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百姓,字面意为一百个姓氏,引申指一般平民,如“老百姓”、“平民百姓”,古称庶民、庶人。
西周奴隶制时期,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百姓成为贵族的统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和奴隶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没落,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也就是现在的黎民百姓[1]。
由来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2]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被战败的九黎族民就称作“黎民”。也就说“百姓”是炎黄的子孙,“黎民”是蚩尤的子孙。
“黎民”和“百姓”现在都泛指普通大众和劳动人民,但在古代却有很大区别,“黎民”专指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则指平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财产,并有自由人身份,甚至还可通过努力上升为贵族身份。
古代中国
在周代封建制度下,指非贵族阶层平民,与贵族有较明显不同的权利义务甚至法律上的不同对待,例如《礼记·曲礼》记载“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西周时庶人与贵族之间的流动较少,至春秋时代,庶民因军功昇贵族,贵族没落成为庶民的情况日多;战国时代时这种贵族庶人之分的秩序更被打破。此后“庶人”泛指没有官爵亦非贱民阶级的平民,虽然政治经济地位上有所不同,但庶人与有官爵者之间同是编户齐民中的一分子,其法律上的差异就不像西周和春秋时代有这么大的差异。
视频
百姓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历史上为什么要叫“黎民百姓”,”黎明百姓”从何而来?,搜狐,2017-09-14
- ↑ 九黎族是什么来的,学习啦,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