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龍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龍山

中文名: 白龍山

地理位置: 溫州市樂清市虹橋鎮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龍潭、石殿、龍水噴等

主峰海拔: 716.1米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

浙江省溫州樂清市白龍山,古稱丫髻山、窯奧山(窯岙山)、仙鶴山(仙磑山、石骨山),後因「白龍聖母」的傳說而改名白龍山,位於樂清市虹橋、淡溪、芙蓉交界處,東經120°59'59" ,北緯28°14'52"。白龍山系括蒼山余脈,橫亘樂清市境中部,西鄰淡溪水庫、龍潭水庫,東北接壤著名景區雁盪山山麓。[1]

白龍山介紹

山麓東西走向,自永嘉、樂清兩縣市交界的正江山向東延伸,並逐漸變窄。為一條東西向的山脊,自西至東有正江山(997米)、白龍山(716米)、江沿山(319米),轉南有三江山(308米),直至沒入樂清灣。山脊較平坦,北坡陡峻,南坡稍緩,瀑布、陡崖點綴其間。範圍包括清江以南、淡溪以北地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海拔716.1米,為樂清市虹橋區域最高峰,據《永樂樂清縣誌》,「窯岙山,即丫髻山,去縣東五十里。山北曰山門鄉,山南曰瑞應鄉。山絕高,海艦皆以為準。」

白龍山以奇洞怪石、幽谷秀水、名寺古剎、森林景觀為主要特色。按旅遊路線,分龍潭、雙髻寺、連霄嶂、龍水噴四大景區。主要景點有龍潭、胡仙宮、雙髻寺、九洲岩、連霄嶂、後洞、青雲道觀、天門陣、仙人床等,共有景觀300多處,由巨石壘疊而成,以石奇而取勝,移步換景,奇趣橫生。其中龍水噴景區不但景點集中,風景秀麗,而且氣候涼爽,冬暖夏涼,素有「仙人之居」美稱。

白龍山歷來為道家修真聖地。據清人吳永佶《白龍山志》載,白龍山有上、中、下三座白龍聖母宮。發展至今,則有白龍宮、堂官三老殿、樊梨花廟、龍娘宮、烏龍宮、青龍宮、白龍太子宮、降龍宮、白龍聖母宮、龍王廟、天子龍潭宮、蟠龍宮等,全山上下有二十來座(其中建國後建築的占近半)。

名字由來

白龍山的得名緣於下述傳說:在大約八百年前(南宋),樂清東鄉淡溪嶨車村(舊名江家村、嶨棲村)一姓江的未婚女子,因浣紗吞龍卵懷孕,為父母所不容,居於村後的北大山(後稱白龍山)的江家窟處,後誕白龍而成白龍聖母,地人由此立宮祭祀,廟稱白龍聖母宮,地人為祈佑風調雨順,年年祀奉,白龍聖母屢屢顯聖。於是,山被稱之為白龍山,廟被稱之為白龍聖母宮。

這一傳說《永樂樂清縣誌》曾加記載

「按舊志載,龍女姓江氏,年方笄未嫁。因浣紗於水濱,見水中一石,狀如卵,文採光瑩。取置口,復浣紗,不覺吞之,自是有娠,其腹異常。父母疑其有外慕,笞垂良苦。女不得已,至獲石所號哭,踴躍溺死於水。忽雲霧晦暝,大雷以風,其腹迸裂,有晰蠍出,須臾成龍,入海,猶轉身四顧其母。……龍去,在常熟縣廟食。間歲歸黃塘(引者按:應為嶨車),省母於清江渡,出入雷電風雨中。人見其拏雲而入山,其鱗甲如銀。龍母常於常熟縣聽僧說法。乾道年間旱,進士毛士龍禱雨有驗。」成書於清同治三年間的《白龍山志》,馬李春的序言和《白龍山志》編纂者吳永佶的自序都提到白龍山龍神傳說。

第三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兼采陰陽二氣的「洞室」通達上天,神仙主治,眾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煉,即可登仙。「福地」即謂「得福之地」,多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中曾寫過

天下有七十二福地。道藏典籍《雲笈七籤》 其洞天福地部(卷二十七)載云:「第三福地仙磑(磕)山(天下七十二福地排第三的仙磑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多位文史學者根據《雲笈七籤》、《大宋天宮寶藏》、《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永樂樂清縣誌》、《白龍山志》等古籍權威考證:樂清市東鄉虹橋的白龍山就是失落的天下第三福地仙磕山。

開山始祖

按《雲笈七籤》記載及後人考證,白龍山開山鼻祖為張重華(張文君)。白龍山開山始於東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現存最早吟詠白龍山的作品是唐會昌年間溫州刺史韋庸的《丫髻岩》:

丫髻山頭殘月,

臘岩洞口斜陽。

啼鳥喚人歸去,

此身猶在他鄉。

九州疊岩傳說

清人吳永佶《白龍山志》雲

「九州岩,在鳧湖東,巨岩大畝許,三疊,高百十丈。舊傳仙人堆之以望九州,鞭石途中,遇老姥,問曰:「見吾牛否?」答曰:「奔石也,牛吾不知。」又問:「見羊否?」 曰:「奔石也,羊吾不知。」石遂止。余石累累尚在近處,竟未疊成。今登之,祗可望溫州一郡,九州屈指可數。」「堆之以望九州」, 可惜仙人鞭石途中,被老嫗點破,九州岩未能堆成,余石壘壘,尚在近處。

地質演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白龍山圓滑大石頭的真正創造者

大約在1.28至1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由於地下深處熾熱岩漿的上升,升到地下5至3千米處,失熱凝結成岩體。又經過地殼運動的劇烈震盪,位於造山帶的岩石不斷地上升,並不斷地受到剝蝕,使地下深處的岩體在地表隆起。後來,花崗岩表面又經千百萬年的風化剝蝕,流水沖刷,發育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稜角圓滑或近球形的花崗岩岩塊,出現在山頂或山坡,滾落在溪澗,成為典型的花崗岩石蛋地貌及壘砌地貌。

地區氣候

白龍山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層風,夏多東南風,冬多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26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93.3mm,最高年降水量為2669.4mm,枯水期年降雨量1130.1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70%左右。

龍潭景區

白龍山龍潭景區

龍潭至山腰五豐亭為龍潭景區,以龍溪、龍潭為主景點,有白龍聖母殿、老三官堂殿、太子庵、樊梨花廟等寺廟。

【龍潭】

分上中下三潭。最下者廣十餘丈,深不可測,水極清冽,在龍潭村。禱雨屢驗,皆居在下潭,中龍潭在石門庵旁。上潭峭壁險絕,不可上,在九龍山。

【白龍聖母殿、龍憩亭】

位於淡溪鎮龍潭水庫旁,近年新建。龍憩亭,從淡溪鎮龍潭村沿山路而上約400米處,近年修建,供遊人休憩之用。

【老三官堂殿】

從龍憩亭繼續往上約500米處,位於楊梅園內,門前兩側為獅山(左雄右雌),因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而得名,門口對聯上聯「天官地官水官官星顯耀」,下聯「上元中元下元元氣通行」。殿前觀景台處設義茶。門口植有藍色八仙花1對,5-8月開花時節,花團錦簇,庭院內有超大桂花樹、萬年青、松柏各1株,8-10月桂花盛開時節,滿園芬芳。

【烏豬岩】

老三官堂往上約150米處有一分叉口,沿左邊方向的石階下去約50米處,溪中立有一巨石,似往山頂奔跑的烏豬。

【太子庵】

過紅色拱橋,右側立有功德碑,巨石題刻「太子聖地」四字,樟樹、翠竹林中,為太子庵。庵後有巨石,相傳龍太子產於此巨下。

【小龍潭】

位於太子庵前的龍溪之中,潭深數米,潭水碧綠,潭旁崖上有香案供奉。

【樊梨花廟】

位於老三官堂沿上行山路300米處,過石板橋即為樊梨花廟,廟後有觀音閣、文昌閣。

【五豐亭】

樊梨花廟沿石階往上200米至五豐亭,2007年冬立。過五豐亭,上山道路2條,選右側溪邊道路登頂。

石殿景區

雙髻寺景區,三山環繞(左為猴山,右為九龍山,中為丫髻山),溪水淙淙,瀑布壯觀。

【胡仙宮榮華橋】

五豐亭上方90米處,2002年冬建成。

【觀瀑台】

過胡仙宮榮華橋,攀爬一小段陡峭山路。可看到兩條奇特的瀑布,水從一巨石下飛瀉而出。瀑布上方為懸崖立一巨石,名曰猴岩,似3隻猴子探頭觀望,惟妙惟肖

【九龍瀑】

觀瀑台上方為胡仙宮五福橋,2004年春建成。立於橋上,仰觀九龍瀑。

【胡仙宮】

五福橋往上50米為七姐妹廟、上教聖殿(胡仙宮)。三教聖殿於2007年夏重新修葺,左側內殿為胡仙宮,始建於南宋,天然石洞,石樑立柱均為石板。

【登天石、仙人洞】

胡仙宮旁小橋處,有巨石5塊,相傳為修道登天之處。白龍山有仙人洞多處,胡仙宮上方山路兩側有2塊巨石橫亘形成的天然洞穴,右側洞穴被莽草遮蔽,深達數米。傳為仙人修正之地。

【黃金樹】

胡仙宮後山有成片金黃色的樹林,樹高5-10米,花色金黃,未祥查,暫名黃金樹,為白龍山獨有,每年4-6月盛花時可見,登高望之,蔚為奇觀。

【老鷹石、元寶石】

胡仙宮往雙髻寺方向,立石於路中央,形式老鷹、金元寶,故名。

【憶龍亭】

雙髻寺入口處,有2003年夏建成的石亭1座。

【小蕉溪與月印潭】

按《白龍山志》:小蕉溪,為雙髻寺左側溪澗。月印潭,今憶龍亭旁的石潭,小蕉溪水紆緩而來,團石漥處滀水。月影照之,水天一色。月印潭內現有超大鯉魚1條,晝伏夜出。

【雙髻寺】

雙髻寺也稱白龍山石殿

古稱石門庵、白龍庵,俗稱下宮(前洞),被人們譽稱為明代石構建築群。坐落在樂清市虹橋鎮西北處風景秀麗的白龍山山坳里,白龍山半山腰,海拔約500米。因石門庵東首有兩塊巨大奇岩(雙髻峰、丫髻峰)拔地而起,宛如唐宋時期女性的雙髻,惟妙惟肖,故名雙髻寺。此庵(寺)始建於南宋末年,重興於明代(明隆慶五年至萬曆十年間),白龍山石殿建築群在2005年3月16日被列為浙江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浙政發18號,序號10378)。總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包括清中葉續建的木構大殿)。石構建築群的各建築依地形而建,結構簡樸,佛像及裝飾雕刻線條粗獷流暢,保存完整,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明代石構建築之一。得名來自白龍山上的眾多庵廟歷來都侍奉白龍娘,此庵更不例外,屬佛道合一場所。現尚留明代石山門(仰止門)、石殿、石照屏、太空亭、石佛、石橋、石洞、石塔諸景,全系仿木的石結構,是人們遊覽與考古的好去處。

石門庵後雙髻峰高大逼真。清溫州詩人周之蓮曾賦詩:「何日嬋娟謫九天,龍山庵里好修禪。無端欲削空白髮,雙髻輕拋古寺前。」清詩人吟道:「雙髻老天地,古色傍雲端。瀑落龍歸洞,花開僧倚欄。香風吹梵宇,晚照媚回湍。到此停詩履,松聲沸石壇。」類似題詠,不勝枚舉。庵前有一大石潭,名為「放生池」。

石山門也稱「仰止門」,位於寺右,坐東朝西,仿木構石構建築,山牆用石塊疊砌,屋面用石板並排直鋪。正脊兩端設龍首鳳尾吻鴟吻,展翅作迎客狀,神態生動。過石山門即見石砌古老雲橋,非常平坦。雲橋左側便是下宮。旁一巨石上立有仙鶴一對,題刻篆體「南無阿彌陀佛」。

石殿,也稱下宮,又名雲中宮

此宮原為自然石洞,古名前洞,坐北朝南,進深5米,寬6.38米,高4米,石洞口上額刻曲線出檐滴水。按《白龍山志》關於前洞的記載:「舊傳有神住此洞聽泉,洞僧夢神借與居,約曰「佛壞賜還」。僧徒居前洞鐫刻石羅漢百餘,以示久居」。始建於南宋末年,重興於明代。據《普門記異》記載,白龍庵在樂清縣東白龍山,明太師羅山公(張璁)重興,大殿改用青石柱,神像三十五尊,羅漢十八尊。查張璁逝世於嘉靖十八年(1539),足見該寺早在嘉靖以前已經存在。明萬曆十年(1582)憎道航於洞前增建前段仿木構大殿,明間檁下銘刻「明萬曆十年壬午正月朔旦僧道航肇建。大檀越宋孝善連世瑜諸孫發揚重建」等。按《白龍山志》:「明萬曆十年壬午,僧道航洞前架石,建前楹以廣之。清康熙已未,連世瑜公後裔重建翼房,外岩上鑿濯手盂一。」前洞石樑上刻有「伏承施主連公片諸男繼志助建」等文字,濯手盂在洞側巨石後方。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白龍山下鶴前村人建翼房於岩上,均屬石仿木構建築。地面以規正方形塊石對角平鋪,屋面用石板平排直鋪。殿前有庭院,深5米、寬9米。正面設照屏(照壁),四柱三間,下置須彌座。石殿內擁石佛與泥塑佛像,明間浮雕四排佛像共80尊(加上左右共88尊),皆高髻,雙目微啟,兩耳垂肩,身着交領寬袖袈裟,跏趺坐於蓮花座上,手作法界定印。佛像身體各部比例適度,透視準確,線條粗獷流暢,具有濃郁的明代石雕藝術風格,為遠近的道觀寺院所罕見。東、西次間:各方上為火焰寶珠,中為佛像4尊,東次間下飾鹿含仙桃像,西次間下飾鹿銜靈芝像,下鐫樂助者姓名,並署「隆慶五年」(1571)。石門庵內,原共擁有浮雕佛像100多尊,惜「文革」時遭劫,損毀羅漢佛像18尊,現尚存圓雕佛像1尊、羅漢像2尊,為明代石雕藝術中佳作。

石門庵(寺、殿)左有一石亭

曰「太空亭」。呈四方形,4柱,柱頭合榫作成坐斗。亭寬4米,高4米,深3.5米,亭面用長方形石板平鋪,正脊為魚龍吻,歇山頂造。碑額刻佛像16尊,均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碑下方署隆慶六年(1572)。正梁題刻;「誥封一品夫人潘氏,舍銀壹兩助建。」據清代《白龍山志》載:「亭乃潘夫人獨建,題壹兩,不欲居功也。」(按:誥封一品夫人潘氏,即張璁的繼配正室夫人潘氏)。亭後石壁嵌刻石碑三方,碑文字跡模糊,記載眾僧舉行供佛或布施的法令等,落款為「隆慶六年壬申歲次十月一日題」。

石塔現存有塔身,塔檐等。塔身前後設龕,內刻石佛。塔檐刻出屋面、瓦壠、戧背、滴瓦,勾頭。塔剎為圓形,前後交替浮雕佛像及蓮花。

雙髻寺通往山頂的如有兩條。右邊的山路,路程較短,都是直上的石階梯,直通白龍山頂。左邊一條路,路程較長,但景致很好。《白龍山志》載左側路線:「古名翔雲徑,出雙髻寺達鳧湖,一徑而北,如上瓊霄,徑側幽溜低語,助人吟興,同治壬戌(1862),髮匪洪秀全亂,黃塘一路為匪屯紮。避居南沖、會獅山等處者,皆由此,往來如織。」

龍水噴景區

龍水噴景區在白龍山西北,景點集中,山坪開闊,風景秀麗,道氣盎然,素有「仙人之居」美稱。有很多頗具野趣的巨岩,有蘑菇岩、冬瓜岩、鯉魚岩、烏龜岩、猩猩岩、龍抽岩等,巨石橫陳,形神兼俱,很有想象的空間。

【龍門石階】

白龍山林場停車場往青雲道觀方向的石階,有牌坊一座,上書「龍門」,北側為「平步青雲」,門聯2副。石階右側岩石上有草書「龍」字。

【青雲道觀】

青雲道觀又名「聚講堂(壇)」,位於龍水噴景區,白龍山停車場沿「龍門」石階盡處,或雙髻寺西北約3里處。青雲道觀因紀念白龍聖母之兄江青雲在此隱居講壇、羽化仙去而改名,始建於南宋時期,座北朝南,後有道冠岩,前有筆硯池,林木參差,紫氣氤氳,龍口噴水,長流不斷,飲之甘甜舒口。大門口的一副對聯尤為醒目,上曰:青山堪養道,下對:雲水得大觀,巧妙地嵌入了「青雲道觀」四個字,內書「直心是道」

門口內側立有《青雲道觀序》石碑:「白龍山脈,源出括蒼,與雁盪毗鄰,山容麗秀,風物宜人,山上松柏蒼翠,石峰林立,仙人遺蹟滿山皆是……」。歷經多次修葺,現有大羅寶殿、樓宇數幢,明堂開闊,格局非凡,道教元素,俯拾皆是,蜚聲溫台,道統源遠流長。道觀內擁有世界獨有的百年五葉松柏一株。

【龍水噴與筆硯池】

位於青雲道觀前。景區有一泉眼,形似龍嘴,有清泉從中湧出,經年不絕,故名龍水噴。龍水噴有一青石雕鑿的龍頭,兩股清泉從龍口噴射而出。每逢暴雨後,噴泉可高達2米左右,三九嚴寒時節,池塘中熱氣蒸騰,蔚為奇觀

白龍山志》云:「在西坳外,平石一片畝許,石中有小罅,長五寸,闊二寸,水從上噴不絕,甘泠異常」。筆硯池,又名放生池,是一個呈長方形的水塘,碧波粼粼,開滿粉紅的睡蓮,秀麗絕俗。池內有朱紅色雙龍戲珠,池旁有巨岩如船,叫「仙人岩」,又名仙人下棋岩、忘歸岩,位於青雲道觀前、筆硯池邊。岩上有仙人棋盤、仙人腳印,傳說是仙人在此下棋留下的。還有串擔、飯囊形狀的淺石坑,傳說是連姓的斫柴人觀仙人下棋忘歸,其自帶的串擔、飯囊經百年遺留下的時光印痕。後人在該岩石上題刻「天上人間」。。池邊有菜園、茶園數畝。

【仙人屏風、仙人椅、仙人床】

青雲道觀往茶園方向約200米有巨石,稱為仙人屏風,屏風前有仙人床,形似仙人席地而棲時的身形。仙人屏風處有一片形似沙發的岩坪,平整光潔,可立可坐可倚可臥,俗稱「仙人椅」。 有老僧拜仙的石床;有仙人臉盆。旁有老僧拜佛岩,光頭叩地,身上的袈裟皺褶,惟紗惟俏

【喜鵲岩與劍岩】

緊靠仙人屏風處。劍岩形似神劍出鞘,石劍刺天,喜鵲岩形似喜鵲窩跳銜柴草築窩。

【聚仙亭】

位於青雲道觀右側方向的巨大石坦上,石粉色,青石構造

【蘑菇岩】

古稱菌岩,聚仙亭往鯉魚岩方向約100米,回頭可見,極形似蘑菇,可見不可吃。

【龍口岩(海豹岩)】

鯉魚岩旁,其形極似海豹。也稱龍口岩(含),因龍口內含有龍珠而名。到岩石前,俯身匍匐爬2米深處有一天然石珠。

【鯉魚岩】

因形似海豹魚類而名。

【猩猩岩】

鯉魚岩沿石階往下,岩石畫面似一頭憨態可掬的猩猩頭像。

地理位置

浙江省溫州樂清市白龍山地理位置:

參考來源

魅力白龍山---黑茶山森林公園白龍山避暑度假景區掠影

參考資料

  1. 白龍山環線行 ,新浪網 , 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