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茶溪(文志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相约茶溪》是中国当代作家文志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相约茶溪
没到过茶溪,你不会知道茶溪的美!
茶溪,是醴陵茶山镇的一个美丽村庄,距城区40多里路程。那天立夏才过两天,天气还不怎么晴好,几位朋友就急不可耐地邀我到茶溪游玩,从而有幸一窥茶溪的庐山真面目……
悠悠往事从头说 没到茶溪之前,我想象中的“茶溪”就恍如一幅明媚亮丽的山水画图:清清的小溪,沿岸长满青翠欲滴的茶树,有泉水潺潺不息地流淌,幽美而静谧……
大凡名胜古迹,必有其渊源或传说。询问当地老者,茶溪果真有不俗的来头。据传,茶溪原叫“茶坑”,是一条长约7公里的狭长山谷,最宽处约40米左右,最窄处不过五六米,有小溪穿谷而过,两旁茶树等各色奇花异木夹道相拥,沿线物产甚为丰饶,中心点就在原黛柏村一带。至于茶坑何时改称茶溪,年代已不可详考,但历史无疑却颇为悠久。民国版《醴陵县志》载:“茶溪,沿西四十五里,茶坑黛柏村。石壁峭立,上有飞白书‘茶溪’二字,径二尺,传为仙书。又危岩上有丹灶,遗迹尚存。其下有马迹石,相传为仙人乘马饮水所踏。”从县志记载来看,茶坑之所以易名为茶溪,与石壁仙书“茶溪”有关。“茶溪”二字为飞白书,据传为从此路过之仙人所留。远望高崖石壁“茶溪”二字,铁钩银划,矫若龙蛇,状如“王体”,所以当地人说是西晋“书圣”王羲之后人移居至此,见周边山水殊胜,风景优美,遂于后山岩壁上刻书“茶溪”二字。此说似更可信。因茶溪一带,世居以“王、杨、李”姓氏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以王姓人氏最多,其宗谱记载也为王羲之后人。中国书法史上,“飞白书”亦称“草篆”,是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由东汉大书法家蔡邕所创,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家也很擅长飞白书,得到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现茶溪的王姓氏族,大多子弟酷爱诗书,是不是有一种家传遗风所系?!行走在茶溪村里,村民们不时热情地答话指路,让人感受到当地浓浓淳淳的乡情。茶溪历来耕读文化氛围浓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二三十个大中专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成为一时盛事。现在茶溪在外创业、从军、从政的人也很多,且各有不俗成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就出生在茶溪附近邻村,按原来的区划也当为大茶溪人。
现在的茶溪村,是在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上茶、下茶和大坝冲三个村合并而成,面积12.7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安静山村。而早在明清时期,茶溪就因陆运要道而逐渐繁盛起来。现茶溪村委会驻地铺路上组,是村庄较为开阔处,沿线原有一处老街,是当时官道所经之地,从街头到街尾有三四百米远,房屋连栋成排,古色古香,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车马川流不息,生意兴隆,热闹非凡。而江湖人士也在此处异常活跃。盛传有一杨氏家族,其媳妇因丈夫去世早,时年29岁就守寡了,但她精明干练、善于经营、自强不息,继承和光大了杨家祖传下来的“二和号”饭铺,经她精心打理,“二和号”成为江湖人士打尖歇尘、往来聚会之所,她本人也成了其中的头面人物,时人号称“银姐”,在江湖上颇有名望和势力,逐渐身世显赫。“银姐”乐善好施、侠道仁义,直活到98岁高寿才去世。现其后代仍保留着“二和号”饭铺的招牌,有370多年历史了,不失为一件实打实的珍贵文物。
古官道与溪流会合处有一小石拱桥,名唤“千阿桥”,又叫“十月桥”,长约一丈宽为一尺,用当地青石板铺砌而成。相传在明万历年间,此处还没有桥,每逢大雨时节,洪水成灾,交通极为不便,有时还导致途经的儿童失足落水。当地的青壮男丁那时大多从军去了,只留下一些妇女和老人在家。又是一年暴雨来,在目睹了一个小孩过河不慎落水被冲走淹死后,铺路上的十个寡妇家庭下决心合力修好一座桥,以造福乡邻。于是她们带头捐资捐物,终于把桥修成了。但当地也有一说,道是这座桥由当地十个月婆子(醴陵人对刚生产子女不久还在坐月子的女人俗称“月婆子”)倡导修建而成,也称“十月桥”。这座桥虽历经300多年历史沧桑,但所幸保存完好,桥面苍老光溜,桥侧及桥底青苔累累。说也奇怪,此后茶溪无论涨多大洪水,有时河水甚至漫过路面,也不见桥被淹过。所以就有当地的一句民谚“茶溪涨大水,洪水不过桥”,一直流传至今。本地人对此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时甚而视为神物敬奉。譬如说,夫妻间或邻里间有什么矛盾纠纷解决不了,无法调和时,乡下有一种“宰鸡”发誓愿的仪式,以证自身清白。附近的村民遇到了上述解不开的结时,就会在“千阿桥”上宰鸡发誓愿,以古桥作证,借此洗涮自身被冤枉的委屈,以求自我心安,并指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过“千阿桥”往黛柏方向逆溪前行五百米,就是峭壁上的“茶溪”仙书所在地。仙书石岩斜对岸,则是古迹“神仙灶”了。说也神奇,大路右上方一块危岩巨石,居中俨然一个完整灶台,有灶门、灶颈、灶膛,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无任何人工斧凿痕迹,不是神仙所造又有何人所能?!话说远古时代某年的三月初三日,我们的始祖神农氏炎帝(醴陵不少地方习惯称炎帝为婆公、田祖、祖公之类)逶迤打马远道而来途经茶溪,恰遇天降暴雨,他路过上茶垄中小河时,从一水坝渡过,古人为纪念他从这里过往,遂称此处为“婆公坝”。神农氏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危岩时,全身已是湿透,且也饥肠辘辘,他骑马下到河岸,让自己和马儿在河中饮了点水,还装了点水随身带着,河岸马蹄所踏石头,至今还留着马迹印痕呢。上得岸来,神农氏停在危岩处,自言自语地说,还是先歇歇吃点东西再走吧,可别病累坏了。他随手往巨石一指,说给我挖个灶吧,我要生火煮饭啦。刹那间巨石上突现一个灶台,并锅盖齐全。他俯下身子,单腿跪地,反手从河岸丛生的野菜中扯了一把荠菜(醴陵人称地菜或地米菜)放在锅中,并把随身带的几个鸡蛋也放进去,倒上水,盖上锅盖。随后在周边捡拾点柴草,用打火石点起了火就煮起了他的饭菜来。据说,醴陵农村在古历三月初三日这天用地菜炆饽饽(鸡蛋)的习俗就从此而来。地菜(学名荠菜)要用当日现扯的为佳,而且要脚单跪用反手扯的才最灵验。地菜炆蛋煮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可祛风除湿败毒,保暖和胃,预防感冒,民间有“三月三,地菜子当灵丹”之说,是醴陵民间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一道美食,而且成为历史最悠久的民俗文化。这都是搭帮我们老祖宗的恩赐啊。
茶溪就是这么神秘,似乎与我们的始祖有着扯不断的天然的缘份。在茶溪境内,还有许多与神农氏相关的古迹和传说。在上茶、下茶、黛柏地段,还散布着祖公庙、祖公井、田祖庵等古迹。田祖庵供奉的民间所说的田祖,就是神农氏。每年古历六月初六日,为纪念田祖造福天下苍生,当地还要表演“耍青龙”的节目,由十多个经验老到、技术娴熟的舞龙人排阵腾跃舞蹈,操演的过程中还间或表演一些中国武术的把式,煞是精彩好看,场面甚是热闹盛大,像过年一样隆重欢庆。
可惜那日行程匆匆,村里人向我们推荐的几处景点诸如柳树庙、柳树井都没有去看,但他们所描述的千年古樟、古柳、银杏树却已勾起了我无限的向往了……
一路山水一路歌
仁者乐山,智者爱水。大概山水之乐,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凡夫俗子,在意的则是山水天然生态之趣,让人在嬉乐中惬意畅怀而宠辱偕忘。
从茶溪铺路上十字路口左拐,进入石湾口,沿黛柏峡谷一直往西南走,就是一处“十里画廊”佳境。我们溯溪而上,两岸是峭壁青山,左下是小溪浅唱。人在谷中走,水在石上流,鸟在林里鸣,雾在半山绕……忽然间就联想到唐诗里那种“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迷人意境。小溪不宽,窄处仅一两米,但乱石铺洒河床,水流汩汩有声,不疾不徐,清澈见底,时而逐石泛起白色的水花,时而从高处飞珠溅玉。放眼小溪,两岸远山如黛,近处草色青青,野花缤纷,林荫蔽日。俯视小溪深处,小鱼小虾在轻快地嬉游,螃蟹在不紧不慢悠闲爬行,丝草、青苔随水左右摇摆……与家乡官庄三四十年前的清清小溪是何等相似,恍忽中似又回到孩提时那烂漫天真无忧无虑的青葱时光。从谷口到与均楚的周坊、罗岭连通,全程约8公里,沿途山峻水曲,茂竹修林,虫鸟相和。又见新旧民居错落有致排列两岸,有五六十年代的土墙老屋,间或闪现几栋别具风格的别墅洋楼,令人目不暇接。谷口到大坝冲水库的村道已全部硬化,宽四五米,道路平坦,坡度平缓,既适宜徒步,又便于骑行,实在是一条难得的户外线路。而我所梦想的则是携两三好友,沿老官道从深山老林穿越到周坊水库,想必会有别样一番古趣雅韵在。行途中,你无需自带茶水,溪水就是你最美的甘泉,亦无需拿上毛巾折扇,青山密林就是你最爽的荫凉。偶尔有风吹过,吸着浓密连绵的负氧离子,身心一下子就得到了清洗涤荡,酣畅淋漓有如世外神仙。
黛柏峡谷的山并不高,令人亲近。从山谷到大坝冲水库,最初是低矮丘陵,逐渐依次过渡为崇山峻岭,地势步步走高,极有梯度感和层次感,绵延起伏,行进愈远,秀色愈深。随行有一位村民告诉我,这里的森林植被一直保存得好,村民防火意识也强,难得发生山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众多野兽时常在山林中出没,还有不少老虎麋鹿等在此栖居。有一个来自攸县的老猎手曾到此打死过一只老虎,当时的地区报社还进行过报道。
好山孕好水。行进到黛柏峡谷中段,就是有名的大坝冲水库,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山斗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座蓄水量达1.42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灌溉着下游近3万亩良田。库区内有山林逾万亩,产生着源源不断令人时时忍不住深呼吸的负氧离子,也孕积着沁人心脾的甜美甘泉。水库大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雄伟,坝口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开阔,倒是大坝上方水面不远处突耸出一个岛屿,叫船形岛,确状如一艘停靠在此等待启航的渔船。库水就绕着小岛和周边群山、坡谷左弯右绕,以致极目难穷。初见水库,扑面而来的不是无边的烟波浩淼、波澜壮阔的震撼场景,而是小巷深深小家碧玉曲径通幽无限云水间的迷醉感受。高山有好水,平湖活青山。群山峻岭中的那汪水,就是大山深处的精灵,给整个山川增添了活力和灵性。好一库灵动的山水,就好似一池精美的碧玉。库中孕育着无穷的鱼虾,吸引着周边的渔民冒雨也前来打捞。欸乃一声山水绿,渔家生活乐陶陶。看雨中捕鱼,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瞧着一筐筐活蹦乱跳鲜灵灵的各色野生水鱼,就能想见水库的包容和丰盈,以及库水的活色生香和沁甜可口。茶溪人自然晓得享受,他们把库内的清水引到村自来水厂,输送到全村和周边千家万户,滋润着人们燥动的心田,也让人咂吧品尝着唇齿留香的无穷意味……
短短一天的游历倏忽而过,但茶溪已自深印我心,不能相忘。茶溪,我和你真诚相约:下次,我还会再来看你![1]
作者简介
文志勇,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醴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