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腰林鵙

白腰林鵙(学名:Eurocephalus rueppelli)是小型鸣禽。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过眼纹。为“雀中猛禽”,停栖静伺而伏击猎物,以昆虫、蛙、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大型伯劳可捕食鼠类及小鸟。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有“屠夫鸟”之称。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 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干燥森林及干燥稀树草原。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和津巴布韦

目录

简介

白腰林鵙(学名:Eurocephalus rueppelli)是一种伯劳,分布于从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南部至坦桑尼亚的东非。生活在干燥的荆棘丛、半荒漠和开放的刺槐林地里。该物种的二名法是为了纪念德国自然学家和探险家爱德华·吕佩尔

生活习性

白腰林鵙为群居鸟类,每个群体最多会有12只个体。它们会从外露的高处对猎物发起攻击。主要食物为大型昆虫,常从地表捕获。它们亦会像牛椋鸟那样从大型哺乳动物背部取食,偶然还会啄食掉落在地面上的水果。 白腰林鵙会在离地4至6米的树叉上,用干草和蜘蛛网编制小巧的厚壁杯状巢。雌鸟每次产蛋2到4枚,为白色或淡紫色色泽,缀有灰色、紫色或棕色的斑点。合作生殖的行为可能让该物种及其近亲白顶林鵙养成了群居的习性。 白顶林鵙体长24厘米,体重51-70克。栖息于热带或热带的干燥森林及干燥稀树草原。嘴很强大,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强健有力,适于捕食大型的昆虫以及蛙类、蜥蝎类及小型鸟兽等。平时,它栖息在树梢、电线等高处,东瞧西望,一发现食物就急冲捕食,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大得多的鸟类。[1]

种群分布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2]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描述

白腰林鵙体长16至23厘米,成鸟的头顶和腰部皆为白色,过眼纹为黑色,背部棕色,两翼黑色。此物种两性间的外貌差异不大,但雏鸟头顶为棕色,头两侧白色,胸部灰色。白腰林鵙的飞行类似于鹦鹉。 虽然有部分亚种曾被描述过,但该物种在羽毛方面有着广泛的个体差异。此外,尽管适居地北部的白腰林鵙要比南部同类的体型偏大,但这种差异是渐次变化的,因此白腰林鵙有可能是单型种。 白腰林鵙的叫声包括高音调的“嘎嘎”、“吱吱”和“唧唧”叫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