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申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申公
出生 約公元前225年
魯地
逝世 約公元前135年
國籍 中國秦漢
職業 西漢初期儒家學者

申公,姓申氏名培,亦稱申公,"公"乃尊稱,魯人。西漢初期儒家學者經學家,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之開創者,對《詩經》的保存和流傳有重要貢獻。[1]

申培年少時,與魯穆生、白生及後來成為西漢楚元王的劉交等,皆受《詩》於荀子的學生浮丘伯,秦始皇"焚書"後互相散去。西漢建立後,他曾與其師浮丘伯一起見漢高帝劉邦於魯南宮。 [2]

生平簡介

申公,名培,《史記·儒林列傳》稱"申培公",魯(今山東曲阜一帶)人。

秦燔《詩》、《書》,而學歸民間。西漢初年,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漸次出現,而《詩》出現最早;傳《詩》四家(齊、魯、韓、毛),又以魯詩為先,因於諸家詩中影響最大。

申公受《詩》於齊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詩》於荀子,故申公為荀子的再傳弟子。漢初,漢高祖劉邦過魯祭孔,"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史記·儒林列傳》),"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漢書·儒林列傳》)。

楚元王死後,子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作太子戊的師傅。而劉戊不好學,頗以申公教授為苦。及劉戊繼位,即罰申公勞役,形同奴隸。申公以此為恥,回到故鄉,教授《詩經》,非弟子門人,拒絕接待賓客。當時從遠方往受業者,有1千餘人。

武帝時,其弟子王臧(山東蒼山蘭陵鎮人)任郎中令,趙綰(山西代縣人)為御史大夫,奏請迎其師申公,"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漢書·儒林傳》)時申公已80餘歲。

武帝問治理國家之事,申公答雲:"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同上)。當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即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同上)。後因武帝祖母竇太后喜好《老子》學說,不悅儒術,就羅織王臧、趙綰的罪狀,使武帝廢明堂事,收審王臧、趙綰,兩人遂自殺,申公亦因病免歸,家居數年而卒。

關於申公傳詩,司馬遷說:"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史記·儒林列傳》)班固則雲:"魯申公為《詩》訓故。"(《漢書·藝文志》)亦云:"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漢書·儒林傳》)對於兩家說法,解說歧異。

大致說來,漢時去古未遠,申公授詩,只是口頭講解,未形成文字,而其門人略有所記,再有發揮,轉相師承,遂為漢代魯詩家法。至《漢書·藝文志》所載《魯故》、《魯說》二書,清人王先謙認為,《魯故》為申公所著,《魯說》為其弟子續為補充(見《詩三家義集疏》)。

在西漢時期,諸家詩中魯詩最為盛行,影響也最大。漢初幾代帝王習魯詩,申公弟子及再傳弟子不少在朝廷和地方擔任要職。武帝時魯詩立為博士,申公弟子十數人為博士。其弟子孔安國(經學家,山東曲阜人)等,"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

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漢書·儒林列傳》)清人陳喬樅承班固於詩本義"魯最近之"(《漢書·藝文志》)的說法,認為:"馬、班、范三史所載,漢百家著述所稱,亦未嘗無緒論之存,足以資考證佚文。……凡荀子書中說詩者,大都為魯訓所本。

孔安國從申公受詩為博士,太史公(按指司馬遷)嘗從孔安國受業,所習當為魯詩。劉向父子世習魯詩,著《說苑》、《新序》、《列女傳》諸書,其所稱述,必出於魯詩無疑矣。《白虎通》詩皆為魯說,《爾雅》亦魯詩之學。"(《三家詩遺說考序》)

流傳於魯地的申公詩學稱"魯詩",而當時流傳於齊地的詩學則稱"齊詩";"齊詩學"的開創者為轅固,齊(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轅固以研活《詩經》,景帝時立為博士。

曾在景帝面前,與道家學派的黃生論辯湯武誅桀紂,他以儒家經義駁斥黃生湯武以下殺上、以臣弒君的論點,認為湯武誅桀紂是順乎民心、合乎正義的行為。又與竇太后評論儒道優劣,詆毀《老子》,觸怒好黃老之學的竇太后,令其入圈與野豬搏鬥,幸得景帝給他一把快刀,才把野豬刺死,免於治罪。

後曾為清河王太傅,以病免職。武帝即位,征為賢良,因諸儒嫉毀,罷歸,其時已90餘歲。

據荀悅《漢紀》,轅固著有《詩內外傳》,《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齊後氏故》、《齊孫氏故》、《齊雜記》,均佚。清人馬國翰輯有《齊詩傳》2卷。

齊詩至西漢後期與陰陽五行之說相結合,盛行一時,"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漢書·儒林傳》)。齊詩派別甚多,而以翼奉一派最盛。然固其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並與讖緯神學合流,降低了齊詩的學術價值。

"四家詩"中,"毛詩"後起,而流傳最為久遠。"毛詩學"的開創者毛亨(生卒年不詳),魯(今山東曲阜市)人。或云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人。世稱"大毛公"。據說毛亨詩學承荀子,於漢初開門授徒,作《詩訓故傳》,簡稱《毛傳》,傳於趙人毛萇,世稱"小毛公"。

《毛傳》訓釋《詩經》多存古義,為研究《詩經》的重要著作。《毛詩序》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論詩的重要文獻,為儒家自先秦至漢初詩論的總結。

毛詩長期在民間傳授,東漢後期始立學官,經賈逵、馬融等經學大師的倡導,又經鄭玄作《毛詩箋》,其學大行,逐漸取代魯、齊、韓三家詩的地位。此後,齊詩早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北宋,而毛詩一直流傳至今。

漢時魯、齊、韓、毛四家詩,其中魯、齊、毛三家的創始者均為齊魯即今山東籍人,可以說漢時詩學在齊魯。諸家詩學,都以闡述儒家學說為宗旨;各立門戶、自成師法的目的,有學術思想鬥爭的意義,亦為爭立學官、仕宦顯達之階梯。

但是,漢代詩學奠定了封建社會兩千餘年《詩經》研究的基礎,對於《詩經》這一重要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籍記載

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

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徵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餘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徵,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參考來源

  1. 申公 ,360搜索
  2. 申公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