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禹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禹贡.png|330px|缩略图|右|<big>禹贡</big>[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525/f21db7c0d9834548a9299c2933bbaf37_th.pn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43537247_64446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File:禹贡.png|330px|缩略图|右|<big>禹贡</big>[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525/f21db7c0d9834548a9299c2933bbaf37_th.pn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43537247_64446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经学文献之一。称《[[尚书·禹贡]]》,简称《[[ 禹贡]] 》。作者不详。内容叙述中国古代地理方物的作品。
+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经学文献之一。称《[[尚书·禹贡]]》,简称《禹贡》。作者不详。内容叙述中国古代地理方物的作品。
  
 
 全书一千一百九十三字,以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对每州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全书一千一百九十三字,以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对每州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行 37: 行 37:
 
 自汉至唐,以解释《禹贡》经文为主,形成禹贡汉学。以唐孔颖达为代表,详于训诂,注重师承,失于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宋至清,以考注《禹贡》地理为主,形成禹贡宋学。以宋代学者蔡沈、清代学者胡渭为代表,敢于创新,时有批判,失于武断,牵强附会。
 
 自汉至唐,以解释《禹贡》经文为主,形成禹贡汉学。以唐孔颖达为代表,详于训诂,注重师承,失于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宋至清,以考注《禹贡》地理为主,形成禹贡宋学。以宋代学者蔡沈、清代学者胡渭为代表,敢于创新,时有批判,失于武断,牵强附会。
  
 古人认为《禹贡》是4,000年前的大禹之作,奉之为“经”,成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征引的对象。《禹贡》被推崇到至尊的地位,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明人艾南英在《
+
 古人认为《禹贡》是4,000年前的大禹之作,奉之为“经”,成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征引的对象。《禹贡》被推崇到至尊的地位,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李振裕为《禹贡锥指》作序:“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至清末仍有影响力。
[[禹贡图注·序]]
 
》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李振裕为《禹贡锥指》作序:“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至清末仍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於 2020年2月8日 (六) 16:59 的修訂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也是中國現存最古的經學文獻之一。稱《尚書·禹貢》,簡稱《禹貢》。作者不詳。內容敘述中國古代地理方物的作品。

全書一千一百九十三字,以山脈、河流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九州,並對每州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後世《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以及唐、宋以來許多歷史地理學著作以《禹貢》為宗。

內容介紹

《禹貢》是《尚書》中《夏書》四篇最重要的一篇,全書共一千一百九十三字,分「九州」、「導山」、「導水」、「水功」和「五服」五部分。以山脈、河流作為標誌,將天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九州,對每一州範圍、山脈、河流、土壤、物產、貢賦、氏族部落、交通地理等情況作簡要描述。

九州:上古期洪水滔天,不辨區域,大禹治水以後,將中土分成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

導山:分九州山脈為三條四列,山系概念明確,所記的山真實可靠。以汧山、壺口山、砥柱山太行山西傾山熊耳山嶓冢山內方山、㞶山為九山,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

導水:敘述弱水、黑水、河水、瀁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洛水九條主要河流和各水系的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情形。

水功:指出禹平水土後,九州統一,九山通行,九川疏通,四方土地皆可居住,民眾安居樂業,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

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範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從此九州安定。

註疏

《禹貢》全文一千一百九十三字。自西漢孔安國以後,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人和著作甚多,形成禹貢學,其中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成績最着,為集《禹貢》研究之大成。外國研究者也不少,成績顯著者有德國人李希霍芬,日本人小川琢治、飯島中夫、內藤虎次郎等。

史記‧夏本紀》及《漢書‧地理志》皆曾記載《禹貢》全文,自漢朝孔安國鄭玄,到宋朝程大昌、毛晃,還有蘇軾、曽旼葉夢得張九成薛季宣黃度呂祖謙王炎呉澄王充耘王樵、邵寶等專門注釋《禹貢》。

較為代表性的註疏作品有程大昌《禹貢論》,傅寅禹貢說斷》,胡渭禹貢錐指》,焦循禹貢注釋》、張能恭《禹貢訂傳》、黃翼登禹貢注刪》、夏允彝禹貢古今合注》。

以胡渭的《禹貢錐指》最完善,最閎博。

評價

自漢至唐,以解釋《禹貢》經文為主,形成禹貢漢學。以唐孔穎達為代表,詳於訓詁,注重師承,失於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宋至清,以考注《禹貢》地理為主,形成禹貢宋學。以宋代學者蔡沈、清代學者胡渭為代表,敢於創新,時有批判,失於武斷,牽強附會。

古人認為《禹貢》是4,000年前的大禹之作,奉之為「經」,成為《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徵引的對象。《禹貢》被推崇到至尊的地位,成為人們必讀的經典。明人艾南英在《禹貢圖注·序》中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李振裕為《禹貢錐指》作序:「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範圍者。」至清末仍有影響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