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甘草的传说故事

甘草的传说故事

国老新效治艾滋,脾胃气虚炙甘施。

清热解毒需生用,甘草甜素是本质。

疮疖痱肿调麻油,肺痛结核初甘止。

甘草反鲢应以戒,此药内涵激素雌。

御医盛寅药房昏,草泽医人得赏资。

目录

传说故事一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1]

传说故事二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植物总称,乌拉尔甘草产于内蒙古、甘肃,光果甘草产于欧洲地中海,胀果甘草产于新疆、甘肃。中药人称本草,而甘草是本草中的国老,诸药以甘草为君,调和诸药。陶弘景说:“国老为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之宗。”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我国公元前200年的《尔雅》中已有甘草记载。西汉《淮南子》中说:“甘草主生肉之药也。”<;说文》中说:“五味子好者为甘。”《神农本草经》称为“美草”、“蜜甘”。在欧洲和西亚,甘草历史可追溯公元前2100年,在世界最早的法典&mdash;&mdash;《汉穆拉比法典》中,对甘草已有记载。公元前400年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记述了甘草的使用(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之父)。1820年,美国将甘草列为法定药物。1986年9月20日,日本电视台向世界播发了一条新闻,日本发现中国传统中药甘草,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效果,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高达98%,故称战胜艾滋病的仙草。

宋代梅尧臣诗云: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南从荷蓧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明代陆粲《庚巳编》记:御医盛寅(字启东)一天早晨刚进御药房而昏倒在地,其他御医无策,一民间医生自推荐配药煎而服之而愈。皇帝喜而问其故,答日:“非奇方妙药,因盛寅未吃饭而进药房,胃气虚,中诸药气之毒,吾用甘草一味浓煎饮而去毒而愈。”帝大喜而厚赏之。

晋代以前,我们祖先便知道甘草可以“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唐代药王孙思邈曾经说:“甘草解百毒,药如汤沃雪。”并用甘草加土豆汁,其效乃奇,其验更速,如腹即安。如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一支篙等中毒,以甘草、生姜、金银花水煎服解之;夭南星、半夏、禹白附中毒,以甘草、生姜、防风水煎服解之;马钱子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解之。

日本汉医认为,长期大剂量服用甘草,将有20%的病人会出现水肿、低血钾等现象。这些在医学界均有异议。我国古人医学家均不反对大剂量用甘草,但是要配伍得当。甘草令人阴痿,因甘草提取物有雌激素样作用。

长沙萧琢如著《遁园医案》记载:盐山名医张锡纯曾见一奇案,有一农家人口众多,冬月塘涸取鱼,午餐煮而食。晚间,一妇初觉饱闷不适,不介意,次日人已经僵硬。全家再三追查,釜中除鱼汤和鱼骨头之外,尚有甘草四五寸长。问起故,其家女儿说,小孩哭闹,用甘草以食。釜中甘草可能由小孩遗落,而与之煮之。其妇娘家得知不依,其中一少年大吵大嚷说:“鲢鱼、甘草同食自古未有毙命,认为是有关人以谎言搪塞。果而,再用鲢鱼和甘草同煮与我食之。”说完此话还催促农家照办。并亲自拿鲢鱼和甘草放人釜中煮熟,当场吃尽,并笑话旁观者胆小愚昧。事毕当晚无事,次日晨该少年僵卧不起,一命呜呼。这样,妇人娘家无言而去。由此,张锡纯主张在用甘草时应以戒鲢鱼为妥。[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