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聖羅馬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聖羅馬皇帝

神聖羅馬皇帝(德語:Römisch-deutscher Kaiser,即羅馬-德意志凱撒;拉丁語: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法蘭克(包括查理曼帝國、中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阿努爾夫的東法蘭克王國)和羅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選舉皇帝(由選帝侯選舉產生)。首個獲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被迫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簡介

神聖羅馬皇帝的標準封號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音譯) 或「至尊的羅馬皇帝」(意譯)(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查理曼在800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上帝加冕的最尊貴奧古斯都,偉大和平的皇帝,羅馬帝國統治者卡爾」(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神聖」一詞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而「羅馬」一詞反映了「皇權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薩克森王朝奧托大帝(912年~973年)後,東法蘭克的王朝形成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眾多公爵互相選舉出一名「德意志國王」,然後由教皇加冕為皇帝。查理五世後的所有皇帝都沒有得到教皇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但實際上簡稱為「皇帝」。

評價

王位的繼承受眾多繁複因素限制。選舉意味着羅馬人民的國王只是部分世襲,與法蘭西的王位不同,但事實上王位一直世襲形成王朝,直至王朝內沒有男性繼承人為止。一些學者認為選舉只是在王朝管治不明確時解決紛爭,而選舉過程要求主要候選人作出選舉承諾(Wahlkapitulationen),再由選舉人投票。1356年的金璽詔書規定有7個選帝侯(3個是大主教,4個是世俗貴族)。1648年三十年戰爭終結時,和約規定增加一名選帝侯,以保持帝國內的天主教和新教勢力平衡。1690年再增一名選帝侯,而整個選舉團於1803年全面重組,當時距離帝國瓦解只有三年1438年後,除了查理七世屬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外,其餘的國王都來自哈布斯堡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508至1519年為皇帝)和繼承人再沒有親赴羅馬接受教皇加冕為皇帝,因此,這些君主不能獲得「羅馬皇帝」頭銜。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自稱「羅馬皇帝當選人」(德語:Erwählter Römischer Kaiser)並獲教皇認可;除了接受教皇加冕後的查理五世外,馬克西米利安的其餘繼承人都只能使用這頭銜。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忽略了頭銜內必須出現的「當選人(Erwählter)」一詞。[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