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珊瑚

中文學名:珊瑚

拉丁學名: Coral

別 稱:牛血

:動物界

:刺胞動物門

:珊瑚綱

亞 綱:八放珊瑚亞綱
六放珊瑚亞綱

:珊瑚綱

: 54

:174

分布區域: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
亞熱帶地區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 珊瑚蟲綱( Anthozoa),是腔腸動物門中最大的一個綱,有7000多種,均為海產,珊瑚蟲綱又分為八放珊瑚亞綱及六放珊瑚亞綱。

根據骨骼質地和水螅體大小,珊瑚一般分為大水螅體石珊瑚 ( large polyp scleractinian,LPS) 、小水螅體石珊瑚( small polyp scleractinian,SPS) 、軟珊瑚以及海葵等幾種類型.珊瑚礁生態系統也被稱為水下「熱帶雨林」, 具有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漁業資源、吸引旅遊觀光等重要功能。

許多珊瑚個體色彩絢麗, 艷麗的顏色不遜色於陸地上的各種鮮花, 有的珊瑚品種還有驚艷的熒光效果,不同類型的珊瑚可在水族箱中構建成立體的珊瑚礁生態系統,使珊瑚在水族行業中具有極大的競爭力。[1]

珊瑚蟲在白色幼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碳酸鈣),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黑色,珊瑚不僅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可以做裝飾品,並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是相對於藥用價值而言它在環境方面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的。[2]

目錄

珊瑚產地分布及品種

珊瑚是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珊瑚不僅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可以做裝飾品,並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3]

世界上最重要的深海紅珊瑚產地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第一個是中國台灣海域、日本南部島,包括琉球群島;一個是夏威夷群島周邊海域及中途島海域;還有一個就是地中海沿岸,以意大利半島南部海域為主。這些地方的海底都分布着海底火山,火山活動位海底帶來了大量的養分,有利於深海紅珊瑚的生長。

紅珊瑚的顏色多種多樣,有深紅、赭紅、桃紅、肉紅、粉紅、桔黃、乳黃、乳白等。業內認可的紅珊瑚色彩範圍:

一:AKA,暗紅,深紅色,價值最高,多產自日本和台灣。

二:沙丁,鮮紅色,市場上常見的正紅色,多產自意大利。

二:MOMO,桃紅/橙紅色。

三:ANGEL SKIN粉紅色(常說的孩兒面,也稱天使之膚)。

四:粉白,白色。[4]

形態特徵

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才發現,珊瑚其實是低級海生動物珊瑚分泌的碳酸鈣(礦物結構為方解石)骨骼,或稱軀殼、珊瑚體。珊瑚蟲以捕食海洋中的細小浮游生物為主,並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碳酸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軀殼。這些軀殼(骨骼)上無數的小孔,就是珊瑚蟲安身立命的「家園」。無數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生長,吸取海水中的碳酸鈣組成他們共同的「家園」,並固定在海底,這就是珊瑚。

是海洋中的千年生靈,它像樹像草又像花,光鮮艷麗、百媚千嬌、晶瑩剔透、溫潤亮澤,隨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麗動人的天然藝術品。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種類眾多。珊瑚生長速度極為緩慢,生長條件極為苛刻,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5]

產地分布及生長環境

珊瑚種類眾多,生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但清潔的水質、適度的鹽份、繁茂的藻草,是各種類珊瑚生長的共同條件。如果海水中污染了過多的陸源物質,珊瑚的取食、呼吸就會受到抑制,甚至會成片死亡。

淺水石珊瑚生長在陽光充足的熱帶、亞熱帶淺海區的珊瑚,一般稱為淺水石珊瑚或造礁珊瑚,以群體為主,同時要求水質潔淨、基底堅硬,常年水溫高於20℃,最適水溫25℃—29℃,水溫低於13℃以下就會死亡,因此,高緯度海域沒有造礁珊瑚。

造礁珊瑚通常在水錶層到水深40米處生長茂盛,個別種類分布可深達60米。造礁珊瑚通常與蟲黃藻共生。蟲黃藻需要陽光和溫暖的環境才能生存,淺海區是日光的穿透層,有利於蟲黃藻的光合作用,並由於潮汐、風浪的作用,為珊瑚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及充足的氧氣。珊瑚堆積越高,越有利於藻類植物的生存,珊瑚也就越加繁茂。

為了更好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陽光,珊瑚除向上生長外,還向前後、左右擴展,逐漸形成了像樹枝狀的生物群體。珊瑚集群歷經億萬年的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珊瑚礁、島、嶼。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洋-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大量淺水石珊瑚生長。中國三沙市海域的島礁大多數是珊瑚集群形成的。

深水石珊瑚 生長在深海冷水中的珊瑚,被稱為深水石珊瑚或非造礁石珊瑚,最大棲息深度達6000米以上。目前已發現生長在最深海底的珊瑚,是阿留申海溝6296—6328米處的對稱菌杯珊瑚。深水石珊瑚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個體較小,不能成礁,色澤單調。主要生長在南北緯30°之間200米-2000米的深海中,要求有硬實底基、快急洋流、清潔水質、無陸源性沉積物,光照、水溫適宜。

紅珊瑚屬於深海珊瑚。主要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水深100米-200米的平靜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崖面等。紅珊瑚生長緩慢,從幼蟲成長到繁殖期需要10—12年,20年才生長1寸,300年才長成1000克。因而有「千年珊瑚萬年紅,萬年珊瑚賽黃金」之說。由於生長在深海區,紅珊瑚的採集比較困難。全世界每年的產量僅400噸左右。[6]

珊瑚死亡之因

日本環境省發表最新調查報告說,日本最大的珊瑚礁海域「石西礁湖」約有七成珊瑚已死亡,海水升溫可能是罪魁禍首。

「石西礁湖」位於沖繩縣石垣島和西表島之間,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是日本最大的珊瑚礁群,約400種珊瑚在「石西礁湖」生活。

日本環境省10日發表報告說,環境省去年11月到12月全面調查了「石西礁湖」的35個地點,發現超過九成的珊瑚或多或少都出現了白化現象,約七成已經死亡。而去年9月到10月調查時,「石西礁湖」珊瑚死亡的比例為56.7%。

珊瑚礁被稱作「海底熱帶雨林」,海中約四分之一的魚類棲息在珊瑚礁海域。現有研究認為,海水升溫是導致珊瑚大量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水溫度達到約30攝氏度時珊瑚就容易出現白化現象,珊瑚蟲將排斥並「驅逐」共生的部分藻類,導致珊瑚蟲因缺少藻類滋養而衰弱死亡。沖繩南部海域去年夏季海面平均水溫超過30攝氏度,為有記錄以來最高。[7]

適應環境

珊瑚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造礁珊瑚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珊瑚雖然被稱為海洋中的花園,但其實它是由許許多多的珊瑚蟲組成的,因此它們是動物的一種。

繁殖方法

珊瑚可分有性繁殖( sexual reproduction) 也可無性繁殖( asexual reproduction)兩種。[8]

珊瑚的有性繁殖具有繁殖方式力強、遺傳多樣性高及不損傷母體珊瑚等優點。珊瑚蟲的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于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蟲,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后固著於固體的表面上發育成水螅體。

發芽的方式生殖方式,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9]

基本結構

珊瑚是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

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

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食物從口進入,食物殘渣從口排出,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幹之分,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層棲息地。[10]


物種的分類

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

物種劃分

珊瑚綱(Anthozoa) 珊瑚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全部海產。

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複雜, 身體為兩輻射對稱。常見種類如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 )、細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已知腔腸動物門約有9000餘種,通常分成3個綱,即水螅蟲綱(Hydrozoa),約2700種;缽水母綱(Scyphozoa),只有200餘種;而珊瑚蟲綱(Anthozoa)有6100多種。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產的,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有1,000種;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而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

石珊瑚是最為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較簡單而不呈羽狀。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狀、樹狀或形如瓶刷,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以及巴拿馬沿岸海域。

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空氣中一種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現在一些珊瑚區 ,因此,全球珊瑚種類及數量急劇減少。

珊瑚,神奇的海洋精靈,保護珊瑚,就是保護海岸線,保護漁業資源,保護人類的美好生活。[11]

生態特點

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表2),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與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類。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顧名思義它們棲息在深海。已知棲息最深的記錄是在阿留申海溝6296~6328m處發現阿留申對稱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且個體小,色澤單調。用拖網、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採到。

石珊瑚中的淺水石珊瑚分布在淺水區,一般從水錶層到水深40m處,個別種類分布可深達60m。絕大多數是群體。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艷,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

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淺水石珊瑚生長。但是由於地理障礙(巴拿馬地峽在600萬年前已形成)這兩個海區的淺水石珊瑚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區系。

事實也證明兩個海區的石珊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已知印度-太平洋區系石珊瑚有86個屬1000餘種(亦有人說是500種、800種),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系有26個屬68種(或25屬50餘種)。

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在河口,由於大陸徑流奔瀉入海,攜帶大量陸源性沉積物質,因而不宜淺水石珊瑚生長。所以,要在河口尋找淺水石珊瑚是徒勞的。[12]

結語

當然今時今日再也沒有人能夠覬覦紅珊瑚了,因為它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紅珊瑚都是受華盛頓公約保護的動物,同時在我們國家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紅珊瑚在中國遭遇的噩運是最多的,從古時候開始就被大量開採製作各種工藝品。而且一些歪理邪說還將紅珊瑚說成是珍貴的藥材,以至於許多紅珊瑚不明不白地被人們吃進了肚子裡。好不容易科學進步了,海洋污染又讓紅珊瑚遭遇了新一輪的劫難。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13]

熱點視頻

海底珊瑚世界

一顆珊瑚蟲卵如何長成一片珊瑚礁

千姿百態的珊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