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秀(拼音:xiù)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最早見於春秋《石鼓文》 。"秀"的本義一般認為是穀類作物抽穗開花,由此引申指事物的精華。由"精華"又引申為"靈秀"等。後多用為引申義,指美麗、茂盛的事物。如秀美、秀偉等等。也通假為"莠"等。

漢光武帝名"劉秀",許慎為了避諱,只在《說文解字》"秀"的字條下註明"上諱",未對此字作詳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秀

漢語拼音; xiù

注音字母; ㄒㄧㄡˋ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六宥

部首; 禾

總筆畫; 5+2

統一碼; 基本區-79C0

五筆; TEB(86);TBR(98)

倉頡碼; HDNHS

鄭碼; MFYM

字級; 一級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秀"的構型曾是個謎題。現發現最早的"秀"字在春秋的"石鼓文"上(圖1)。上半部分是"禾",但下半部分是什麼,學者莫衷一是。許慎所處的時代為東漢,他在著《說文解字》時為了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對"秀"沒作解釋,只是說:"秀,上諱。"因此造成以後的文字學家對"秀"的本義其說不一。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禿"與"秀"古為一字,並同音。他在"禿"字的注中說:"其實秀與禿,古無二字,殆小篆始分之,今人禿頂亦曰秀頂是古遺語。"不過,"禿頂"寫作"秀頂"只是因為"禿""秀"二字同音所致。有學者猜測:東漢時為避劉秀的諱,"秀才"被改為"茂才",為避諱而改的通常都是近義字,故而"秀"應與"茂"意思相近,是指植物的生長狀態。

現代一些學者認為禾下部的構件是乃,"乃"就是"奶",禾稻抽穗揚花時,穀粒中開始含漿,像奶汁。也有人認為上面是成熟了的禾,禾穗下垂;下面是一個面朝左,手臂前伸的人。兩相會意,表示人的手舉着成熟的、顆粒飽滿的莊稼,在欣賞自己的豐收成果。也有人認為下部既不是人也不是乃,而是描摹谷穗下垂搖曳的樣子。還有人認為下部是"弓"字。

有學者根據戰國《睡虎地秦簡》的"秀"字分析,下面的部分應該是"引"字(圖3)。引即伸,所以這個字最初是指某物從禾苗上伸出,即開花之意。這也與它後來的字義發展相符:開花可延展為繁茂,再進一步便可引申出表示出色、不凡的"優秀"等詞。

春秋、戰國時期的"秀"字,下部一般寫作"弓"。《說文解字》小篆(圖4)下部似"人"形,漢代隸書有一部分沿襲戰國文字,下部寫作"弓"(圖5、6);還有一部分寫作"乃"(圖7),後者為現代楷書所承襲。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禾部】息救切(xiù)

上諱。

【注釋】徐鍇曰:"禾,實也。有實之象,下垂也。"①上:對帝王的尊稱,此處指漢光武帝劉秀。②諱:封建社會稱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長的名字。

說文解字注

上諱。

段注:上諱二字許書原文。秀篆許本無,後人沾之,雲上諱,則不書其字宜矣。不書故義形聲皆不言.說詳一箱示部。伏侯《古今注》曰:"諱秀之字曰茂",蓋許空其篆,而釋之日:"上諱"。下文"木之秀實為稼",則本作"茂實"也。許既不言,當補之曰:"不榮而實曰秀。從禾人。"不榮而實曰秀者《釋草》《毛詩》文。按,《釋草》雲:"木謂之榮,草謂之華",榮、華散文則一耳。榮而實謂之實,桃李是也:不榮而實謂之秀,禾黍是也;榮而不實謂之英,牡丹、勺藥是也。凡禾黍之實皆有華,華瓣收即為稃而成實,不比華落而成實者,故謂之榮可,如黍稷方華是也,謂之不榮亦可,"實發實秀"是也。《論語》曰:"苗而不秀,秀而不實",秀則已實矣,又雲實者,此實即《生民》之堅好也。秀與采義相成,採下日:"禾成秀也",采自其垂言之,秀自其挺言之,而非實不謂之秀,非秀不謂采。《夏小正》"秀然後為萑葦",《周禮》注:"荼,茅秀也",皆謂其采而實。引申之為俊秀、秀傑。從禾人者,人者,米也,出於稃謂之來,結於稃內謂之人。凡果實中有人,《本草》本皆作"人",明刻,皆改作"仁",殊謬。禾稃內有人是曰秀,《玉篇》《集韻》《類篇》皆有"秂"字,"欲結米也,而鄰切",本秀字也。隸書秀從乃,而別讀矣。息救切,三部。

廣韻

息救切,去宥心 ‖秀聲幽1部

秀,出也。榮也。息救切。五。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秀·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息救切,音繡。榮也,茂也,美也,禾吐華也。《詩·大雅》:實發實秀。○按《爾雅》:雲:禾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漢儒據此釋《詩》,遂以秀為不榮而實。李巡曰:分別異名以曉人,故以英、秀對文,其實黍、稷皆先榮後實。《詩·出車篇》雲:黍稷方華。《生民篇》雲:實發實秀,是黍、稷有華亦稱秀也。此說甚是。《論語》明言不秀不實,秀實自不容混。朱子釋《論語》秀曰吐華,釋《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漢儒之誤。

又凡草皆得言秀。《詩·豳風》:四月秀葽。《禮·月令》:孟夏苦菜秀。

又三秀,芝草。《楚辭·九歌》:采三秀於山閒。

又秀氣。《禮·禮運》:人者,五行之秀氣。周子《太極圖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又秀士,秀才。《禮·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史記·賈誼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韻會》:秀才之名始此,後光武名秀,改為茂才。

又州名。漢屬會稽郡,五代晉錢元瓘奏置秀州,宋慶元改嘉興府。

又姓。

又與繡通。《石鼓文》:秀弓寺射。注:繡弓,戎弓也。

又葉思久切,音又。《詩·大雅》: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好葉訐口切。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一(橫)③丨(豎)④ノ(撇)⑤㇏(捺)⑥㇡(橫折折折鈎)⑦丿(撇)

【規範提示】"乃"2畫,一筆寫成。

【寫法】❶"禾"寬"乃"窄。❷"禾",居上居中;豎短,在豎中線;撇收筆橫中線下側,捺收筆橫中線。❸"乃",居下居中;㇡(橫折折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第一個左折點近豎中線;撇與㇡(橫折折折鈎)底部持平。[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