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园(马洪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竹园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竹园》中国当代作家马洪平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竹园

“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爱家乡,爱家乡的老屋,更爱老屋后面苍翠的竹园。

我的故乡在美丽富饶的江海平原上,老屋后面有一片青翠葱绿的竹园,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为我们挡风遮雨,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带来无比欢乐。

每当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竹园里的小笋已在地下潜滋暗长,这时我们称它为冬笋。因为其味道鲜美,爷爷会带我去竹园里挖几只冬笋,回来做成喷香可口菜肴。春节里,餐桌上来一盘“冬笋炒木耳”长寿食品,大家都爱吃。“清明时节雨纷纷”,鹅黄的新笋像刚出壳的小鸡探出头来,钻出地面,仿佛是林立的小宝塔。这时的笋我们叫它春笋。难怪人们常说“雨后春笋”。这春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要长成竹子,好像要比高低,快快长大,尽早为人类作贡献。

晚春时节,笋长成了嫩竹,脱去外衣——笋壳,人们把笋壳捡起来做鞋垫、蓑衣或斗笠。脱壳的竹子颜色嫩绿,嫩竹先长成竹枝,然后再长出嫩叶,比老竹显得更加翠绿,随着春风“茁壮成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晴朗的清晨,我喜欢到竹园里看书。清风吹动竹叶,竹园发出沙沙的声响,惊醒了栖息在竹园里的小鸟,唱出了婉转悠扬的曲子,赞美可爱的家乡,为我看书助兴。在竹园里,我读完了中国的“四大名著”,看完了鲁迅的《呐喊》、《彷徨》和巴金的《家》、《春》、《秋》,通读了《一千零一夜》等外国名著,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竹园成了我读书的乐园。

炎热的夏天,我经常在竹园里乘凉消暑。我先把竹园里的杂草除去扫净,然后搬几张方凳,把小桌放在竹子之间,泡上一壶竹叶凉茶,解渴消暑。我们几个军棋爱好者在竹园里进行“四人大战”;有时我们还用竹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手握木枪,像野营的战士在竹园里穿来穿去,打闹嬉戏;有时我们还抓住竹竿荡秋千,翻筋斗,锻炼身体,十分有趣。竹园成了休闲健身好场所。

秋高气爽的中秋,地下长出了一支支细长的竹鞭,我们把它挖出来泡茶、烧汤,清凉可口。过了“白露”,新竹可以派用场了,我们砍几根细长的竹子做鱼竿,还用竹篾编织成鱼篓,在河边钓鱼钓虾取乐,真是无忧无虑,“不亦乐乎”。

百花凋谢,可是竹子还是清秀挺拔,对抗着西北风,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数九寒冬下雪了,霜打竹叶低,乌鸦变白鸡。我们来到竹园里捕鸟,增添乐趣。这方法是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来的。捕的鸟也跟鲁迅先生说的差不多,“麻雀居多”。我们还砍下竹子,削成篾子,做成风筝。冬天放风筝别有情趣。抬头仰望天空,各种风筝在天空摆动,有的在高空,有的在低空,有的在远处,有的在近处,还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其乐无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我赞美竹园,赞美竹子,更赞美竹子的精神。它不怕风吹雨打,不怕严寒酷暑;它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竹子的精神是可贵的。它为我们默默地奉献着。它可以做成竹床、竹席、竹椅,让人们降温消暑;它可以做成竹篮,经久耐用,既经济又环保;还可以做成工艺品、竹雕,出口创汇;我们写字用的毛笔,也是竹子做的,成为“文房四宝”之一。竹子是个宝。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老屋,我也爱家乡的竹园,更愿意做一株默默奉献的青青翠竹。

[1]

作者简介

马洪平,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