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法应如是解」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qn-0.51miz.com/preview/element/00/01/14/80/E-1148003-1415CFC3.jpg!/quality/90/unsharp/true/compress/true/format/jpg/fh/320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www.51miz.com/so-sucai/1909685/p_19/ 来自 觅知网 的图片]</small>
 +
|}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法应如是解'''》是[[宋朝]]释印肃的作品之一。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法应如是解'''》是[[宋朝]]释印肃的作品之一。
  

於 2022年7月1日 (五) 20:59 的最新修訂

來自 覓知網 的圖片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法應如是解》是宋朝釋印肅的作品之一。

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份﹐「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學[1]一改唐人死守前代註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份。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法應如是解

作者簡介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二十七歲禮壽隆賢法師落髮為僧,二十八歲受甘露大戒於宜春城北開元寺。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歸壽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2]

視頻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法應如是解 相關視頻

北宋後期詞及南宋詩詞 木齋 全18講 吉林大學
冠絕古今的10首經典唐詩宋詞,值得一讀再讀

參考文獻

  1. 論中國儒學之沉浮變遷,豆丁網,2014-11-17
  2. 釋印肅簡介,古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