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短冠东风菜

原图链接短冠东风菜

短冠东风菜(学名:Doellingeria marchandii)是菊科东风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广东、浙江、广西、四川、湖北、云南等地,生于海拔500米至1,1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谷、田间、水边及路旁。据采集记录,此植物的根、叶、花在四川都供药用。栽培的植株常有较粗壮的茎。

  • 中文名短冠东风菜
  • 拉丁学名Doellingeria marchandii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 族紫菀族
  • 属东风菜属
  • 种短冠东风菜
  • 分布区域中国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

目录

形态特征

根状茎粗壮。

茎直立,高60-130厘米,粗壮,上部有短柔毛,从下部起分枝。

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叶片心形,长7-10厘米,宽7-10厘米,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锯齿,顶端尖或近圆形,基部急狭成长达17厘米的叶柄;中部叶稍小,宽卵形,基部近截形,急狭成较短的柄;上部叶小,卵形,基部常楔形,有下延成翅状的短柄;全部叶质厚,上面有疏糙毛,下面浅色,仅沿脉有短毛;离基3或5出脉及3-4对侧脉在两面稍凸起,网脉明显。

头状花序径2.5-4厘米,排成疏散的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长1-5厘米,有矩圆形至条状披针形苞叶。总苞宽钟状,宽6-7毫米;总苞片约3层,近等长,长达5毫米,宽达1.5毫米,顶端圆形或钝,稀稍尖,草质,背面稍粘质而近无毛,仅内层边缘狭膜质而有缘毛。舌状花10余个,舌片白色,长9-11毫米,矩圆状条形,管部长3毫米;管状花长6-7毫米,有条状披针形深裂片,管部长2-3毫米,无毛。

瘦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3.5毫米,除边肋外一面有2肋,一面有1肋,被粗伏毛。冠毛褐色,长0.5-1.5毫米,有少数不等长的糙毛。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水边,田间,路旁。海拔500-1100米,也常栽培。

分布范围

产于四川西部(天全、峨眉)、贵州(册亨)、云南东北部(栽培)、湖北西部(恩施、宣恩)、江西(遂川)、浙江(雁荡山)、广东(连南)、广西(百色)。

主要价值

来源

短冠东风菜的全草及根。

功效

止咳化痰,解毒消肿,健脾和胃。

主治

用于咳嗽,虫蛇咬伤,脾胃不和。

性味归经

苦,凉。肺、脾、胃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克。

本种提示

全形与上种近似,但头状花序、花冠及冠毛的构造都不相同。此种有变异,四川天全的标本,叶近圆形,基部近心形,顶端钝或圆形,瘦果被较密的毛,可能是一个变种。据采集记录,此植物的根、叶、花在四川都供药用。栽培的植株常有较粗壮的茎。

育植技术

选地整地

开发利用郁闭度在40%左右的疏林地、林缘或荒山空地资源。选择土质层肥厚、中性土或偏微酸性土壤,灌溉便利,通风性好地块。挖出残留树根,清除枯枝和石块杂物等,翻耕前,增加底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翻耕后打碎土块,做细土质,提高通透性。做床长宽

为1.2米×10米。高度为20-30厘米。

种子处理

在8月下旬左右采收东风菜种子,阴干后,筛除杂质,称量重量后装入种子网袋,用35℃水浸泡24小时,每12小时更换一次温水。取出浸泡好的种子,按照种砂1:3的比例混砂,然后装入种子网袋中,选在朝阳背风地处,挖土坑埋藏,覆土10厘米左右,种子可安全越冬。

播种方法

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中下旬,秋播在10月中旬,或上冻前采用条播法播种。行距10厘米,覆盖2厘米土层,再覆盖2厘米厚松针叶保墒。物候观测,春播大约在播种后15天左右出苗。秋播在翌年早春4月中下旬出苗。秋播比春播早出苗15天左右。秋季林下播种、翌年春季4月下旬开始萌芽,展叶至秋季10月末,初霜期仍然茎叶翠绿,生长期长达6个多月。抗逆性极强。5月中旬,生长旺盛。

田间管理

幼苗期东风菜根系浅,小苗期失水快,必须适当浇水。但水分过多时容易发生叶片病害,应当预防苗期叶片病害发生。同时保持土壤透气性良好,定时除草松土,注意勿碰伤根须。土壤水肥充足,幼苗翠绿鲜嫩品质优良。秋季上冻前,每亩可施腐熟农家肥2500-3000千克,保墒和增加地力。为提高翌年产量做好准备。

病虫防治

东风菜抗逆性很强,病虫害极少。但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容易发生白粉病。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200倍液多抗霉素喷雾。喷雾一个星期后,病害消失,茎叶恢复正常生长状态。

主要价值

药用

该植物在中国浙江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蛇毒,效果良好(裴鉴等,中国药用植物志7:图350,1964)。又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此植物“主治风毒壅热、头痛目眩、肝热眼赤,堪入羹臛食”。据《中药大辞典》中的记载,东风菜根和全草味辛、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行气活血等功效,主治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等症。各界医药学专家及学者们通过对东风菜总皂苷及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实验、科学地分析药理作用研究表明东风菜及根部所含成分在提高细胞免疫、抗肿瘤、神经保护、抗病毒及降脂等方面更有效果。

性味

江西《草药手册》:"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蛇伤。

附方

治跌打损伤:东风菜捣敷。(《湖南药物志》)

治蛇伤:东风菜全草,捣烂敷。(江西《草药手册》)

食用

东风菜的幼苗、嫩茎叶可供食用,山里老百姓春季采收食用。其嫩茎叶,凉拌、炒食、做汤、炖土豆或肉类,还可做天妇罗等,味道鲜美口感较好。

饲用价值

东风菜的株体高大,适口性差,只有在春季幼苗时期,牛、马、羊等家畜微量采食。到了夏季其他牧草丰盛时,牲畜基本不采食,只有当其池草类缺乏时,家畜才逐渐开始采食,秋季枯萎后,各种家畜均喜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其化学成分。就它的化学成分看,它富含无氮浸出物,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粗纤维较少。东风菜的植物体夏季时有异味,故家畜不食,但可调制成青贮饲料,到了秋季,植物体异味消除,可收割作为家畜的越冬饲草。[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