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玛丽斯·孔戴

玛丽斯·孔戴 MaryseCondé,女,(1937年2月11日- )出生于皮特尔角城。法属瓜德罗普女作家,是一个集学者、教师、评论家、小说家身分于一身的文学才女。

中学毕业后去法国本土深造,曾于索邦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她的作品多关注种族、性别和文化问题。

目录

生平

1959年,她与几内亚演员马马杜·孔戴(Mamadou Condé)结婚。婚后他们育有四个孩子。

毕业后,她在几内亚、加纳(因政治原因于1960年代被驱逐出境)和塞内加尔任教。之后她回到巴黎,并于1975年在索邦大学完成了加勒比文学博士学位。

1981年,她与丈夫离婚。第二年,她与自己大多数小说的英语翻译理查德·菲尔科克斯结婚。

1985年,孔戴被授予富布赖特奖学金,赴美国任教。她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语和法语国家文学教授。除了创作,孔戴还有著杰出的学术生涯。

2004年,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法语教授的任上退休。她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索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南泰尔大学任客座教授。她和她的丈夫如今定居在纽约和瓜德罗普岛两地。

孔戴的小说探讨种族,性别和文化问题。她的小说关注非洲人和海外黑人,特别是加勒比海民族之间的关系。其最著名的作品是1985年的历史小说《塞古》(Segu)。[1]

主要成就

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外奖”新学院奖 。

由瑞典记者帕斯卡利杜(Alexandra Pascalidou)联合100多名文化界人士颁发有诺贝尔奖“外奖”之称的新文学奖出炉——获奖得主是来自瓜德罗普的女作家玛丽斯孔戴(Maryse Condé)。

评审之一的图书管理员Alice Thourbon表示,评审一致认为孔戴的作品结构十分复杂和丰富,小说角色走遍世界不同角落,把种族、阶级、性别的议题融和得很透彻。评审主席兼资深出版编辑Ann Palson则强调,孔戴是一个“宏大故事的述说者”(grand-storyteller),作品应被归类为“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又指她对殖民者的掠劫和后殖民时代的混乱刻划至深。[2]

殖民历史

殖民历史:从西非写到美洲 玛丽斯孔戴生于法国属地、位邻于加勒比海的岛屿瓜德普罗(Guadeloupe),在大城市皮特尔角城长大,后来升上法国巴黎大学攻读英语。毕业后她曾于非洲地区担任教师,其后返回巴黎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专研加勒比海文学。因为出色的研究表现,她获得奖学金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法国及其属地的文学,后来亦曾在多间美国大学任教过。

玛丽斯孔戴有“历史小说家”之称,作品多涉及深远的历史及社会背景,灵感来自她黑人的血统、漂泊多国的经验。她最有名的小说是《塞古》(Segu),在80年代中期面世,故事设定于18至19世纪,讲述西非古城塞古(Segou)的贵族阶层被白人凌驾统治、城内女人被当作性商品买卖、伊斯兰及基督信仰文化的入侵,而这些全是真实的历史——但在处理历史的同时,孔戴也是在“寻根”,了解祖先一代在非洲沦为黑奴的过去。

孔戴后来移居美国,曾写下《我,提图芭:塞纳姆黑色女巫》(I, Tituba: Black Witch of Salem),以17世纪哄动美洲一时的“塞纳姆审巫案”(Salem with trials)做背景,当时不少低下阶层或黑人女性被扣上女巫的帽子而遭受死刑。故事一开始便以种族和性别的不公展开,讲述一个生于巴贝多的女婴有著黑人和白人血统,却是因英国白人强奸了非洲性奴所致,她的妈妈为著自己被性侵辩护,落得被自杀的下场。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后,爱上了同样卑微的中美洲男奴,被商人一并卖给了美国富有声望的牧师——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塞缪尔·帕里斯(Samuel Parris)——猎巫行动的始作俑者。帕里斯指控,他的两个失心疯女儿是被女佣提图芭所害,被诬陷而迫于承认为女巫的提图芭侥幸逃生,继而联同其他农地工人展开一场段阶级抗争。

新文学奖的评审主席表示,玛丽斯孔戴把历史和小说人物的界线打破,而她本人在生活中也是激进的女性主义者,曾一度因政治原因而被驱逐出非洲加纳帕(Ghana)的境外,教书事业突然被中断。在一次与纽约作家雷贝嘉·沃尔夫(Rebecca Wolf)的专访中,孔戴更表明她有意识地因政治写作:“我一点都不能写作……除非这有著某程度政治的意义。我可以贡献的事上没有任何一样比这个(政治)重要。”

家族历史

家族历史:透过访问重塑外祖母面貌 大多作家以自身经历作素材入门写作,但玛丽斯孔戴倒过来,写到后期才展现浓烈的自传色彩。1998年,她完成了私密著作《我的童年回忆》(Tales from the Heart: True Stories of my Childhood),随后在2010年出版描写外祖母的回忆录《维多利:我母亲的母亲》(Victorie: My Mother’s Mother)。

大多评论家把《维多利》定性为虚构小说,但实际上这是一段个人历史的回忆录,孔戴透过与多个周边人访问,重塑外祖母的面貌,花了3年搜集到足够资料,发现她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孤儿,凭一己天赋当上厨师,为在殖民地生活的克里奥(creole)贵族服务。相形之下,孔戴母亲形象与外祖母相反,任职老师的她嫁了给一个有钱稳重的专业人士,在瓜德罗普算是中产阶级,虽不是殖民者却摆出高人一等的身段。透过追溯家族历史,孔戴这才明白母亲透过外祖母的主人家资助而得到教育,也成为了向上流的必要途径。孔戴的母亲在她14岁时早逝,唯一印象就是她的个性傲慢、惹人讨厌,却苦苦不解为何如此,发掘外祖母坎坷生平后,她才明白母亲一直因阶级压迫而想逃避及隐瞒卑微的出生背景,也从此解开了她心中的郁结。

重写英国经典《咆哮山庄》

重写英国经典《咆哮山庄》,对加勒比海女性的关怀。

2008年,玛丽斯孔戴创作了长篇小说《Windward Height》,是一部重写英国经典文学《咆哮山庄》的野心之作,而孔戴坦言,自14岁首次阅读《咆》便爱上,一直想把它重写成致敬作品,但到71岁才达成理想。孔戴这次题材与原著一样是爱情,惟把地点设于她的家乡瓜德罗普,加入许多种族及文化差异的元素。孔戴在访问中曾表示,她把生长在加勒比海区的文化碰撞写入小说,一方面是她祖先一辈从非洲通过奴隶制度被卖来法属殖民地,另一方面是在殖民地接受欧洲式的高质素教育机会。她又形容把这种矛盾重写入经典的感受复杂:“我写这小说时很满足,这就像个游戏,一种邪恶但愉悦的游戏。”

在西方文学史上,《咆哮山庄》的作者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与她的姊姊夏绿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有女性主义文学“鼻祖”(foremothers)之称,重写《咆》无疑是个大胆尝试。

事实上,在玛丽斯孔戴之前,已有女作家重写过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她就是来自英属地、加勒比海地区多米尼克罗索(Dominica)的简里斯(Jean Rhys)。孔戴在访问中也有提及简里斯的影响,指发现其重写之作《梦回藻海》(Wide Sargasso Sea)后不能自拔,更加深信勃朗特姊妹隐藏在小说中对加勒比海女性的人文关怀,“不论她们的肤色、年龄、身处的年代”;纵然她的丈夫以亵渎经典为由劝阻她重写,孔戴在犹豫5年后还是忍不住动笔疾书。

简里斯把《简爱》中男主角罗彻斯特的前妻安东娃妮塔·梅森(Antoinetta Mason)抽出来做女主角,将“阁楼疯妇”的经典形象赋予种族及性别歧视的背景,讲述梅森本来是牙买加的原住民,被迫嫁给英国的殖民者,更把“Bertha”的洋名强加于她,诬陷她是疯妇以送回英国。孔戴的《Windward Height》则把男女主角凯萨琳和希斯克里夫重写成一对瓜德罗普情侣“Cathy and Razyé”。他们两人真心相爱,女孩Cathy却因为Razye也是同样低等的黑人,反倒选择与一个白人地主结婚。与原著一样,这本著作以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发生,从不能挽回的灾祸中观照出阶级霸权对人性的压迫。台湾学者宋国诚曾提出过,《梦回藻海》是“一部以第三世界女性观点向帝国主义发出挑战的‘后殖民对抗论述’”,孔戴这部重写之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代表作

2018年10月12日,诺贝尔“新学院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揭晓,玛丽斯·孔戴的《塞古》获得此奖项。[3]

作品年表

Heremakhonon(1976)

德西拉达(1979)

越过红树林(1985)

黑人女巫蒂图芭(1986)

塞古(1987)

里哈塔的季节(1988)

塞古的子女(1989)

An Tan Revolysion(剧本,1989)

生命之树(1992)

最后的非洲国王(1994)

Lecoeuràriireet pleurer - Souvenirs de mon enfance(1999)

一个奇幻的故事(2004)

食人族女人的故事(2007)

像两兄弟一样(游戏,2007)

迎风高地(2008)

维克托利亚:我母亲的母亲(201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