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盛夏降雨也傷身?學會這四招輕鬆祛濕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7月28日 (二) 17:19 由 Renwx8899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盛夏降雨也傷身 原圖鏈結

最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強降雨,南方部分地區更是出現了洪澇災害。正常的降雨可以緩解乾旱,清降暑熱,但是連續降雨,不僅會引發洪澇災害、威脅農作物生長,還會對人體產生較大影響,尤以「濕」邪最為突出。

中醫認為,濕邪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在夏天,極易與暑熱之邪夾雜,從而導致暑濕、濕熱之邪侵犯人體,引發一系列疾病。[1]

濕邪從何而來?

中醫認為,濕邪的來源有兩種,一種從外而來,即外濕;另一種是由內而生,即內濕。

外濕多因久居濕地、氣候潮濕、涉水淋雨所致,對此,內經中也有明確表述。《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寫到「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燥政乃辟」,《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記載有「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則提到「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這是氣候因素,也就是現在所出現的的情況,長時間降雨不止。

《素問·痿論》中提到「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得之濕地也」,這是地理因素,即久居濕地所致。

內濕多因脾胃功能受損引起,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即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濕。如內經所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若平素不注意飲食,嗜酒成癮,或多食生冷、肥甘厚味,以致脾陽失運,無力運化,濕則從內而生。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濕邪有哪些特點?

1、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附着。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及附着難以移動為特徵的臨床表現。「濁」,即穢濁。濕邪為患,易出現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的特徵。《黃帝內經》說「因於濕,首如裹」,就是這個意思,被濕氣困住了,頭總是覺得像裹個什麼東西似的;若濕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黏稠腥穢等。

2、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黏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

3、濕性黏滯,易阻氣機。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症狀的黏滯性,濕邪為患,易呈現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滯不爽的特徵。第二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膠着難解,故濕邪為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第三易阻氣機,因濕為重濁之邪,故傷人最易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

日常中如何祛除濕邪?

當出現四肢乏力沉重、關節肌酸疼;食欲不振、大便粘膩、易腹瀉;精神睏倦、頭重如裹;面部容易長痘、濕疹;口臭,舌苔厚厚一層,或者舌頭龐大邊緣有鋸齒等症狀時,我們就應警惕身體有可能已濕邪過重。

中醫有很多祛濕的方法,往往是根據濕邪兼夾了哪些其他邪氣來決定的,如清熱利濕、利水滲濕、溫化水濕、祛風勝濕等。內經中也有「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和「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的論述。但這些都需要醫生進行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對於老百姓來說,我們日常中不妨試試下列做法。

第一,在做菜時,適當放入一點香料,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以振奮陽氣。

第二,可以食用一些祛濕的食物,如冬瓜、綠豆、赤小豆、薏米、鯉魚等,這些食品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經常食用。

第三,增加運動量,多做一些揮汗如雨的運動,讓汗出透,這樣也有利於氣機的通暢。

第四,好好利用身邊的電器,比如電吹風、空調的除濕功能等,讓自己周圍的環境儘量乾燥。

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以下食療方子:

瓜皮茅根粥

組成:西瓜翠衣100g,白茅根、赤小豆各30g,粳米50g。

製法用法:將白茅根煎取汁,西瓜皮削去外面青皮切小塊,將茅根汁、西瓜皮、赤小豆、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2次,連服數天。

主治與應用:膀胱濕熱證。用於濕熱下注膀胱,或熱傷血絡,迫血妄行所致之熱淋或血淋,症見小便淋漓澀少,灼熱刺痛,尿色黃赤或紅赤,小腹拘急,舌紅,苔黃,脈滑數等。亦可用於暑熱煩渴,小便短赤等。

使用注意:陰虛而無濕熱者及小便清長者忌食。

茯苓粥

組成:茯苓15g,粳米50g。

製法用法:茯苓磨成細粉,與粳米同煮粥。趁熱服食,每日1~2次。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主治與應用:脾虛濕盛證。用於脾虛濕盛所致之體倦乏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肢體浮腫,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或滑等。

使用注意:本方藥力和緩,適宜常服、久服。

香薷飲

組成:香薷5克,白茅根5克,紫蘇葉3克。

製法用法:原料放入杯中,沸水浸泡,當茶飲用。每日一劑。

功效:香薷味辛微溫,有發汗解表,和中利濕功效,紫蘇葉性味辛溫,能發散風寒,行氣和中化濕,又解魚蟹之毒,白茅根清熱利尿。

主治與應用:本方特別適用於夏季貪涼而致的感冒,身上困重,怕冷而心煩,頭痛而無汗,或見腹痛吐瀉,小便不利者。夏季因食用魚蟹海鮮而導致噁心嘔吐腹瀉者,也可飲用。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