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维晚年三幅画

王维晚年三幅画

王维(692年-761年)官拜尚书右丞,是个正四品的大唐官员,留下了个王右丞的名号。[1]

大唐的风范,至今仍在闪耀著不息的艺术光芒。王维不仅诗作了得,还精通书画、音律,

作为唐代优秀的田园和边塞诗人,同时也是最优秀的画家之一,他画作繁多,并曾著有《山水诀》阐述山水画的作画方法。

《旧唐书》中曾提到王维的画:“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有诗句云:“老来懒赋诗,唯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因其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画兼容”的意境。

董其昌推王维为山水画“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王维之画作传世极少,所存多为摹本。

目录

《江干雪霁图》

王维留下的唯一书画真迹。《江干雪霁图》卷 纵31.3厘米,横207.3厘米,现藏于日本。传为日本私人所藏。[2]

与盛唐的壮丽景象不同,这幅《江干雪霁图》已经完全脱离了其他画派的影响,画中建筑不再规整繁复,山石线条轻松,没有浓墨重彩,一切从简。这也是王维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做最简单的人,吃最简单的饭,过最简单的日子。[3]

简单,是沧海桑田,繁华过尽后的返璞归真。

简单,是对世间繁杂,人生百态的去芜存菁。

简单,是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大智慧。

赏兮

传说,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法融大师开堂讲《法华经》,讲得素雪满阶,群花自落。

在这里,茫茫的雪意就是智慧的渊海,它沉稳、内敛、深邃、平和、空无,体现了对大智慧的追求,那空明、清净的智慧世界,原是画家心灵之法身 [4]

《雪溪图》

王维的《雪溪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5]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被称为“四空”,即人“空”,山“空”,水“空”,天“空”,由此达到了心“空”和心“静”的境界。

这恰恰印证了王维的那首诗: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兮

明代晚期,《雪溪图》曾作为压卷之作,收入《千金册》,董其昌题曰:“始得加一唐字”,就是说此件冠全册。

可分近景、中景、远景三段。

近景左下方一座木拱桥轻披素纱,将观者引入一个冰雪天地。

中景为一条结冰大河,于画卷中部横卧,水波不兴,很是平静。

远景即河对岸的雪坡、树木、房舍等,在黑水之上平卧,若隐若现于皑皑白雪之中,让面面更为深远。

隆冬时分,大地被瑞雪覆盖,画家于一派银装素裹中,取水边一角入画。画中陂岸、树木、房屋、篱落都披上一层雪白的外衣。一木桥正斜对著右下角,桥边篱落人家,左侧溪流傍著山脚,小径弯曲直入溪边。溪的对岸,有一远坡村落,四周白雪皑皑,增添了几分幽静。更为精妙的是,作者构图错综奇妙,使人物之动和景物之静融合为一体,气势通连,具有一种诗的意境。[6]

《辋川图》

王维晚年退隐蓝田辋川时,在清源寺里作了一幅4.8米长的《辋川图》。《辋川图》为日本圣福寺藏。

辋川,即辋川镇,位于蓝田县中部偏南。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

画面上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一派恬淡自得的模样。后人谓山谷郁盘,云水飞动,笔力雄浑。[7]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赏兮

随著诗人王维,走进人迹杳然的幽林山径。

耳际响起的人声依稀可辨,举目所见却只有绿叶掩映的树木,游人这才知晓,交谈絮语仅是远方回音,他独自一人在山中走动,看那阳光从枝叶间洒落,铺地的濡湿青苔在日照下闪烁发亮。

这首琅琅上口的唐诗,文辞优美令读者印象深刻,不过罕为人知的是,诗中描述的“鹿柴”一景不仅真实存在,它更位于历代文人向往的梦幻别墅──诗人亲自主持建造的辋川别业中。[8]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王维个人也对自己的画师身份十分赞赏,他的诗《偶然作》写道: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竟以为自己不当是位诗人,而当是位画家了。

王维在辋川安度晚年,临终时无病无痛,甚至留下书信向亲友辞别,停笔后安然坐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