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秦亮甫 (著名中医专家) | |
---|---|
出生 |
1924年 江苏省武进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授、主任医师 |
知名于 | 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获"依堡卡特"奖章 |
知名作品 |
《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症30例临床观察》 |
秦亮甫 (1924年 - ),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津贴待遇。
目录
个人经历
自1958年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九次赴法讲学,任法国路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
学术观点
调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观点
疾病的产生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1]病理变化的反应。脏腑与经络本身就是互为络属,互为相应的。人体的经络,是全身气血往来循行的通路,它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官窍关节皮毛,将脏腑肢体联成统一的机体。当邪气侵入人体时,由于病的性质不同,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的不同,致使受邪的部位以及发生的症状亦有各自不同。这些症状,可以由脏腑功能异常反应出来,亦可从它们所络属的经络循行的通路上反应出来,正如《灵枢·邪客》所载:"肺心有邪,其气留于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辨"说明了脏腑与经络的密切关系。
临床诊治过程中用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辩证方法,更能察疾病之分毫,以利于疾病治疗。从病理传变而论:脏腑经络又可分人体的内外,病理传变又有脏腑经络病变的先后之分。病在外在浅,往往病变在经在络,病在内在深,往往病变在脏在腑,秦老主张脏腑和经络辨证相结合,更能分辨疾病的部位,疾病的传变趋势以致因势利导,驱邪于外,疗疾于须臾。
从治疗角度而论:临证治疗,脏腑经络一并审视,从中寻找侧重的一方,疾病在浅的属经络病,涉及面窄,诊治中可以重经络轻脏腑,有的只顺循经或局部取穴,可少考虑脏腑。而疾病在内,属脏腑病,侧重于脏腑气机、阴阳的调理,取穴偏重于俞、募、输、合、五俞母子补泻。但脏腑已涉及经络者,根于脏腑,达到病所则重取俞募而兼取郄、络。
"针药结合内服外治综合应用"治疗法
内服外治综合应用的治疗方法,源于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内服外治,用常法亦用变法,根据脏腑经络的联络关系,用内服中药以调脏腑功能,亦用循经论治的方法以驱顽疾;根据脏腑经络先后的传变的关系制定出何时内服,何时外治的治疗方案;亦根据仲景先师的"知未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用针或灸,施以手法,或补或泻;用中药内服或温或寒,内泻外补,或内补外泻来达到"治肝实脾"之效果,亦在寒热夹杂,虚实夹杂的疑难病中,施以内服外治,用以寒热反激,补泻逆从的手法给予综合治疗,以达到疗病之目的。推崇督脉理论,重视督阳的调动
古人均云:"督脉……以中道察视之"、"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督脉阳脉之海也"、"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身"等等。秦老推崇督脉理论并且在临床上不断发展和应用督脉理论。他认为督脉是诸阳之会,诸阳之帅,通达手足三阳经,因此对于人体的阳气的协调,应首推督脉之阳。
用督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结核性脑炎后遗症,震颤麻痹症,神经官能症和顽固性失眠等,其机理应用了督脉"上贯心""入络脑"的理论,针刺督脉施以泻法,来平督脉之阳气,使其振奋心阳,静脑宁神,施补法以之培补真阳,补脑益髓。
用督脉治高血压,其机理是潜阳先潜督脉之阳。高血压根本病机是阴阳失调,阴虚而阳亢,或阳亢不可制约。用督脉叩打使之微微出血的方法来泄阳,再则用养阴潜阳重镇利水的中药做成外治药袋,枕于风府大椎处,加用芳香的药,使药性透入百会,以此达到协调督脉阳气。
用督脉治寒喘,寒喘是人体感受外寒、卫阳不能通达,肺气失去宣降。因此辛温通阳的中药配止咳定喘的中药做成外敷药敷于大椎之上,以温煦督脉,以帅卫阳而祛邪治病。用督脉以治痿瘫诸症,包括四肢不用,阳事不举等,痿证是因元阴元阳不足,经络气血不通所致,针刺督脉穴痊,培补真阳,疏通经气,肾脉贯脊,可取督补肾,使之上下贯通,阳气通达,元阴充养,则痿瘫诸证可愈。
针药结合,速蠲病痛
"一针、二灸、三服药"是治疗方法的原则,《素问·移精变气法》曰:"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针药运用得当往往能相得益彰。针、灸、药各有所长,不能偏废。秦老临证凡遇初病、急症,首先用针刺法,以针刺取立竿见影之效,顿挫峻烈病势于顷刻,凡遇久病、虚证、寒症以灸法为主,以灸可温热祛寒补虚。而对一些重症、急症,久治不愈疑难顽症则往往针药并施,双管齐下,以针刺导其先,以汤药荡其后,每能收到满意疗效。
证治经验
配对应用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十二正经相交通的八个穴位,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有相会贯通的内在联系,故八穴能治奇经八脉病,又能治十二经病。如后溪穴通督脉,故在临床上可治疗脊柱疼痛,肥大性关节炎、颈部风湿病、落枕、颈椎病等;冲脉的少腹痛、痛经、疝气、附件炎,均可取公孙穴;胸闷、心烦、胃痛、呕吐常可取通阴维脉的内关穴等。由此说明八脉交会穴的理论,也是针刺肘膝以下腧穴,治疗脏腑及器官组织病变疗效显著的基因,充分体现了脏腑与腧穴相关学说的理论依据。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八脉交会穴是连接这一整体的据点,为增进疗效,常配对应用,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通阴维脉,它不仅具有安神,镇静镇痛的作用,具能调节气血盛衰,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有调节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临诊配以辅助穴位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引起的心血不足,心神不宁而致的心悸,胸闷诸症的治疗。用列缺穴配照海穴,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有宣散肺热,通利咽喉胸膈的作用,照海穴系阴跷脉所生之处,有通经活络,清热泄火,利咽喉,安心神的作用,用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咽炎。以上两对配穴,在针麻心内直视手术中按八脉交会穴的理论选取的一组穴位,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用外关穴配足临泣穴,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通阴维脉,有通经活络,疏风解毒的作用;足临泣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俞穴,通带脉,能清肝胆少阳之风热,集诸穴祛风散热之功为一炉,共同治疗风热袭肺引起的表热病。
善用针法,注重补泻
针法是用针刺治病的一种方法,针刺手法操作,不但与疗效有密切关系,而且在避免针刺中发生不应有的痛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针灸治病,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往往病人不很乐意接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的临床应用和发展,为能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在针刺进针的手法上进行潜心研究,自创一套无痛进针法,如(1)单手无痛进针法:用无名指先叩击穴位周围皮肤,此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主要应用于四肢背部,腰部等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2)双手无痛进针法;适用于全身穴位,意如《标幽赋》所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利用瞬间皮肤肌肉的反弹和张力的改变,使针尖迅速进入皮内;(3)改良型"套管进针法";利用套管辅助进针,其目的在于利用套管的按压来减轻病人对疼痛惊恐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把针刺入皮肤,其次用套管进针,可以减少污染,让病人可以放心接受治疗。无痛进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深受病家的欢迎。针刺手法的灵活应用,在治疗上能增进疗效,在针灸临诊治疗中补泻手法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常用的有开阖补泻法;提插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五输穴补泻法。常用的是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和五输穴补泻法,临诊治病常合理选用,灵活应用。在法国讲学期间,曾应用五输穴补泻法治疗一名昼夜呃逆不止达10天之久的患者,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施行补泻手法时要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机能状态,病因,病性等具体情况,作为补泻刺激量的选择。如老年人补量可大些,青壮年泻量可大些,幼儿刺激量宜小,迟钝时刺激量宜大,虚寒阴证者补量宜大,或加重灸,或置皮内针;实热阳证者泻量宜大,或用三棱针刺出血。总之,施行补泻手法要因人而宜,因症而施。
用药特色
大黄
大黄,将军之称,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和肝经,有攻下、泻火,清热燥湿、逐瘀活血的作用,而秦老用大黄取其能通腑逐瘀之功能,在临床上展开应用,凡见脉实者,均可用大黄,则便实用生大黄,便软者用制军,不拘泥只用其清热攻下,逐瘀之作用,他用大黄平胃降逆,通利气机,化痰下气,调利水谷等。平胃降逆:秦师在临床诊治胃脘病中,见于胃窦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而临床表现为胃气上逆、嗳气、欲恶、呕吐等证状,秦老投大黄重在泻下导滞,和胃降逆,通腑降逆下气之法,以治其证。制军、槟榔通腑降逆,其制军用量在6~9g之间。
消痰下气:秦师投大黄消痰下气,常用于老慢支、顽痰不化者。秦老除用二陈汤化痰,再则就是生大黄、黄芩,此非清热之意,而是逐痰之用。本草纲目有记载,用大黄、黄苓、沉香、青礞石煅红共研末为丸……温水吞下,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滞,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患者服后确是先通大便,后下痰涎,用之痰逐日渐少。再则,投大黄治之,乃取其苦寒泄热之性肺与大肠相表里,使肺热藉肠道下泄,则肺气得以通降,病体逐日康复。
通利气机:大黄通利气机,是本草纲目李时珍所言,秦老运用则得心应手,秦老用大黄通利气机,导气下行,以助开窍。以制军其"通宣一切气机",导气下行,配菖蒲宣气开窍,一升一降,一宣一泄来开耳窍,此用法确为秦老的独特之处。
通利水谷:秦师用大黄通利水谷,是以荡涤肠胃之宿垢,滞除而醒胃,恢复中焦的水谷通利,调中化食。秦老用大黄是泻下导滞以除宿食。佐以健胃,从而达到通利水谷,增进食欲之作用。
皂角刺、穿山甲
二者均有消肿透脓之功,是秦师治疮痈的常用对药。皂角刺能消肿散结,拔毒透脓,用于疮疡初期和脓熟不溃,穿山甲,《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平,气腥而穿,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正是取其此意,秦师临诊治疗疔疮疖肿,尤其在白血病并发肛痈的病人,尤为屡用,皂角刺配穿山甲,相须为用,其奏消肿透脓之功。
全蝎、蜈蚣
均为虫类药物,为秦师在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动风之症,中风后遗症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常用之药。全蝎、蜈蚣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痉,化瘀活血,通络祛邪,消肿止痛。秦师临症常配用天麻、僵蚕等共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3g常与汤药共用或疾病后期固本并用。
科研成果
针麻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
针麻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三尖杉属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药理、药化和临床研究;丹参治疗冠心病等的研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表扬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奖。
铁箍散膏临床观察及作用机理研究
铁箍散膏系按秦亮教授提供的祖传验方制成,为治疗疮疡,痈疽、瘰疬、疖肿等各种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外用油膏剂,经上海仁济医院内外各科临床应用20余年,一致反映疗效显著,并已取代了原来使用的鱼石脂油膏,近年内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药物抑菌试验,以期获得客观资料和科学论证,有利于总结经验,推广使用。
通过使用铁箍散膏的95例临床资料分析,证实本剂有较好的消炎,退肿,止痛作用,对毛囊炎、甲沟炎、指趾炎、疖肿、皮脂囊肿继发感染及皮肤软组织炎等总治疗率达83.1%,而使用鱼石脂油膏的对照组总治疗率为51.1%。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在治疗的病例中,铁箍散膏组抗菌药物的合并使用率为16.7%,而鱼石脂油膏组高达60.4%。
铁箍散膏有较强的消炎退肿止痛作用,对具有代表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三种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证实铁箍散全方及其每一成份均有抑菌作用,尤以藤黄一药,在每毫升含1/256克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即有抑菌作用(其他药物需要每毫升含1/1~1/16克时老起抑菌作用)故推测藤黄可能在本方中起主要作用。
铁箍散膏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不论脓肿已成、未成,已溃、未溃均可使用,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或过敏反应,本制剂药源丰富,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疗效高,为广大病员乐于接受,值得推广使用。
本项目为上海市卫生局级课题,1988年10月通过鉴定。
中药高血压药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本研究运用祖国医学内病外治理论,选用芳香馥郁,辛凉清热,平肝降压,开窍醒脑的药材研制成高血压外用药包(又称高血压药枕),使机体内部疾病通过人体外部药物达到降压作用。
本研究通过195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并作了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应用血压作为客观指标,观察应用本药枕对降压的临床疗效作为客观依据。
通过临床实践应用本药枕后,使患者减少或不宜服用其他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平稳,临床效果满意。本药枕还有改善头晕、胸闷、失眠等九种伴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各期关系临床疗效,作了观察和分析,总有效率92.3%,X2检验P<0.05。
本药枕使用方法简便,价格低廉,使用舒适,对各种类型高血压,长期使用无副作用,病人易于接受,同时进一步阐发了中医内病外治理论。
本题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课题,1988年9月通过鉴定。
针刺麻醉应用于体外循环
针刺麻醉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研究,于198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经验验方
复方蝉衣丸
用复方蝉衣丸治疗慢性荨麻疹。复方蝉衣的组成:蝉衣6g麻黄4.5g生地炭12g丹皮12g白芷9g白蒺藜9g荆芥4.5g防风4.5g当归6g赤芍9g大力子9g桑白皮15g党参9g薄荷4.5g浮萍9g地丁草9g川黄连3g黄芩9g蒲公英15g黄芪9g豆豉12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功用为祛风、散表、清热、凉血、止痒,兼益气养血。日服3~4次,每次6g开水送服。一般7~14天开始见效,连服60天,以巩固疗效。同时用"外洗方"洗浴或揩身。"外洗方"的组成是:樟木90g苦参片30g浮萍30g明矾30g。用纱布包扎好,入锅内加水3000毫升左右,煮10分钟后去纱布药包,用药水洗浴或揩身。
注意事项:忌食酒、辣、海腥、虾、蟹、羊肉、蒜、韭、毛笋、雪菜等发物。
个人论文
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症30例临床观察
震颤麻痹症又称巴金森氏病,症状以肌肉强直、震颤为主,在祖国医学中归属"肝风"、"内风"范畴。临床治疗本病30例,报道如下。治疗方法
取穴:四神聪、风池、合谷、阳陵泉、太冲等穴用泻法,太溪用补法。随证加减穴:口干舌光红脉细数者加复溜用补法,腰背酸痛强直者加命门、肾俞用补法,便秘、苔黄加足三里用泻法,言语不利加涌泉、上廉泉用泻法。
用32号1.5~3寸毫针刺入穴位,除涌泉、上廉泉施手法得气后即可出针,余皆留针30min,每10min行手法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7天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评定疗效。
治疗效果
30例中,痊愈5例,占16.7%,显效9例,占30%,有效10例,占33.3%,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80%。
体会
1.从本病发生的年龄来看,本组30例均在50岁以上,治疗原则以补肾益精,平肝熄风着手,本组有效率80%。
2.四神聪是经外奇穴,主治中风、头痛、目眩、癫狂等症。这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穴在百会穴四周,针刺范围较大,对头脑部影响也较强。临床还观察到针刺该穴后,患者头部即有清醒感和轻松感,可减轻肢体震颤的程度,这可能是对脑的黑质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化有改善作用。
参考资料
- ↑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 . 道客巴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