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石刻博物馆

         
 石刻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五塔寺村24号,毗邻动物园、紫竹院、国家图书馆和首都体育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舍位于明成祖永乐皇帝敕建的真觉寺,清代改称正觉寺,乾隆皇帝曾两次把这里选做为其母祝寿的场所之一。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的石刻文化。

截至2018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像、经幢、石雕、石质建筑构件等类别,是研究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

1961年,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目录

历史沿革

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金刚宝座塔。清末毁于火,唯塔幸存。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乾隆皇帝为了给他母亲祝寿,曾两次重修真觉寺,共费银子六万五千多两。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重修,因避雍正帝讳,改名大正觉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其母七十大寿,自西安门至西直门街道两旁的铺面整修一新。

1934年2月,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保护方案对金刚宝座塔进行保护。

1937—1938年,北平政府对五塔寺进行了基本修缮,重修后的寺院整体上仍为凸字形。

1980年,成立了五塔寺文物保管所,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

1987年,在文保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2013—2015年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展了庭院地面、地下管线、石碑基础加固、遗址防水抢险和东西两路的临建房屋改造、安防系统升级改造等多项基础工程和文物保护工程。

2015年12月31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舍的大规模修缮和基本陈列改造完成,正式对外重新开放。

建筑布局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占地2万平方米, 寺内原有大小殿宇搂阁200余间。 展陈分为露天陈列和室内陈列两部分。石刻馆室内厅展出有“真觉寺资料陈列”、“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北京地区石刻、石刻露天陈列”。“露天陈列”由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铭、书法碑贴、寺庙碑、会馆碑等几部分组成。《石刻萌史陈列》则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

场馆特色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以巨大精美的古塔为中心露天陈列。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西侧大厅的《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以图、文、物并举,大环境烘托的办法,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与馆内的实物陈列相辅相成而又自成体系

馆藏文物

综述

截至2018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像、经幢、石雕、石质建筑构件等。 石刻博物馆的露天陈列,展出历代石刻文物计500多种,加上库藏的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其中有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石阙构件,清代石享堂、纳兰性德夫人卢氏的墓志及《治晋斋》、《敬得堂》等名家书法石刻;有珍贵的北朝造象、唐明降历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学及法贴和名家书法刻石。

主要文物

明司礼监太监高忠墓石刻:藏品号:1430-1434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墓门宽330厘米,厚115厘米,高328厘米。棺床长308厘米,宽171厘米,高79厘米。

墓门联楹为单间石仿木结构,双扇门,素门钹,如意门簪四个,檐下内嵌式额,额双钩刻“皇明司礼监太监近斋高公之墓”,筒瓦硬山顶,青石拼砌。高忠(1496-1564年),字廷显,别号进斋(玄宫额书“近斋高公之墓”),顺天府霸州临津里人。2003年,在甘家口五矿集团西侧施工时,发现了明代太监墓葬一处。 [7]

墓冢复原:藏品号:0651

明(1368—1644年),直径332厘米,高102厘米。

该复原仅据现有刻石恢复成半圆形封冢。画面刻化的是道家修炼欲仙的场面,主人公长须披发踞于山子座上。假山座下内敛,浮雕驯服于主人的鹿与龟,两旁除道童外侍立八仙人物,周围上下、左右雕刻姿态各异的神仙人物达十数人,从其身材大小、所处位置、眉宇表情、肢体动作上,可以看出他们与主人的从属关系。

石翁仲(武官):藏品号:0896

元(1271-1368年),高321厘米,宽99厘米,厚72厘米。

身着锁子甲,肩披战袍,头顶翅盔,左手持长剑,足蹬战靴,腰间束带,前饰敝黼,袍袖下垂,胸前护心镜,背饰缠枝双狮,面部表情夸张,手部雕琢细腻,袢甲丝绦仿真打结。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动物园水族馆工地出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