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秋日乡野之美(孙同林)

秋日乡野之美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秋日乡野之美》中国当代作家孙同林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秋日乡野之美

九月,苏中的田野上已是一片秋色。

南方回来的妻子,仰望天空说:“家里的天空就是好啊,你看这天多空旷,多辽阔,那云多白,多美。”我抬头看天,那蓝天白云跟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天空似乎比平日更蓝了。我说:“是你一直生活在城市,回到乡下,便觉得天空开阔了。”

第二天傍晚,我叫妻子一起去村子里看看。妻子说,又不是从哪山东海外来的人,有什么好看的。我说,你真是“老黄历”了,新农村建设多快呀,一天一个样,几天不看就有大变化。

我带妻子走向居民小区后面的小树林。

这片树林大约三四十亩光景,园子里栽的都是些当地不曾有过的新树种——红榉,红榉到底是红椐,还是红椇?我没有认真考证过。红榉的树叶和树干都跟本地的老榆树差不多,听人说这是一种制作家具的上佳材料,材质可与花梨木媲美。除了红榉,林子里还有香樟、女贞、紫薇等本地稀有树木。香樟和女贞身上透着香气,紫薇树上有花,有白色的,有粉色的,还有紫色的,一簇簇的,整个园林好看又好闻。

红榉树林是前几年村里为申报省美丽乡村而建成的,村里想借助这片树林打造一个体育公园,因此,园林里的小路两侧设置了不少体育器材,森林体育公园的牌子还没有挂起来,但健身活动已经得到开展,附近的不少中老年人,闲暇的时候,就到树林里来,散步,或者在跑步“机”上“跑”上一阵,或者在双杠上晃悠几下,也或者在吊环下拉几个来回……

树林的最大优点是空气好,果然有天然氧巴的感觉,妻子的腿脚受过伤,走过一阵,就得歇歇,她坐在小道旁边的小亭子里,一边休息一边做着深呼吸。

秋风飒飒,树叶沙沙。一阵风过后,地上掉下几片树叶。我对妻说:“秋风扫落叶啊,来得真够及时的。”妻子没有回答我,只是侧着头似乎在听什么,哦,我也听到了,在林子深处传来吱吱的蝉声,不过,那可是唯一的蝉声了,显得孤独凄厉。

秋天黄昏的风带着几多温柔,悄悄地吹在我的身上,虽然只是那么轻轻一吹,却带给我们丝丝凉意,风吹在脸上和在身上,感觉却在心里,内心里立时就有了一种清爽和惬意。

我们从树林的南端走进去,一路慢慢地走着。小路的两侧除了设置了健身器材,还有村里的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置中心等设施,这些设施都埋在地下,地面上并没有多少装置,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也是红花绿草,通幽的曲径……妻子感叹说:“现在的乡下,其实跟城里的公园已经没什么两样!”

终于走到林子的北头出口,从树林里钻出来,我们终于看到了乡野秋光。

秋天的乡野是最美丽的。

秋风悄悄地吻着小河,河面上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河边的芦苇扬着芦穗,在微风中显得很得意,摇头晃脑;秋风暗暗地吻着小河边上的垂柳,风儿顺便带走枝条上一两片叶子,长长的柳枝好像在配合着风儿,摇曳飞舞;秋风轻轻吻着稻田,稻田推起层层波浪,正在灌浆的稻穗沙沙着响,似在向秋风深深致意;秋风粗鲁地吻着玉米地,枯黄的玉米叶发出索索的响声,好像是在向这个世界告别……秋风,仿佛一位高超的艺术家,吻着这吻着那,让田野变得生动美丽起来。

我和妻子继续前行,爬上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路基几乎高出附近人家的屋顶,我们站在上面,视野更为开阔。

远眺田野,已经很难看到曾经的秋景,附近的稻田很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村里今年秋天种植的成片的葵花,夕照下的葵花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葵花早已过了花期。我对妻子说,可惜你回来迟了几天,错过了看葵花的季节,那些天前来看葵花的人可真不少。你知道吗,中央电视台还报道了我们村的这片葵花花海呢!哦!妻子面对行将成熟的葵花,深情地看着,看着,不料,妻子并没有一句赞扬的话,说出的却是自己的担心:“葵花虽是好看,但这么多葵花怎么收获呢?还像当年一棵一棵地摘,那要摘要打到什么时候呀!”我怔怔地望着妻子,她想的总是跟别人不同,时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我宽慰说:“这不用你担心,村里肯定早就有了安排。”

或者是因为站得高,迎面吹来的风显得更强劲了。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是前些年,该是拾棉花的高潮了,人们白天要抢着挖花生、刨山芋,晚上要带晚拾棉花,哪里还有时间像我们这样背着手,在村道上溜达。”

是的,如今乡村的秋天,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忙了,有了欣赏美的闲心。乡村的秋天太美了,这美,不仅美在清阔的天空,美在和煦的秋风,美在温馨的秋阳,美在多彩的田野,美在不要人力的收获季节,更多的是美在农人的心里。 [1]

作者简介

孙同林,男,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人,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