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禹之谟渴望流血而死

禹之谟渴望流血而死,历史人物故事。[1]

目录

故事内容 

 
原图链接禹之谟


禹之谟(1866-1907),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1903年加入华兴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8月10日在长沙被捕入狱,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备受酷刑,坚贞不屈。1907年2月6日,被杀害于靖州东门外。就义前高呼:我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


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1866年8月27日(农历7月18日),诞生于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贻则堂。他少有大志,娴文习武,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最爱读王船山著作。20岁时禹之谟遍游江、浙诸省,广泛接触社会名流,研读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爱国忧民之心日趋强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愤然弃笔从戎,投身清军,立志报国。由于晚清政府腐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1897年,禹之谟回到家乡创办实业,走实业救国道路。"戊戌变法"失败后,禹之谟深知倚赖清廷改行新法,实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遂盟发民主革命思想,积极投入反清斗争。1900年,禹之谟东渡日本留学,寻找救国道路。在日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1902年春回国,先在安庆设立阜湘织布厂,后返湘潭创办湘利黔织布局,实践其实业救国的主张。


1904年初,黄兴创立华兴会,禹之谟首批加入,积极组织反清斗争。1904年4月,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攫取中国铁路建筑权,湖南掀起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禹之谟领导组织省工商各界,集资百余万,收回了路权。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不久,禹之谟在湘组建同盟会湖南分会,并被推为首任会长。期间,他还竭力创办惟一学堂(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湘乡驻省中学(今湘乡一中)。由于禹之谟精诚爱国,敢于任事,且具有出色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深得各界群众的拥戴,公认他是湖南工、商、学各界的代表,分别被举为湖南商会会董,湘学会会长,湖南学生自治会总干事。1906年5月,着名的反清革命宣传家陈天华和爱国志士姚宏业灵柩返湘时,他首倡"公葬岳麓山,以彰义烈",发动万余名学生举行大型公葬活动;6月,痛惩长沙善化学务处总监俞诰庆。


1906年8月,禹之谟为反对清廷盐捐浮收和提款兴学等反动政策,率湘乡驻省中学200名学生回湘乡与县衙据理力争。8月10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以"哄堂塞署、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1907年2月6日,禹之谟在靖州东门外慷慨就义,年仅41岁。临刑前他高呼:"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继我志者自有人!"。其遗体始葬青树坪,民国元年公葬于岳麓山。孙中山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


禹之谟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洪业墓上下毗邻。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河西岳麓山麓山寺北侧。


1912年10月,自双峰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29平方米。墓呈三级台阶状,长方形,平顶,长245米,宽1.45米,高0.8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


主碑刻"烈士禹之谟墓"六字,高1.47米,宽0.5米。左右附碑分别刻墓主禹之谟遗作《告同胞书》手迹和朱杞、颜昌尧所撰墓志铭,均高1.27米,宽0.43米。墓前有石案、石礅、拜台及护栏等设施。


参考资料 

  1. 禹之谟渴望流血而死 儿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