈牙利军队。次年3月,返回法国处理财务问题,和哥哥谈妥祖传古屋和耕地,这些产业每年可收入六七千法郎。为了日后能专心研究,他必须先筹划生活费用,将归他的那份产业卖掉。不久,他又外出旅行,先到瑞士,再到意大利。他在意大利住了一年多,曾去威尼斯参加当地的特殊节日--威尼斯与海的结婚庆典。然后由威尼斯步行到罗莱德圣母大殿朝圣,以了却当年的誓愿。另外,他也参加了宗教乌尔班八世(urbano Ⅷ)颁布圣年。虽然曾经路过翡冷翠,但并没有去拜访伽利略。1625年翻越阿尔卑斯回到法国,住在巴黎从事他的研究。当时巴黎的学术界名流(包括巴尔扎克、数学家阿尔迪、巴黎数学教授莫兰和天文学家德博纳等),因为仰慕笛卡尔之名,与他来往频繁。笛卡尔此间还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其中有马兰·麦尔塞纳(Marin Mersenne)。麦尔塞纳在后来许多年中一直是笛卡尔最忠实的朋友,书信来往频繁,他利用自己与欧洲许多著名学者相识的有利条件,把笛卡尔的著作介绍给他们,又把他们的意见汇总起来告诉笛卡尔。
起先,他住在父亲的一位朋友家里,由于不胜应酬之苦,乃不辞而别,搬到一个陌生的市区。好友梅色纳神父也在巴黎,多方为他寻找清静之地。1628年秋,笛卡尔决定离开法国前往荷兰。从此,他就在那儿定居下来,一直到1649年几乎都没离开过。至于为什么笛卡尔选择荷兰这块地方,我们猜想可能是因为他怕人家在法国指控他为异端,对自己的生命和自由都有所不利,也可能仅是为了法国的熟人太多了,交往应酬颇为妨碍研究工作,不如远居他乡,反而容易找到清静的环境,安心完成他的哲学写作计划。因为当年的荷兰的确是个好去处,政治修明,民风纯朴,人民享有充分的思想和言论自由。笛卡尔在荷兰的20年中,更换了多次住所,但通常都是选择在一座大学或著名的图书馆附近。他的收入允许他租用一所小别墅,并雇佣几个佣人。他终生没有结过婚,不过住在荷兰期间,有过一位情妇,名叫海伦(Helen)。她为笛卡尔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为法兰星(Françine)。笛卡尔非常爱她,可惜这个女孩5岁就夭折了,为此笛卡尔伤心了很久。
背后风波 笛卡尔为了把自己的哲学确立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急着要把他的哲学传播出去。1644年他再用拉丁文将他的《论宇宙》,由天主的存在到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一一用演绎的方法加以说明,编写成《哲学原理》(Principia Philosophiae)。这本书是献给那位敬仰他的美丽的伊丽莎白公主,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知识原理》叙述了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第二部分《物质事物的原理》;第三部分《可见的世界》;第四部分《地球》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论宇宙》中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笛卡尔将它编成教科书的形式,分成四册装订,意思是想把它的哲学带入课堂。
不料5年之后,该书又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这一次是神学家雷维尤斯(Revius)等人攻击笛卡尔,视笛卡尔的机械宇宙观和无神论相差无几。早在1641年的时候,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有一位笛卡尔的弟子雷吉尤斯(Regius)采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授课,当时的校长吉尔伯特·沃埃特斯(Gilbert Voetius)甚为反对笛卡尔本人,于是向市法院控告笛卡尔;并敦促地方法院下令禁止这种新思想。笛卡尔于是起来自卫,发表了《勒内·笛卡尔给著名的吉尔伯特·沃埃特斯的信》,驳斥沃埃特斯,而沃埃特斯亦不甘示弱,严词申斥,但再次被笛卡尔反驳。地方法院下令笛卡尔出庭申辩,但被笛卡尔拒绝,因此一项不利于他的判决便被通过了。乌得勒支的校董事会宣布笛卡尔哲学是不当的,要当众焚毁笛卡尔的著作。幸好他在海牙的朋友(法国公使)替他求情,法官总算愿顾全大家的面子,仅禁止以后公开讨论笛卡尔的哲学,并取消雷吉尤斯的课,但也不允许公开反对笛卡尔的文章。荷兰的生活已不如以前那样安静了,一些宗教界学人视笛卡尔为仇敌,所以笛卡尔几次回国。第一次是在1644年,也就是《哲学原理》出版的那一年。他希望在巴黎教书的梅斯兰神父(P?Mesland)能采用他的形而上学做教材。但是耶稣会的会长鉴于梅斯兰神父与笛卡尔的关系太密切,早把他调到加拿大并且不许他回来。第二次在1647年,这次回国是因为法国国王允许给他俸金,但这事也始终没有实现。但他会见了法国教学家和神学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向他提出了一个证明空气对所有物体都有压力的著名实验。第三次是在1648年,正值法国内战爆发,政局动荡,于是他只会见了一些著名的同代人,如伽森狄(P Gassendi)、霍布斯(T Hobbes),麦尔塞纳等人,便匆匆去荷兰,打消了归国定居的计划。
晚年生活 1649年2月,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Queen Christina)邀请笛卡尔到瑞典皇宫教她哲学,以期使自己的宫廷成为艺术的庇护所和有学问人的荟萃之处。她自1647年以来,通过法国大使得到笛卡尔的著作,不断地与他通信。收到《心灵的激情》一份手稿后,她接连几次发出邀请信,表示渴望会见"杰出的笛卡尔先生"。笛卡尔先犹豫了一阵子,因为他"生于都兰的花园中",不愿"去岩石和冰雪中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但后来他想这样一位尊贵的女王,对他的哲学的宣扬或许会有不少的帮助,何况女王派了一位上将去劝他,还派遣了一艘军舰去接他,与此同时,法国驻瑞典大使又频加敦促,他终于决心北上。是年9月,他由安姆斯特德(Amsterdam)乘船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临行前,他将最后一部著作《心灵的激情》(Trait despassions)的手稿交给出版社,另外还有一部残缺的著作,即《理性之光对真理的探求》(La Recherche de la Verit Par la lumière Naturelle)大约也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笛卡尔到达斯德哥尔摩时,正值严寒之季,北国的天气异常凛冽。23岁的女王为他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她的热情和活力给笛卡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女王的性情却有些怪诞,她每星期要听3次他的课,但必须在清晨5时给她讲授。这出乎笛卡尔的意料之外,他原习惯晚起,如今为了将就女王的癖好,一星期有3天他必须半夜起床,然后在酷冷的天气下,从他的寓所颤抖地走到女王的书房上课。如此经过了两个月,1650年2月1日清晨,笛卡尔因为着凉患了感冒,很快地又转成肺炎,病情严重。10天后,在接受最后一次圣事后即与世长辞了,享年54岁。当时的学术界对他逝世的消息都不予重视,只有一家报纸报道此项新闻,但措辞讥讽:"在瑞典死了一个疯子,他以为人能任意地活下去 。"因他是天主教徒,在新教的瑞典被埋葬在为未受洗礼的孩子准备的公墓里。出殡时,仅有寥寥几位友人前来送葬,这是否应验了他的座右铭:"凡善自隐藏者,方为善自摄生者"??可是笛卡尔的理想毕竟是历来思想家所企求的境界。他所提出的"方法的怀疑",对于"什么是真"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自明律或直观的说明,无疑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所以不到几年,大家都发现了他的伟大,承认了他是时代的先知。1667年,他的遗骸被运回巴黎,隆重地埋葬在圣格内弗埃-蒙特(Sainte G neviève-del-Mont)的圣堂中。1799年,法国政府又把他的遗骸供在法国历史博物馆中,与法国历史上的光荣人物在一起。1819年以后,他的遗骸又被安置在柏雷斯的圣日曼(Saint-Germain-des-près)教堂中,供人瞻仰。尤其墓碑上写着:"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1896及1937年,世界各地都隆重地举行哲学会议,以纪念他的诞生和《方法导论》问世300周年。笛卡儿死于肺炎。在教会控制下的学术界,对笛卡儿的逝世十分冷淡,只有几个友人为他送葬。随着笛卡儿的数学和哲学思想影响的扩大,法国政府在笛卡儿去世后18年,才将其骨灰运回安葬在巴黎名人公墓。在评论笛卡儿的骨灰回归他的故土法国时,德国数学家雅克比幽默地说:"占有伟人的骨灰,通常比他们活着的时候占有他们本人更方便。"1799年又将其骨灰置于历史博物馆,1819年移入圣日耳曼圣心堂中,其墓碑上刻着: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爱情故事 一、(美丽的谣言) 1650年,斯德哥尔摩的街头,54岁的笛卡尔邂逅了18岁的瑞典公主克里斯汀。 那时,落魄、一文不名的笛卡尔过着乞讨的生活,全部的财产只有身上穿的破破烂烂的衣服和随身所带的几本数学书籍。生性清高的笛卡尔从来不开口请求路人施舍,他只是默默地低头在纸上写写画画,潜心于他的数学世界。 一个宁静的午后,笛卡尔照例坐在街头,沐浴在阳光中研究数学问题。他如此沉溺于数学世界,身边过往的人群,喧闹的车马队伍。都无法对他造成干扰。 突然,有人来到他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在干什么呢?"扭过头,笛卡尔看到一张年轻秀丽的睑庞,一双清澈的眼睛如湛蓝的湖水,楚楚动人,长长的睫毛一眨一眨的,期待着他的回应。她就是瑞典的小公主,国王最宠爱的女儿克里斯汀。 她蹲下身,拿过笛卡尔的数学书和草稿纸,和他交谈起来。言谈中,他发现,这个小女孩思维敏捷,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和女孩道别后,笛卡尔渐渐忘却了这件事,依旧每天坐在街头写写画画。 几天后,他意外地接到通知,国王聘请他做小公主的数学老师。满心疑惑的笛卡尔跟随前来通知的侍卫一起来到皇宫,在会客厅等候的时候,他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银铃般的笑声。转过身,他看到了前儿天在街头偶遇的女孩子。慌忙中,他赶紧低头行礼。从此,他当上了公主的数学老师。 公主的数学在笛卡尔的悉心指导下突飞猛进,他们之间也开始变得亲密起来。笛卡尔向她介绍了他研究的新领域--直角坐标系。通过它,代数与几何可以结合起来,也就是日后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学的雏形。 在笛卡尔的带领下,克里斯汀走进了奇妙的坐标世界,她对曲线着了迷。每天的形影不离也使他们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 在瑞典这个浪漫的国度里,一段纯粹、美好的爱情悄然萌发。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的恋情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国王大怒,下令马上将笛卡尔处死。在克里斯汀的苦苦哀求下,国王将他放逐回国,公主被软禁在宫中。 当时,欧洲大陆正在流行黑死病。身体孱弱的笛卡尔回到法国后不久,便染上重病。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段日子,他日夜思念的还是街头偶遇的那张温暖的笑脸。他每天坚持给她写信,盼望着她的回音。然而,这些信都被国王拦截下来,公主一直没有收到他的任何消息。 在笛卡尔给克里斯汀寄出第十三封信后,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被软禁在宫中的小公主依然徘徊在皇宫的走廊里,思念着远方的情人。 最后一封信上没有写一句话,只有一个方程:r=a(1-sinθ)。 国王看不懂,以为这个方程里隐藏着两个人不可告人的秘密,便把全城的数学家召集到皇宫,但是没有人能解开这个函数式。他不忍看着心爱的女儿每天闷闷不 乐,便把这封信给了她。拿到信的克里斯汀欣喜若狂,她立即明白了恋人的意图,找来纸和笔,着手把方程图形画了出来,一颗心形图案出现在眼前,克里斯汀不禁 流下感动的泪水,这条曲线就是著名的"心形线"。 国王去世后,克里斯汀继承王位,登基后,她便立刻派人去法国寻找心上人的下落,收到的却是笛卡尔去世的消息,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这封享誉世界的另类情书,至今,还保存在欧洲笛卡尔的纪念馆里。 二、 笛卡尔一直未结婚,但是他有一个私生女儿,五岁时夭折了,他讲这是他平生最大的悲伤。他永远衣冠楚楚,佩挂一柄宝剑。笛卡尔当然是个伟大的人,可是在爱情方面,他是不合格的,甚至让人愤怒。这个理性哲学家,被人拒绝了就立刻识趣的离开,身边的女仆为他生了个女儿,但只留下个名字,其他得旁人一概不知。没落的贵族伊丽莎白公主主动和他写信,他很开心的回信,可后来瑞典女王来了,他就不顾公主惨淡的境遇离开了。是不是过于理智的人就是这样?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一样,笛卡尔终身未婚,没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
个人作品
哲学 在荷兰的那段优越环境中,笛卡尔开始他的著作生涯,将多年的研究心得笔之于书。自1619年11月那次领悟之后,笛卡尔曾在一篇题为《奥林匹克》的手稿中对他的梦作了详细说明。他死后,这一手稿落到克莱色列尔手中。莱布尼茨在1675~1676年访问巴黎期间有机会从中抄了一些段落,这些一直保留在汉诺威皇家图书馆。与此同时,笛卡尔心中早已有了《方法导论》的轮廓,并设计了他的方法论的规则。笛卡尔回忆说:在这个冬天以后,我还继续练习运用我所规划的那种方法,因为我除了按照这些规则小心地对我的一切思想作普遍的引导之外,还不时留下一点时间,特别用来解决数学上的一些难题,有时也用来解决一些别的科学上的难题,我可以把这些问题弄得几乎和数学问题一模一样,使它们脱离其他科学中一切我发现不够坚实的原理。"经过9年的实验和总结,直到1628年,才把原来的构想记录下来,称为《指导心灵的规则》(《Les kègles pour la drection de L'esprit》)。这是笛卡尔最早的哲学著作。该书可视为《方法导论》的初稿,笛卡尔打算用36条规则来概括他的全部方法,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12条。第一部分描述了新方法的一般特征,提出了建立关于量的一般科学的思想;第二部分过渡到这个方法在数学领域的应用;第三部分是要说这个方法在一般哲学问题上的应用。可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并没有写完,写到规则21就中断了,并且第二部分的后3个规则的解释也省略了,第三部分根本就没写。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笛卡尔在生前也没有发表过,直到他死后的1701年才在阿姆斯特丹问世,距离笛卡尔去世的时间,已有50多年了。
同时,笛卡尔也着手撰写形而上学,这就是他日后《第一哲学沉思》的雏形。1629年10月,他告诉梅色纳神父,正在写一本宇宙论,计划3年内写完。事实上到1633年他已完成了这本《宇宙论》--或称《论宇宙》(包括《光学》和《论人》(Tralt du monde ou de la lumière)。正待付梓之际,消息传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在意大利受到教会方面的谴责,因为他拥护哥白尼(N·Copernicus)的地动说。笛卡尔赶紧从比克曼那里借来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在这本书中他看到自己的许多结论,尤其是承认哥白尼太阳中心说,与伽利略相一致。为避免与教会及当时学术界人士引起正面冲突,笛卡尔打消了出版该书的意图。这时候,他沮丧地告诉梅色纳神父:"地动说与我的论文关系异常密切,我真不知如何能够将这理论从我的著作中删去,而又能使其他的部分仍然成立,不致以沦为一堆残缺不全的废纸。然而,我又绝不愿意在我的言论中,出现一些令教会不悦的言辞,我宁愿毁掉它,以免使它成为畸形之物……如果地动说不能成立,那么我的哲学基础便全部错误了,因为很明显的 ,我的哲学就在证明地动说。"不过,笛卡尔并没有毁掉他的手稿。他希望有一天,"地球的另一面也同样地处罚它,这样,我的《宇宙论》才有可能在时间中见到天日"。这本书后来在1677年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物理学、宇宙学的观点,可以说是哥白尼、伽利略的思想在科学上的继续和在哲学上的发展。
宇宙论 全书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光学》(Trait de la lumière),主要论述了感觉和物理条件的区别,光和热的本性,物质的广延、硬度、流动性等特性,物质的三要素,地球上和天体上物质运动的规律等等。第二部分是《论人》(Trait deL'homme) ,主要论述了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有机体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动物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器。笛卡尔原来还打算写的第三部分是《论灵魂》,但在笛卡尔的遗稿中根本就找不到这一部分,也许根本就没有写出来。?这不幸事件发生过后,各方的好友频频催促笛卡尔让他们看看他的新发现。于是,他又谨慎地将《宇宙论》中的主要部分整理出来,分别写成三篇文章,再加上一篇序文,于1637年8月8日一起在雷登(Leyde)出版。当时虽然没有刊出作者的姓名,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笛卡尔的著作。
笛卡尔在这本匿名发表的书中不仅以自传的形式记叙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而且在其中透露了他在1633年因伽利略受到教会的责难后再不敢发表的《论宇宙》一书中关于世界和宇宙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这本书是用法文,即"我们的母语"写成的,目的是"希望那些只是运用自己的自然理性的人们比那些只注意古人著作的人对我的意见能够作出更好的判断"。这部著作是和三篇论文组合而成的。它们是《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在《折光学》中,探讨了光的折射问题,并且独立地发现了后来人们所说的斯乃尔规律。在《几何学》中,他奠定了我们现代所说的解析几何学的基础。至于那篇序文,也就是令笛卡尔名垂千古的《方法导论》。《方法导论》的全名应是《在正当运用理性及追求科学真理上的方法论》(《Disconrsdela M 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erite dans les sciences》)。笛卡尔在1637年2月27日给麦尔塞纳神父的信中说:"我不把它叫作方法论(Trait de la M thode),而把它叫做'谈谈方法'(Piscours de la M thode)。这就相当于说它是'关于这个方法的导言和意见',是要表示我的目的不是要教授这个方法,而只是谈谈这个方法。"笛卡尔在书中也说:"我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这里讲授每一个人为了更好地指导他的理性所应遵循的方法,而只是表明我是以什么方式来引导自己的理性"。笛卡尔还说,"我把下面这些论文叫做'关于这个方法的论文'(Essais de cete M thode)",以表示他 讲的方法是后面几篇论文中的方法,而这些论文是表现这个方法的论文,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准确地讲应叫做《谈谈这个方法》(《Disconrse on the (this) m thode》),但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导论》。
该书出版后不久,古耳西勒(E.Cour Celles)即把它翻译成拉丁文,他按照字面直译,译得十分中肯。《方法导论》用法文写的,而且又是以自传的方式写成,易读易懂,措词亲切活泼。它不但是法文的散文杰作,而且在观念上,也开创了法国哲学家之明显而清晰的传统。笛卡尔在《方法导论》中将他在这个时候设计出的方法归结为四条规则,即:
"第一条是: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的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第二条是:把我所考虑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第三条是: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彼此之间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实毫无遗漏。"?此后,笛卡尔还把《方法导论》中所描述的哲学再加以发挥,撰写成《第一哲学沉思》(Meditationes des primapilosophia)。为了慎重起见,他将手稿的样本分寄给当时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以及他的好友,如梅色纳神父、伽森狄(Gassendi)、亚尔诺德(Arnauld)、霍布斯(Hobbes)等人,以征求他们的意见。该书的对象是学术界的人士,所以用拉丁文写的,题名为: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in quibus Deiexistentia et animae humanoe immertalitas demonstrantur。意即:"形而上学沉思,证明天主实有及灵魂的不死不减"。他又将学者的疑难和自己的答辩一并附在书中于1641年出版。被后人称为《第一哲学沉思集》。该书是笛卡尔的成熟之作,成为研究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本书是"献给巴黎神学院的最有智慧的、最闻名的院长"。笛卡尔原本是想得到巴黎神学院的支持,借助于它的权威来论证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他在致神学院院长及神学家们的信中说:"如果你们恩准并公开证明它的真理性和确实性,我想,我不会怀疑。从今以后,现在的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一切错误和虚假的意见将会迅速地从人们的心灵中抹去。"这位院长虽然接受了他的诚意,但是该书在1662年还是遭到被禁印的厄运。当初笛卡尔曾经向梅色纳神父透露:"形而上学沉思具有我的物理学的全部基础,但请不要张扬,否则那些亚里士多德的拥护者会故意刁难反对。我希望阅读这些沉思的人不知不觉地习惯于我的原则,使其在发现这些沉思已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之前,已经承认它是真理。"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拥护者,还是群起攻击这个新思想。当他将六个沉思与他自己收集起来的第一组反驳(由荷兰神学家卡特鲁斯(Caterus)提出的)和自己的回答送给麦尔塞纳,希望他收集其他人的意见。结果,以麦尔赛纳为首的一批神学家向他提出了第二组反驳。第三组反驳是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Hobbes)提出的。这并不是笛卡尔的心愿,因为与这样一位异教徒和唯物主义者的联系将会使巴黎神学院反感,幸好霍布斯对笛卡尔的观点采取的是敌对态度。第四组反驳是杨森主义者阿尔诺(AArnauld)提出的。麦尔塞纳事后违反笛卡尔的心愿,将《沉思》送给了唯物主义的原子论者伽森狄(Gassendi),伽森狄提出了一长篇反驳,并且后来对笛卡尔的回答也作了反驳。第六组反驳是由麦尔塞纳集合起来的一批哲学家、几何学家和神学家们提出的。出版第二版时,又增补了巴黎耶稣学院的教授布尔丹提出的第七组反驳,这组冗长的反驳曾使笛卡尔大为不快。这些诘难和笛卡尔本人的回答实际上是欧洲近代第一次公开的、直接的哲学论战。它们对于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导论》和《形而上学的沉思》发表后,笛卡尔在欧洲知识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同时也引起一些人的反对。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校长(沃埃特斯)曾指责他是无神论者,地方当局也谴责他有罪。1645年乌得勒支大学颁布命令,禁止出版支持和反对笛卡尔学说的著作。在法国,笛卡尔遭到他以前的教师、耶稣会的神父们的冷遇。他向他们进一步解释自己的主张,认为这些思想可以得到天主教会,尤其是耶稣会的支持。但是他的希望落了空,耶稣会最终还是正式抨击了笛卡尔主义,他的著作被列入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
个人成就
笛卡儿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他说"我尤其对数学推理的确实性与明了性感到高兴。"他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自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以来,人们一直把代数限定在研究数及其关系的范畴内,把几何限定在研究位置和图形的范畴内。代数和几何截然分家持续了几千年,犹如两座高山被万丈深渊分割,连接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将"数"和"形"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科学就是笛卡儿创立的坐标几何学。坐标几何(后被人们称为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在平面上建立起坐标系,坐标系是由两条正交的上面已标定好方向和长度单位 的直线所组成的。由于确定了坐标系,因此平面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它所在的位置,反之,任何一对实数也可用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表示。这样一来图形和位置关系研究就可以通过曲线方程来转化为对数量关系和计算问题的研究。从此代数问题有了几何直观的解释,几何直观形象有利于去发现其数学的描述。笛卡儿是怎样产生坐标几何的思想的呢?据说是在1619年的夏天,笛卡儿因病进了医院,中午当他躺在病床上,苦苦思索着一个数学问题而不得其解时,忽然发现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从这个地方飞到另一地方,当时天花板是用木条嵌成正方形的图形。笛卡儿发现,要说出这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的位置,只需要说出苍蝇所在正方形是在天花板上的第几行和第几列。当苍蝇落在第四行第五列的那个正方形时 ,他可以用(4,5)来表示 这个位置……由此他联想到可用这类似的办法来描述一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他高兴地边跳下床边叫"我找到了,找到了",然而不小心将被子上的国际象棋撒了一地,当他目光落到棋盘上时,他又兴奋地一拍大腿:"对,对, 就是这个图"。正是由于笛卡儿那种锲而不舍的毅力,那种勤思苦索的精神,那种献身科学的决心,使他开创了数学的新纪元,改变了科学的历史进程。可以这么说,17世纪以后,数学之所以能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坐标几何学的创立。
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出现变量与函数的思想.笛卡儿所谓的变量,是指具有变化长度而不变方向的线段,还指连续经过坐标轴上所有点的数字变量,正是变量的这两种形式使笛卡儿试图创造一种几何与代数互相渗透的科学。笛卡儿的功绩是把数学中两个研究对象"形"与"数"统一起来,并在数学中引入"变量",完成了数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对此恩格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数学中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应该指出,笛卡儿的坐标系是不完备的,他未曾引入第二条坐标轴,即y轴。另外笛卡儿也没有考虑横坐标的负值。
笛卡儿对韦达所采用的符号作了改进,他用字母表中开头几个字母 等表示已知数,而用末尾几个字母 等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法一直沿用至今。他还考虑过高次抛物线( ),并且给出了作摆线切线的相当精巧的方法。
笛卡儿的哲学思想受到很多人的推崇,黑格尔(Hegel)称他是"现代哲学之父"。他是将哲学思想从传统的经院哲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人,是唯理论的创始人。
在贝克曼提出"运动守恒原理"的影响下,笛卡儿开展对物理学的研究。在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一书中,它弥补了伽利略的不足,他还认为在运动量守恒这条规律之外,再要有其第二级定律两条:第一条定律是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任何物质粒子的状态 包括它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运动)不会有任何变化。 第二条定律是如果物体处在运动之中,那么如无其他原因的作用的话,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线方向上运动,既不停下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笛卡儿最早认识到惯性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最早把惯性定律作为原理加以确立。这对后来牛顿的综合工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1649年10月,勒内.笛卡儿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邀请来 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这位19岁的姑娘讲授哲学和数学,很遗憾由于笛卡儿对女王的生活习惯不适应,加上严寒冬天的威胁,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病倒了。1650年2月11日,这位科学巨人与世长辞了。
人物评价
笛卡儿不仅在哲学领域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笛卡儿又是一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都有值得称道的创见,特别是在数学上他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而打开了近代数学的大门,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笛卡儿的主要数学成果集中在他的"几何学"中。当时,代数还是一门比较新的科学,几何学的思维还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在笛卡儿之前,几何与代数是数学中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笛卡儿站在方法论的自然哲学的高度,认为希腊人的几何学过于依赖于图形,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对于当时流行的代数学,他觉得它完全从属于法则和公式,不能成为一门改进智力的科学。因此他提出必须把几何与代数的优点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真正的数学"。笛卡儿的思想核心是:把几何学的问题归结成代数形式的问题,用代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证明,从而达到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的目的。依照这种思想他创立了现代称之为的"解析几何学"。1637年,笛卡儿发表了《几何学》,创立了直角坐标系。他用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固定直线的距离来确定点的距离,用坐标来描述空间上的点。他进而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表明了几何问题不仅可以归结成为代数形式,而且可以通过代数变换来实现发现几何性质,证明几何性质。解析几何的出现,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离的趋向,把相互对立着的"数"与"形"统一了起来,使几何曲线与代数方程相结合。笛卡儿的这一天才创见,更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开拓了变量数学的广阔领域。最为可贵的是,笛卡儿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点的运动的轨迹,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而且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函数概念的萌芽,而且标明变数进入了数学,使数学在思想方法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的时期。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辨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了。笛卡儿的这些成就,为后来牛顿、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为一大批数学家的新发现开辟了道路。
笛卡儿在其他科学领域的成就同样累累硕果。笛卡儿靠着天才的直觉和严密的数学推理,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从1619年读了开普勒的光学著作后,笛卡儿就一直关注着透镜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与了对光的本质、反射与折射率以及磨制透镜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论视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笛卡儿坚信光是"即时"传播的,他在著作《论人》和《哲学原理》中,完整的阐发了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他还从理论上推导了折射定律,与荷兰的斯涅耳共同分享发现光的折射定律的荣誉。他还对人眼进行光学分析,解释了视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状体变形,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在力学方面,他提出了宇宙间运动量总和是常数的观点,创造了运动量守恒定律,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他还指出,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沿直线匀速运动。
笛卡儿在其他的科学领域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创见。他发展了宇宙演化论,创立了漩涡说。他认为太阳的周围有巨大的漩涡,带动着行星不断运转。物质的质点处于统一的漩涡之中,在运动中分化出土、空气和火三种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则形成太阳和恒星。笛卡儿的这一太阳起源的旋涡说,比康德的星云说早一个世纪,是17世纪中最有权威的宇宙论。他还提出了刺激反应说,为生理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笛卡儿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儿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二元论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笛卡儿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