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哺鸡竹

白哺鸡竹(学名:Phyllostachysdulcis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笋用竹植物。竿高可达10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箨鞘质薄,箨舌拱形,淡紫褐色,箨片带状,末级小枝叶耳及䍁毛易脱落;叶舌显著伸出;叶片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4月下旬笋期。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鸡竹白哺鸡竹笋味鲜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

  • 中文名:白哺鸡竹
  • 学 名:Phyllostachys dulcis McClure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倭竹族
  • 亚 族:刚竹亚族
  • 属:刚竹属
  • 组:刚竹组
  • 命名者及年代: McClure,1945

目录

生长环境

白哺鸡竹适生山地、水稻田、沿海塘坡、护塘地等。土壤疏松、结掏较好、肥力较高的山地,种植成活率高,而且竹笋产量高,品质好,是白哺鸡竹的最适生区;水稻田、含盐量<0.3%的沿海塘坡,种植成括率高,竹笋产量也较高,品质较好,是白哺鸡竹的次适生区。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最长节间约为2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箨鞘质薄,背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微带绿色或上部略带紫红色,有时有紫色纵脉纹,有稀疏的褐色至淡褐色小斑点和向下的刺毛,边缘绿褐色;箨耳卵状至镰形,绿色或绿带紫色,生长䍁毛;箨舌拱形,淡紫褐色,边缘生短纤毛;箨片带状,皱曲,外翻,紫绿色,边缘淡绿黄色。 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䍁毛易脱落;叶舌显著伸出;叶片长9-14厘米,宽1.5-2.5厘米,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笋期4月下旬。[1] [2]

繁殖方法

选择林地,要先挖好50厘米X50厘米X100厘米的种植穴,穴内放入经腐熟的有机肥及表土,有条件的可用腐熟鸡粪、复合肥等配制的营养土,每株10-20千克准备于穴旁。把母竹放入已回填表土并施过有机肥的穴内,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密接,可用营养土和表土混合分层压紧。竹种好后,浇透水,用支架支撑,再在上面覆盖稻草,既可以保温防冻,又能促使早发笋。

栽培技术

合理套种:白哺鸡竹造森密度一般每公顷60-750株,间隙大。头2年及时套种蔬菜、豆类等作物,既能起到以耕代抚作用,提高土地的肥力和透气性,促进竹子的生长,又能增加收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弥补当时开发资金不足的好途径。

科学施肥:白哺鸡竹笋生长快,出笋量多,每年都要从林中带走大量有机质,必须加强肥水管理,才能保证竹林持续丰产。根据白哺鸡竹的生活规律,施肥应尽力满足其生长、发展的需要。

主要价值

笋味鲜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

白哺鸡竹作为观赏竹的种植应与园林造景相结合,大致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在亭、台、轩、榭之旁种植修竹数竿,使建筑物掩映于翠竹之中,倍添情趣;二是在墙边角隅叠石作假山,在旁种以竹子,或以粉墙为背景,种竹数竿于洞门或方框窗之畔,都能造成清幽环境;三是在石径两旁种竹数行,造成修竹夹道,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若条件许可,这几种方法可同时采用,使之成为最佳最美的景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