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珍珠草 |
珍珠草,中药材名。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功能主治为:平肝清热,利水解毒。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眼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1]
中文学名 | 珍珠草 | 目 | 管状花目 |
别称 | 四叶草 | 科 | 玄参科 |
界 | 植物界 | 属 | 婴泪草属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种 | 珍珠草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命名者及年代 | Nutt.,1817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
性味归经
甘苦,凉。[2]
功能主治
平肝清热,利水解毒。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眼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3]
药材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外表浅棕色,有髓;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约2~3毫米,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于缩。有的带有扁圆形亦褐色的果实。气微香,叶味微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药理作用
100%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
各家论述
- 《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 《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为末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 《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注 1]: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 《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 《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相关配伍
- 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 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 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形态特征
叶下珠(《植物名实图考》)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秃净或近秃净。茎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排成2列,形似复叶;叶片长椭圆形,长5~15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下面灰绿色;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小,尖三角形。花单性,雌雄同株,腋生,细小,赤褐色;无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药室纵裂;雌花在叶下2列着生,子房3室。蒴果无柄,扁圆形,径约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鳞状凸起物。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花期7~8月。
视频
注释
- ↑ “瘴气”:瘴气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有效地处理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瘴”并非一定就是“气”。宋方勺《泊宅编》载:“虔州(今江西赣州)龙岗、安远二县有瘴,朝廷为立赏添俸甚优,而邑官常缺不补。他官以职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则至界上移文索案牍行遣而已。”中医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