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碑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碑林

來自 頭條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碑林

外文名稱: Forest of Steles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

創建年代: 北宋

文保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 收藏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

景區級別: AAAAA級

碑林(Forest of Steles),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18個特殊旅遊景觀之一,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位於陝西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

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正式創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陝西藍田人),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後經歷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現收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種(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

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着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1月,碑林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稱號。[1]

建設沿革

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

西安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唐天佑元年(904年),長安駐守韓建縮建長安城,將原存務本坊國子監內的一部分石經遷至唐尚書省附近的文宣王廟(今西安社會路一帶)。後梁開平三年至乾化四年(909-914年),長安駐守劉鄩接受幕吏尹玉羽建議將其餘石經遷至唐尚書省之西隅(今西安社會路一帶)。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雍在唐尚書省西隅附近建立京兆府學;元豐三年(1080年),呂大防將文廟和府學的一部分遷至西安碑林現址;元佑二年(1087),陝西轉運副使呂大忠因看到保存在唐尚書省之西隅的石經"地雜民居,其處窪下",遂將石經及其他唐宋碑刻徙至"府學之北墉";崇寧二年(1103),虞策知永興軍時將府學徹底遷至"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現址,並進行了修建和改造。至此,府學、文廟與碑林同在一地,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金正隆五年(1160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陝西東路轉運副使周維甫對碑林進行了修葺。

元至元十四年(1285年),京兆府學正駱天驤與京兆府教授孟文昌請灞橋堂邑劉斌將倒地碑石復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重修文廟、府學和碑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發生大地震,碑林碑石多遭傾倒折斷。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對碑林進行整修,對傾倒受損的石經進行摹補並刻立《九經字樣》。明人趙崡在《石墨鐫華》序中始有"碑林"之稱,這是所見資料中將西安碑林稱為 "碑林"的最早記載。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巡撫賈漢復及許繼業等主持,集《開成石經》字樣補刻《孟子》七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安知府徐容、府學教授張鍾、訓導姚文思修繕碑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陝西巡撫畢沅整修碑林,重新規劃和改建了碑林建築,對藏石進行整理,並派員專司管理,限制拓碑,是清代對碑林最為全面最重要的一次整修。

民國二十六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7至1938年),民國政府對碑林進行大規模整修,邵力子張繼黃文弼等人任監修委員,工程在建築設計和碑石排列等方面得到梁思成具體指導,整個建築形式和布局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整修中,將于右任所捐史料和書法價值極高的387件西晉、北朝及隋唐墓誌(即"鴛鴦七志齋藏石")建專室陳列,這些墓誌極大地豐富了碑林的藏品體系,是于右任對西安碑林和陝西文化事業之重要貢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碑林管理委員會成立。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西安碑林的基礎上成立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陝西省政府拆交的新城小碑林《漢武都太守殘碑》、《唐顏勤禮碑》等38方碑石遷置碑林保存。

1950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改名為"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

1951年09月15日,西北軍政委員會發布《關於貫徹保護文物古蹟的法令及籌設西北歷史博物館和西北革命文物陳列館的決定》。《決定》指出:"西北為我國古代文化發祥之地,又為漢、唐以來與各兄弟民族文化及西洋文化交流溝通的重要樞紐,所遺文物史跡特多。而歷代農民起義有的發源於西北,有的會集或經過西北,紅軍北上抗日,走遍了陝甘寧青的大部地區,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曾以陝、甘、寧邊區為落腳點和出發點,史跡流傳最廣,遺留文物亦最多,必須加以妥善保護。"《決定》要求,應首先辦好一個示範性的歷史博物館和一個革命文物陳列館,據此,西北文化部決定將西安的"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擴建改為"西北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

1952年,"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改為"西北歷史博物館"。

1955年,"西北歷史博物館"更名為"陝西省博物館"。

1961年,國務院公布"西安碑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

1993年1月,"陝西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對全國9個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擬確定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進行公示,其中,碑林景區在列。

建築布局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

照壁、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二廡等明清建築保存至今,並遵循着孔廟固有的建築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群。

碑林各陳列室,以欞星門中門為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前半部為臨時性專題陳列室,自軸線正中上有"碑林"匾額的《石台孝經》碑亭以北為碑林陳列室,西側為石刻藝術室,形成"一軸兩翼"的展陳格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