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目的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目的論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目的論是一種唯心主義哲學學說。它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神學唯心主義把上帝說成是宇宙萬物的最高指導,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萬物是由上帝安排的,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合乎目的的。在如何解釋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問題上,目的論認為某種觀念的目的是預先規定事物、現象存在和發展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原因和根據。目的論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論和內在的目的論。

正反論調

傳統上目的論與哲學自然論(或偶然論)是對立的。例如,自然論者會認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視力,即所謂「形式決定功能」(function follows form);相反,目的論者認為人有眼睛因為人需要視覺,即是所謂的「功能決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

以下亞里士多德和盧克萊修的言論,正好反映了目的論與自然論的對立。

大自然里,生物的器官順着功能而演變,功能不是順着器官而來。——亞里士多德

身體不是因應我們的需要而造,存在是功能的因。——盧克萊修

外在內在

目的論認為事物的存在源於「最終目的」,這可分為兩種:

外在最終目的

(extrinsic finality):某東西的存在目的是為了其他東西的福祉。例如,礦物質的存在註定是為了植物的生存,而植物的存在則註定是為了動物的生存。

內在最終目的

(Intrinsic finality):某東西的存在目的,是為了自然而然達成完善自己這個目的。

過份強調外在最終目的,很容易凡事都訴諸鬼神,導致迷信。例如,「如果我今天不來這商店,我就不會發現地上的100元。這是神的旨意,他要我到商店來發現這錢。」或者「我贏錢全靠這對幸運襪。」類似的想法被培根("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 III, iv)、笛卡兒("Principia Philosophiæ", I, 28; III, 2, 3; "Meditationes", III, IV)和史賓諾沙(Ethica, I, prop. 36 app.)所批評。

內在最終目的則提供了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論據,也是智能設計論的理論基礎 。支持者認為它解決了自然論的基本缺陷:自然論只探討即時的原因和事件發生的機制,但忽略了事件發生的最終原因。

古典希臘

亞里士多德認為,將所有事情都視為必然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忽略了事情的目的、秩序和背後的最終原因。

可是,德謨克利特忽略了最終原因,將所有自然的規律視為理所當然。的確這些規律是必然的,但他們背後有其最終原因……把必然當成原因,無異於水腫病人被放水單純是因為刀刺入他,而不是為了治癒他。——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將事物的發展因分四種:物質因、形式因、動因和目的因。

現代哲學

歷史上,目的論被視為承繼了亞里士多德的理念。其後康德探究了目的論的原理,而黑格爾也以目的論為思辨哲學的中心思想,馬克思及其他新黑格爾學派也有跟隨。

科學

人擇原理

在物理學和天文學範疇,以目的論為基礎的研究出現,被冠以人擇原理之名。人擇原理想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宇宙從極度簡單的狀態(大爆炸)發展到如此複雜,甚至發展到適合人類如此複雜的生物生存?

科技

在科技的領域,「目的」的研究由來已久。「目的機制」(即調整運作的反饋)研究可追溯至18世紀末期瓦特在蒸汽機裝置調節器(governor)。學者將機器中的「目的研究」稱為反饋機制。諾伯特·維納以控制論(cybernetics)一詞代表「目的機制」的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