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音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音主義

中文名: 福音主義

解 釋: 一群奮興布道家

宗 教: 基督教

影 響: 突破宗派及牧區觀念

介紹

福音主義是指一群奮興布道家(evangelists),採用巡迴布道的模式,所推動的一個屬靈更新運動。這些奮興布道家大多是平信徒傳道人(lay preachers),具有宣講的屬靈恩賜,卻不一定曾受嚴格的神學訓練。由於未經教會授職按立,他們甚至不受固定宗派與堂會所約制。它對基督教的影響大致如下:1、突破宗派及牧區觀念;2、鼓吹情詞迫切的宣講;3、以講員為中心的講道4、注重實際而少神學爭執;5、帶動各種教會運動;6、推動社會改革福音。十八、十九世紀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社會改革,包括廢除奴隸運動、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1]

說明

對基督教 1、鼓吹情詞迫切的宣講 這些奮興布道家的講道方法是直接而情詞迫切的(甚至可以說是帶點煽情的),像衛斯理約翰等奮興布道家,他們注重感情層面的刺激與反應,他們用強烈色彩的字句,指斥聽眾的罪惡錯失,呼籲他們起來行動,務求令他們扎心流淚、血脈沸騰,當下決志。 不少人批評威特菲德與衛氏的講章內容單薄,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基要福音的簡單道理,諸如對罪的指斥與悔改的要求,十字架的道理、耶穌的寶血與死亡,因信藉恩典稱義,及後千禧年派的末世論等;對威氏與衛氏而言,講道的內容遠不及演說技巧與對群眾心理的控制重要,後者才是一場講道獲致成功的關鍵元素。時至今日,這種訴諸感情的信仰表達可以說是最時髦的,特別是受靈恩運動影響下的培靈聚會,幾乎都是採用這樣的形式;反而那些循規蹈矩的釋經講道便愈來愈罕見了,因為信徒不喜歡。 這樣的宣講形式引來英國教會的教士強烈反對,但卻吸引了大量群眾,並且特別受窮人歡迎。他們原是被那個向上層社會看齊、追求高雅體面的聖公會所忽略的一群。英國紳士階級最喜歡製造別樹一幟的禮儀品味,連口音也與社會大眾有分別;教士志切仿效這樣的禮儀品味,故他們的講章文筆典雅優美,內容則陳腔濫調,脫離現實生活,自然不受民眾歡迎。奮興運動直接面向群眾的實際需要,以滿足他們的渴求作為傳道者事奉的成功準繩,這不啻是在憲制宗教改革的更正教陣營中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革命,並且真正貫徹了「信徒皆祭司」此內蘊民主精神的更正教原則。不過,日後庸俗化的復興運動,卻將這個取向極端化,成為市場導向(福音機構最有這樣的危機),使福音職事變成消費主義的形態(群眾喜歡甚麼,我就供應甚麼)。 2、以講員為中心的講道 奮興布道者委身於宣講工作。講道成了促成信徒生命復興的秘訣。雖說宗教改革已將昔日大公教會的聖禮觀念除去,大幅簡化了崇拜的禮儀程序,改革宗更將講道定為崇拜的中心;但是,將講道的地位與效用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還是這群奮興布道家。如前所說,對這群奮興布道家而言,講道不單可以達意(傳遞知識),更更是傳情的有效媒介,故講道不同於授課,而是一個活動或經歷(event)。由於演繹方式比要傳講的內容更重要,故講員往往比講道本身更具吸引力,以講道中心變成以講員為中心。 3、注重實際而少神學爭執 奮興布道家一般不大關心神學課題的爭論。他們較為嚴重的神學分歧只在煉選和救贖的問題上,衛斯理約翰反對有限救贖論,屬於亞米紐斯派;而威特菲德則是清教徒、嚴格加爾文派,主張雙重預定論。奮興布道家大抵亦就此課題分為兩派,一派贊成加爾文的看法,另一派則屬亞米紐斯派。衛氏曾與一位奮興布道家托普雷代(Augustus Montague Toplady Toplady,1740-I778)發生激烈辯論。托普雷代為極端加爾文派的牧師,其音樂作品非常著名,如《萬古盤石為我開》。 4、帶動各種教會運動 福音主義受敬虔主義影響,不以建立宗派為鵠的,卻主張藉福音改造教會,對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教會影響甚大;而在美國,福音主義更席捲全國。福音主義者由於強調信徒生命的改變,訴諸人的宗教感情而非思想,故將信仰大幅度簡化,既不理會複雜的教義分歧,亦無視不同宗派傳統的界線,單單要求信徒接受、經驗與履行福音;而作為一個在教會建制外的平信徒運動,福音主義者亦毋須顧慮對教會的神學與屬靈傳統的繼承與效忠問題,可以將基督教信仰還原為最基本的內容。所以,福音主義在美國推動了一個跨宗派的合一運動。平情而論,從宗派層面談合一,實在是難於登天的,但在事工層面謀求合作,要打破宗派間的藩籬,就輕易得多。 除此以外,衛斯理約翰的成聖觀念,在十九世紀開展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聖潔運動,日後的神醫運動五旬節靈恩運動,皆可溯源自此。 5、推動社會改革福音

參考來源

  1. [1],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