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知足不辱

目录

知足不辱

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zú bù rǔ,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欺辱自己的身体。表示不要有贪心。出自《老子》。 [1] 中文名 知足不辱 拼 音 zhī zú bù rǔ 注 音ㄓㄧ ㄗㄨˊ ㄅㄨˋ ㄖㄨˇ 出 处 《老子》

成语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 《道德经》 [3]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表示不要有贪心

示例

常言:“~。”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5]

成语辨析=

【近义词】知止不辱 [6]

作者简介

老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7]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视频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