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志
王质,出自任昉著作《述异记》当中记载的人物,某一天去山中打 柴,观仙人对弈,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物簡介

【典故】爛柯人 傳說在西晉時有個叫王質的青年農民,一次上山打柴,來到洞口。王質膽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說洞裡有仙人,我何不進去看個究竟?因洞口很小,只能通過一個人,洞深三丈余,寬餘高各丈許。王質剛進洞中什麼也看不見。頃刻之間,洞頂好像透進來光線,只見兩個小孩正在下圍棋。王質素好下棋,被兩位小孩精湛的棋藝一下子給吸引住了。兩位小孩好像未發現有人進洞似的,邊下棋邊吃大棗,有時也順手把棗遞給王質吃。看完一局棋後,小孩對王質說:「你也該回家了。」王質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經爛朽,只剩下鐵斧了。王質回到村里,怎麼一個人也不認識了,向村里人詢問起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們已經死去一百多年了。從此,後人就把這座山叫「爛柯山」。相似的還有南朝劉義慶《幽明錄》等記載劉晨、阮肇遇仙仙女,半年後回家人家已過數百年的故事


典故出處

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寥寥数语,把人物、事物、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简练的文字中,又含藏丰富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晋书》根据虞喜的记载略记为:“王质入山斫木,见二童围棋。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

北魏孝文帝時(471年一476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十《浙江水》引《東陽記》中云:「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崔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這記載較之虞喜所述,不同點甚多。酈道元的記述很具體、生動,但很顯然,酈道元是北方人,所聞有異。虞喜是浙江餘姚人,所述也早。應該說,虞喜的敘述更為妥當。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於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隋書·經籍志》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饑渴。童子云:『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宋慶元年間(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輿勝覽》在說到衢州爛柯山時寫道:「晉樵者王質入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雲。」另有張君房所編著的《雲航七鑒》等,也記載了此事。 明代記王質爛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 明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國子祭酒蕭良有在《龍文鞭影》中寫道:「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含之得不飢。比還,斧柯已爛。至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後復入山得道。人往往見之,因名其山日『爛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訂文輿記》載:「衢州府山川:爛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弈。質置斧而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飢。局終,示質曰:『汝斧柯爛矣!』質歸家已百歲。 另外,余鈺、劉兆元、王觀文、周鴻、。顧元熙的《龍見壺稿》、《滌襟樓》、《宜園小品》、《芥園文集》、《蘭因館稿》等書中均有爛柯山王質觀弈之事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