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立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立平

王立平(1941年8月5日—— )男,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16年。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爱好音乐、文学、摄影。

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且词曲兼长。所创 作的许多歌曲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雅俗共赏,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王立平还是一位有影响的摄影家,曾在“四五运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其中《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一等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发 表、参展和获奖。1979年,他为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作词作曲的插曲《太阳岛上》风靡全国,一夜成名。后为1987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 王立平,1941年生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开始从事专业影视音乐创作,三十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个性,且词曲兼长。所创作的许多作品雅俗共赏,广为流传。历经四年半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创作的全部乐曲和歌曲是代表作之一,深受海内外广大听众欢迎和喜爱。

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 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 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版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及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

人物简历

1954年11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主修钢琴; 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68年下放天津葛沽八一农场劳动四年半; 1973年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专业作曲; 1979年调入北京电影乐团(现今的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 1984年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 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并开始从事音乐著作权保护,多年来为推动著作权法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作了大量工作。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1988年任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2年当选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连任至今; 1992年当选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3年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 1993年改任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 1994年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1995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中央常委; 1997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199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2000年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专职副主席; 2000年改任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 2002年改任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2004年连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2007年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2007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2008年担任《中国学院奖年鉴》主编;

王立平 - 摄影 王立平还是一位有影响的摄影家,曾在“四五运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其中《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一等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发表、参展和获奖。王立平是“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中国现代摄影沙龙”等摄影团体及影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王立平 - 成就 王立平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作品中大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同时,王立平还是一位词曲兼长的歌曲作家,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位,雅俗共赏,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身担多项职务的王立平从事着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在音乐著作权保护方面不断努力作出了成绩和贡献。他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中国新时期的作曲家。

王立平 - 主要作品 1、记录电影音乐:《潜海姑娘》、《鸽子》、《海港之歌》、《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合作)、《扬眉剑出鞘》等。

2、故事片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香港)、《潜网》、《第三个被谋杀 者》、《诱捕以后》、《夕照街》、《武林志》、《苏鲁国王与中国皇帝》、《琴思》、《残 月》、《见习律师》、《来了个男子汉》、《人生没有单行道》、《黑色狂人》、《荧屏奇 遇》、《黑太阳731》(香港)、《她从台北来》(香港)、《晚清风云》(上、中、下,香港)、《香魂女》等。

3、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太行丰碑》、《万里长城》、《力挽狂澜》、 《生命科学探索》、《中华文化之光》等。

4、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 、《聊斋》《徐悲鸿》《李大钊》《阅微惊魂》《花木兰》《火烧阿房宫》等。

5、话剧、广播剧音乐:《未来在招唤》、《红楼梦》、《绿色克隆马》等。

6、歌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 、《太行颂》、《飞吧,鸽子》 、《大连好》、《江河万古流》 、《红叶情》、《枉凝眉》 、《红豆曲》 、《葬花吟》、《说聊斋》 《平潭之歌》等。[1]歌曲新作《血缘》和《世界在歌声中听到了你》分别在中宣部设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五个一工程歌曲奖》以来的两届全国评奖中获奖。

王立平 - 与红楼梦

电视剧《红楼梦》音乐在王立平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为谱写全剧音乐,王立平耗时四载有余,青灯黄卷,为寻找只属于《红楼梦》的音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王立平说:“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1982年,他如愿以偿,获得了跟曹雪芹的《红楼梦》用音乐结缘的机会。确定《枉凝眉》作为主题歌,是一首可咏可叹的极佳歌词,可入乐。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王立平前后写了四年半,其间他竭尽心力,去体味,去品味,去解味。《红楼梦》的歌曲中,许多都是描写人物命运的,如写香菱的《叹香菱》、叹晴雯的《晴雯歌》、惜探春的《分骨肉》、唱黛玉才情的《葬花吟》、写宝黛爱情的《枉凝眉》。

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拍的海选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地进行着,而这其中,有人出来疾呼,新版《红楼梦》的音乐不要修改;也有人问,王立平会不会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写音乐。王立平肯定地说,“我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尽所有,如果不能写得更好,那为什么我还要写?”而对于新版《红楼梦》的筹拍,他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的文化瑰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还可以再拍一千遍,还可以流传得更广,今后也总会有人无数次地重拍《红楼梦》,重写音乐。“我相信将来他们会拍得更好,音乐会写得更好。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心血、智慧、勤奋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代即便不会望而生畏,也应该让他们感到想要超越没那么容易!”[2]

一朝入梦,终身不醒。为《红楼梦》作曲,是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筹划《红楼梦》,在北京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的王立平,凭借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争取到了谱曲机会。

“我这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只有这一次,为了‘曹雪芹词、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

疼,难,过瘾,耗时四年半,王立平为《红楼梦》写出了包括《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在内的十三首曲子,以及剧中所有背景音乐。

就像许镜清的音乐成就了1986版《西游记》,没有王立平,也就没有至今仍让人魂牵梦萦的1987版《红楼梦》。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1982年,41岁的王立平已经是全国著名作曲家了。当时的他不仅创作了《驼铃》、《牧羊曲》等富有民族风味的歌曲,还写出了《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

在别人看来,王立平顺风顺水,已经达到了创作巅峰,但他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

“《红楼梦》是文学巨著,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最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我就想将来有空,一定要写一部音乐作品,按《红楼梦》的情节一段一段把它写成不同场景,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但谈何容易,没这个机会。”

与王立平一样,王扶林对《红楼梦》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0年前后,王扶林在报纸上看到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当时名牌大学的学生,许多人没有读过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中的任何一部,这让他萌生了利用电视传媒,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

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王之芙(王扶林夫人)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为《红楼梦》作曲时,他当即便按捺不住地说,“我极有兴趣!”

很快,王扶林就召集中央电视台领导、红学家、编剧等一大屋子人,出了一道考题,请他谈谈有关《红楼梦》创作的想法。

王立平讲了整整一下午。就在那时,他提出《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再者,《红楼梦》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趣取胜;电视剧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筛选,“面面俱到等于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五十个人来打拳,谁都施展不开。”

王立平的这些观点,与专家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剧组决定由他来写《红楼梦》。

王立平当时向王扶林提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参加合作,因为《红楼梦》太个人,太情感,更重内心的体验;第二,人生掐头去尾没几年好光景,不要互相迁就,谁也别委屈了谁。

这两点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求导演赋予其足够的创作自由。

按现在电视剧的创作惯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戏、看完样片后才开始写曲,但在《红楼梦》剧组只有导演,演员还没入组时,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与许镜清花四年时间打磨《西游记》,如出一辙。

1982年前后,王立平亦曾参与《西游记》的音乐创作,但没完成,他坦言:“因为我不太喜欢‘猴戏’,我觉得自己属于‘情种’那一类。”

无中生有找音符

刚接下活,兴奋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觉得自己着实胆大妄为,“写成了当然好,写得不好可就麻烦大了,想翻身也难了。”

真要落笔时,王立平形容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一个音符。

“这里头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家族的枯荣、社会的兴衰,这里的中国文化何其繁复,何其深刻,谁能说得清楚?谁能唱清楚?”

无助时,他也会想:当编剧多好,《红楼梦》里什么人物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儿,什么结局,什么开场和下场,都写得清清楚楚;美工和道具也令人羡慕,谁穿什么衣裳,什么花纹和质地,家里头什么装饰,书中都费尽了笔墨。

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各个版本,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他才意识到自己要“无中生有”,要一个个把它找出来。

要写成什么样呢?王立平发现,流行、现代、类港台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戏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现某些感情。最终,他决定“十三不靠”,创造一种只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确定主题曲时,王立平和剧组有个共识,在曹雪芹的原诗词中选择一首。反复思量后,王立平提议用《枉凝眉》。

一来,它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爱情的对立面都在这儿了;二来,它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词极好,一唱三叹可入乐,把那种惆怅的思绪,缠绵的情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为《红楼梦》写的第一首曲子。

为了创作,他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儿,醒来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写在了总谱上。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后其他都隐去了,只剩下情绪、意境、情感。王立平渐渐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这才是出活儿的时候。

王立平的写作速度曾是乐坛佳话。他曾在三天之内写出《太阳岛上》、《牧羊曲》,但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写出《枉凝眉》和《序曲》。

《红楼梦》的片头配着山巅巨石吟唱的,正是一段纯器乐《序曲》:古筝开道,女声嗟叹出一段尾音极长的“啊”腔,仿若天籁,婉转,幽怨,催人泪下,紧接着琵琶、扬琴、二胡齐奏,导出《红楼梦》的主旋律。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第一组镜头。

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将先完成的两曲交给剧组,没有对照,没有比较,他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不是别人心中的《红楼梦》。他猜想会被说得一无是处,没想到,央视领导、红学家都没有异议。

这两段音乐,是王立平用来投石问路的,反映不错,他也有了信心,感觉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

剧组将这两曲录制成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放,每天开机前也放,以调整其情绪,统一其感觉。听了音乐,演员也跟着进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写成“天问”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52句的长诗,在戏剧戏曲中历来是着墨最多的一个段落。王立平写此曲一年零九个月,这也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

前几句曲调很快就写出来了,但写着写着,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对林黛玉这么情有独钟,把这么有分量的诗句给了她?

林黛玉个儿不高,眼睛不大,病怏怏的身子,脾气也不好,要说起来没那么可爱,可曹雪芹对她倾注了特殊的关爱,让人对林黛玉产生无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来,《红楼梦》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把人生、命运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系于她,林黛玉的死,是对人生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的绝望。

写《葬花吟》时,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立平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在指问苍天么,改而把《葬花吟》写成了一首带着呼号与悲鸣的“天问”。

这一句出来后,王立平总算找到了写曲的落脚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被歌者反复吟唱了四遍,配器时,王立平还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声,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时,王立平才觉得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周雷胡文斌等红学家叫到家中试听时,大家都叫好,他们还鼓动王立平写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响,把《葬花吟》写成“天问”,正好印证了他们在思想上的一脉相承。

写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称从未感到过灵感的惠顾,若说有,就是1986年底写最后一曲《分骨肉》的时候: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情,强迫着自己把它写了下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完第一句,虽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写完后,王立平也不知道为什么,趴在钢琴上泪流不止。

探春是红楼众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刚烈的一个,为“探春远嫁”谱写的《分骨肉》,亦是全剧音乐气势最恢弘,最为凄厉的一首。

因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电视剧《红楼梦》才把书中原本略略带过的这一笔,放大了描写。

将璞玉雕琢成器

《红楼梦》主唱陈力,是王立平在长春的一次联欢会上偶然发现的。在此之前,她是长春一汽流水线上的化验员,没有多少演唱经验。

从汽修厂直接进入《红楼梦》剧组,她一待也是三年。和其他演员一样,她参加了《红楼梦》培训班的学习,还在剧中轧了一角,演了柳嫂。

“请她唱的时候,费牛劲儿了。”陈力唱过京戏,有一定音乐基础,嗓子也好,但没进过录音棚,离专业歌手差得远。王立平除了教她怎么用音乐塑造人物,还要教她视唱练耳等基本功。

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位新手,来完成这么重的演唱任务?

创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荐,但在他看来,唱《红楼梦》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纯真,这种青涩感,已经形成演唱风格的专业名家,不可能具备。

和演员只选新面孔一样,王立平亦不希望观众在看在听时,去联想演员过去的形象。他要的是一种初来乍到的,纯纯的,略带生涩的音乐感觉。

将一块璞玉雕琢成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王立平那儿练完歌,陈力经常掉着眼泪出去。因为缺少专业训练,她常常注意了这儿,就忘了那儿。王立平想尽办法调动她的积极性,同时刺激她,让她记住那些该记住的地方。

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个多月,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唱,再到一句一句连通,最后融会贯通,陈力唱的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是一点一点精心设计出来的。

作曲家施光南因此打趣王立平:“你只借了人家一个嗓子。”

当时,陈力的丈夫因故身亡,或许是感怀身世,她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到歌声中,唱得苍凉凄美、肝肠寸断、动人魂魄。

央视原副台长阮若琳后来还给王立平写了一封信,“我们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我们要的《红楼梦》。我们懂了你为什么要请这样一个人来唱。”

唱宝玉的《红豆曲》、怜香菱的《叹香菱》、惜晴雯的《晴雯歌》,讽王熙凤的《聪明累》……《红楼梦》里的歌曲,大多是描写人物的命运。

当音乐与影像最后合在一起录制时,王立平躲在家里没敢去看。1987年,随着电视剧播映,这套音乐得到最终的检验,观众给王立平的回答是,行。

“我受到的磨难是空前的。”回忆起来,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这一句,“这些作品真正的倾心倾力了,有人问再写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楼’。”

“《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还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总会有人超越前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3]

王立平-四年完成《葬花吟》等配曲

《红楼梦》作曲者王立平: 一朝入梦 终身不醒 耗四年半“倾其所有”完成《枉凝眉》《葬花吟》等全剧配曲

30年过去了,76岁的王立平一度以为,关于87版《红楼梦》的话他已经说完了。但6月17日晚的87版《红楼梦》开播三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包揽剧中所有配乐创作的他,仍是主角。

耗时4年半“倾其所有”完成的《红楼梦》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乐,是他一生中“最难产的作品”。从小就立志要做音乐家、13岁被收入中央音乐学院的他,撬动自己所有的天赋、才华和情感,独创一套迄今为止传唱度最高的“《红楼梦》音乐方言”,浇筑了一道后人难以跨越的高墙。

百度中至今仍有粉丝们持续更新的“王立平吧”。30年来,但凡有《红楼梦》播出之处,也许就无人能摆脱吟唱《枉凝眉》《葬花吟》的魔力。

6月17日晚,由王立平一手挖掘并悉心训练的原唱者陈力,将在人民大会堂时隔30年后再度开唱《葬花吟》等87版《红楼梦》原创音乐作品。想到那个场景,头发雪白、戴着标志性粗框大眼镜的王立平,脸上的表情如回梦中。

13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从事音乐教育的父亲,在王立平心里种下了音乐梦。这个“很小就立志要做音乐家”的孩子天赋惊人——1954年11月,年仅13岁的吉林长春人王立平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彼时的少年班,会聚了全中国最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影响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在这个盛产音乐家的摇篮里,王立平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1982年,王立平已是创作出《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大海呀故乡》等名作的作曲家。但他感觉自己的创作巅峰还没有来到。

王立平坦言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红迷”,“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挫折甚至磨难之后,我又有机会读《红楼梦》,才真正读进去了。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冥冥中,这位堪称是“红迷”中最有音乐天赋的音乐人,迎来了专属他的缘分。牵线人是导演王扶林的夫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音乐编辑王芝芙,“一天她突然说,你来一趟,王扶林正在筹拍《红楼梦》,你有没有兴趣?”

“极有兴趣!而且迫不及待!”在王立平的眼里,这完全是一个喜出望外的奇遇。

随后在约定的那个下午里,并没有任何发言提纲和讲稿的王立平,在一屋子电视台领导、导演、编剧和红学家面前,即兴组织语言讲述了自己对《红楼梦》的音乐创作思考。这些想法其实早已在他心中千转百回,整整一个下午他的演讲都酣畅淋漓。

几天后,王立平就接到电话,“大家讨论决定请你来为《红楼梦》电视剧作曲。”

《葬花吟》写了一年九个月

“这改变了我的后半生。”惊喜交加的王立平当时只向王扶林提了一个要求:不与别人合作。但真正落笔之时,他才感到作曲要“无中生有”的焦虑:“我感到这是自己最胆大妄为的一次。”他开始羡慕编剧,甚至美工、道具,“这些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谁穿什么衣服,什么花纹。”

曹雪芹写书时到底会想要什么样的音乐?王立平搜索枯肠也不得要领。“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个音符也没有。”

王扶林建议先把主题曲写出来。选择书中诗词作为剧中歌词是共识,但到底选择哪一首做主题曲却是费尽踌躇。

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人建议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觉得不妥,“前者太虚,后者又太出世。”

他静下心来又读书,最终建议用《枉凝眉》,“既勾勒了宝黛爱情的主线,又预示了悲剧的结局,而且这首词一唱三叹,字字有情,可入乐又可唱。”这得到了导演和红学家、编剧的一致认同。

只是王立平没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谱出来,已是一年以后了。

“在如今这个时代根本无法想象。时间就是金钱,导演说给你三天时间写出来,不行五天?一周没写出来,就怀疑你行不行,一个月没写出来你就走人。”王立平感叹,他当时最怕接王扶林的电话,“那是我脸皮最厚的时候,非常羞愧,但没写出来我也不会凑合。”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王立平把自己倾尽心血写出的《序曲》和《枉凝眉》交到剧组,心中忐忑。那首序曲,他用古筝开头,女声婉转,再带出琵琶、扬琴、二胡等。剧组的回应是马上录制成磁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播放,带动所有人进入角色。

在王立平心中,《葬花吟》是另一首主题曲,这首52句的长诗,是他“最难最不顺”的一首,“我想不通,黛玉为什么能得到作者的情有独钟?每天读,终于想通是因为她最聪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难道不就是天问?”王立平瞬间想起读中央音乐学院时,每个星期听文怀沙先生古典文学课上讲到的屈原。他的“突发奇想”竟得到了红学家们的集体认可——因为曹雪芹的思想来源就和屈原有密切关系。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足足写了一年九个月。

王立平作品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举行

29日晚,伴随着经典曲目《太阳岛上》的优美旋律,“光辉时刻”之哈尔滨——王立平作品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大剧院隆重上演。在唯一获得格莱美奖的华人指挥家汤沐海的指挥下,《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大海啊故乡》、《枉凝眉》、《少林寺》等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一一上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殿堂级视听盛宴。

王立平先生是中国著名音乐家,其代表作有《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少林寺》、《牧羊曲》等经典歌曲,其中王立平先生创作的《太阳岛上》更是在1989年获得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也正是这首歌让中外游客对哈尔滨更加心驰神往。

虽然,距离《太阳岛上》已经过去近40年了,但这一经典旋律再次响彻哈尔滨夜晚时,却依旧能让几代人产生共鸣。蔡国庆、李玉刚、吕继宏等著名歌唱演员也都为观众献上对经典的完美诠释。

在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王立平老先生健步走上舞台,并亲自弹奏、演唱《大海啊故乡》,“这是一首关于爱的歌,我想用爱回报观众,用爱回报我的第二故乡哈尔滨,用爱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王立平说。

哈尔滨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摇篮。如今,每年都有数百场次的各类国际级音乐演出上演,音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对外交流平台。据悉,作为哈尔滨冰雪季的“重头戏”,本届音乐会将于2018年1月5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式当天,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黄金时间播出。[4]

参考资料

相关视频

王立平老师对唱《红楼梦》主题曲的陈力异常苛刻,但是也成就了她

王立平曝出为什么让陈力演唱《红楼梦》歌曲的原因

87版《红楼梦》:作曲家王立平为何拒绝专业歌手演唱剧中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