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彦超」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using HotCat
行 134: 行 134:
  
 
[[Category:五代十国时期人物]][[Category:宋朝人物]][[Category:中国通史]]
 
[[Category:五代十国时期人物]][[Category:宋朝人物]][[Category:中国通史]]
 +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於 2021年8月15日 (日) 17:24 的修訂

  • 王彥超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王彥超(914年—986年),字德升。大名府臨清縣(今河北臨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王彥超少時從軍,隸屬後唐魏王李繼岌麾下,後入鳳翔重雲山,投暉道人為徒。此後歷仕後晉、後漢、後周三朝,累官武寧節度使,曾擊敗北漢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戰時,敗南唐於壽州城下,又破南唐援軍三萬餘人。北宋建立後,加中書令,歷任永興節度使、鳳翔節度使、右金吾衛上將軍等職,封邠國公。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以太子太師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彥超去世,年七十三,獲贈尚書令。

基本信息

                本 名         王彥超                 出生時間         914年
                字 號         字德升                 去世時間         986年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官 職         右金吾衛上將軍、太子太師
                出生地         大名府臨清縣                 民族族群         漢族
                爵 位         邠國公,追贈:尚書令                 主要成就         攻北漢,敗契丹,破南唐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 早年經歷

王彥超的父親王重霸,字定大,唐末曾參與黃巢起義,後又降唐。後梁時,官居太子少傅,加尚書,後以光祿卿致仕。

乾化四年(914年),王彥超出生於大名府臨清縣(今河北臨西)。他自少便養成了溫和恭謹的性格,器度不凡,能夠禮賢下士。[1]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年僅十二歲的王彥超隨後唐魏王李繼岌西征前蜀。十一月,前蜀滅亡。次年,李繼岌班師回朝。至渭南時,適逢大將李嗣源謀反,後唐莊宗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流矢身亡。李嗣源即位,即後唐明宗。此時李繼岌成了無國可投的流亡者,他的親信皆置主帥於不顧而四散逃命,只有王彥超始終緊跟不離,直至李繼岌遇害。[2]

李繼岌死後,王彥超至鳳翔軍重雲山拜暉道人為師,出家修行。暉道人覺得王彥超並非凡夫俗子,就對王彥超說:「你是富貴之人,怎麼能屈居於此呢?」於是贈送銀兩衣帛勸王彥超還俗離山。王彥超深感暉道人的真心善意,不久即還俗。[2]

  • 戰功升遷

長興四年(933年),河陽節度使石敬瑭(後晉高祖)出任河東節度使。他見王彥超為人正直忠貞,於是將其召至帳下,委以心腹之任。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叛唐,並派掌書記桑維翰出使契丹[註 1],以割讓幽雲十六州及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為條件,爭取契丹支持。王彥超隨桑維翰出行。 [3]

後晉天福(936年—944年)初年,王彥超官遷奉德軍校,轉殿前散指揮都虞侯,領蒙州刺史。後漢建立後,再轉岳州防禦使兼護聖左廂都校,出任復州(今湖北仙桃)防禦使。[4]

乾祐元年(948年),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討平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的叛亂,並移師北伐,抵禦契丹。王彥超隨師出征,任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5]

  • 佐力周朝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以「清君側」為名,率軍入汴京,後漢隱帝遇弒於大梁(今河南開封)近郊。郭威讓李太后(李三娘)臨朝聽政,並假意擁立武寧軍節度使劉贇為帝。隨後,郭威突然聞報契丹南下,於是率軍北上抵禦,在澶州被士兵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廢黜劉贇為湘陰公。[5]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初六日,他命王彥超權任武寧軍節度使。王彥超尚未抵任,劉贇的舊部鞏廷美就據徐州發動叛亂。郭威於是正式授王彥超為武寧軍節度使,命他率兵平叛。三月,王彥超親督戰艦,擊破叛軍水寨,乘勝攻克徐州,殺鞏廷美。八月,改任建雄軍節度使。十月,契丹派蕭禹統兵五萬,與北漢世祖劉崇所率二萬兵合攻晉州。 十一月,王彥超加授晉絳行營馬軍都虞候,與樞密使王峻擊敗劉崇,迫使其逃遁。 [6]

廣順二年(952年)十月,改任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節度使。次年閏正月,加檢校太尉。四月,移鎮河中(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改河中節度使。[7]

  • 北驅南馳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王彥超加同平章事。不久後,郭威駕崩,由其養子柴榮即位,即後周世宗。劉崇認為郭威剛剛去世,此時正是是攻滅後周的最好時機,就請援兵於契丹。雙方聯軍南下,進逼潞州(今山西長治)。柴榮率軍親征,王彥超從晉州起兵響應擊敵東面,柴榮令王彥超會同保義軍節度使韓通引兵入陰地關,與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合軍西進,首攻汾州城。[8]王彥超與符彥卿二軍合攻銳不可當,北漢守軍皆已懼怕,無心戀戰,眼看城池攻破在即。然而王彥超卻下令停攻,部將不解都來諫阻,認為勝利在望,豈可停止不攻。王彥超道:「敵城孤立無援,破城只是朝夕之間的事。我軍士卒精銳,如若遣軍強攻,死傷必多,應該稍待其歸降。」眾人聽後,心悅誠服。王彥超於是收兵入營,只派下屬入城投信,諭令守城的北漢汾州防禦使董希顏速降。董希顏果然從命,開城相迎。四月,王彥超收復石州(今山西離石),擒獲北漢石州刺史安彥進。七月,王彥超改任忠武軍節度使,移鎮許州(今河南許昌),加兼侍中。[9]

顯德二年(955年),王彥超累官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他於正月率所部疏浚胡蘆河,並築壘於李晏口,派兵戍守。尚未完工,契丹騎兵一萬多人忽來入侵,王彥超將其擊敗,殺獲甚多。三月,李晏口完工,建號靜安軍,此地「頗扼要害,自是敵(契丹)騎雖至,不敢涉河,邊民稍得耕牧焉」,鞏固了北境防禦。十一月,王彥超升為前軍行營副部署。其後,柴榮命宰相李谷與王彥超等率軍進攻南唐,發起了第一次淮南之戰。十二月,王彥超破南唐淮南軍兩千餘人於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 南唐援軍水陸齊進,李穀倉促退保正陽縣,南唐軍順勢跟進。適逢歸德軍節度使李重進率部抵達,與王彥超等部合軍回攻,大破南唐援軍三萬餘人,追擊敗軍二十餘里。[10]]

  • 歷典藩服

顯德三年(956年)六月,王彥超改任京兆尹、永興軍(今陝西西安)節度使。[11]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原鳳翔軍節度使李暉去世,王彥超接任鳳翔(今陝西風翔)節度使。同年,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加王彥超為檢校太師、西面緣邊副部署。[12]

顯德七年(960年)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得天下,建立北宋。王彥超離任鳳翔,入朝加中書令。 不久後,調為永興軍節度使。又讓其父光祿卿(已致仕)王重霸加授太子少傅致仕。 [13]

乾德二年(964年),王彥超再次擔任鳳翔軍節度使。次年,王重霸去世,王彥超為父服喪,又被朝廷起復任職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召王彥超與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等同時入朝,收回了眾人的兵權,其中王彥超被改授為右金吾衛上將軍、判街仗事。[14]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王彥超獲封邠國公。[15]

  • 七十致仕

自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始,六十九歲的王彥超便懷着「知止」之心,開始準備致仕之事。 [16]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王彥超正式上表,請求致仕。七月,宋太宗趙光義准其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仍兼領右金吾衛上將軍的俸祿。[17]

  • 溘然長逝

雍熙三年(986年),王彥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追贈他為尚書令。[18]

人物成就

王彥超十二歲時隨後唐魏王李繼岌西征前蜀。[1]後漢乾祐二年(949年),隨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抵禦契丹。次年,又隨郭威起兵南下,奪取政權。[5]後周廣順元年(951年),任武寧軍節度使,率兵平湘陰公劉贇舊部鞏廷美之叛,克復徐州。[19]十一月,與樞密使王峻擊敗北漢世祖劉崇所部。[20]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大舉入侵後周,王彥超與保義軍節度使韓通、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等合軍西進,連破北漢汾州、石州(今山西離石)等城。[21]顯德二年(955年),奉命疏浚胡蘆河,並於李晏口築壘,鞏固北境防禦。[22]同年,與宰相李谷等率軍進攻南唐,破南唐軍兩千餘人於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又敗南唐援軍三萬餘人。[23]任鳳翔軍節度使十年(959年—969年),曾興修水利,造福於民。 [24]

人物評價

  • 總評

王彥超自少從戎,在軍中數十年,南征北戰,戰功卓著。他平時為人溫謹,對所鎮之地均竭力安撫百姓;對士兵也十分和藹可親,能禮賢下士,從不盛氣凌人。[1] 致仕之後,罷去了家中眾多的僕人與姬妾,平日的開支飲食,也一律遵從儉約之美。[25]

  • 歷代評價
  1. 暉道人:子,富貴人也,安能久居此? [26](《宋史》引)
  2. 趙匡胤:卿等皆國家舊臣,久臨劇鎮。[27](《東都事略》引)
  3. 曾鞏:累朝皆有戰功,時以為彥超居富貴能知止足。(《隆平集》)
  4. 王稱:①彥超溫和恭謹,領九鎮,所至民安之,而能引年告老,為當世所重。 [27] (《東都事略》)②唐季以來至於五代,藩鎮之禍烈矣。宋興,令坤、從義、彥卿握重兵在河北,守信、審琦、彥超等以宿將處方鎮,而數子者識歷數之攸在,知天命之有歸。故號令一出,莫不稽首聽命,或納節以備宿衛,或請老而知止足。使藩鎮之禍泯然,而不作克保功名,長守富貴。雖太祖之善御豪傑,而亦數子者能擇其禍福輕重而審處之,斯可以言智矣。 [27] (《東都事略》)
  5. 脫脫:王彥超起自戎昭,歷典藩服,引年高蹈,武夫之貞;至於自悔多殺,垂戒後裔,近乎仁人之用心。[26] (《宋史》)

人物軼事

  • 與趙匡胤

五代的後漢時期,趙匡胤(宋太祖)曾來到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北),想投靠時任復州防禦使的王彥超。王彥超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同僚好友,並同任過岳州(今湖北孝感縣)防禦使。趙匡胤想通過這層關係,得到王彥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彥超卻沒有收留他,只是給了十貫錢,打發趙匡胤離開。趙匡胤離開復州後到了隨州(今湖北隨縣),投靠隨州刺史董京本。 [28]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始終念念不忘這段不盡人意的往事。一次,趙匡胤與王彥超設宴圍獵,在酒酣時道:「朕昔日來復州投靠你,你為什麼不接納我?」王彥超聽後,立即降階頓首道:「淺水怎能藏住神龍?當日陛下沒有留滯在小郡,這實在是天意啊!」趙匡胤聽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過去之事。 [28]

  • 善處禍福

宋太祖趙匡胤為維持趙氏政權,避免重蹈五代滅亡之覆轍,接受了樞密使趙普的建議,採取勸諭和脅逼併用手段,迫使武將們主動交出兵權。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召王彥超與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在皇宮後苑設宴。席間,趙匡胤舉杯對赴宴的王彥超等人說:「卿等均國家舊臣,隨朕鞍前馬後,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至今尚無休養安樂的時候,這實非膚禮待賢臣的本意。」王彥超馬上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當即離席跪奏道:「臣素來功微,承蒙恩寵。如今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還鄉。」趙匡胤也馬上離席,親自扶起且嘉慰道:「您可以稱得上是謙謙君子了。」然而武行德等人卻不明白趙匡胤的用意,歷陳平昔的戰功及履歷艱辛。趙匡胤聽後說:「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趙匡胤下詔,收回了武行德等人的兵權。當時輿論都稱許王彥超在此事中的表現。[29]

  • 自悔多殺

王彥超準備致仕前,常常告誡自己的幾個兒子說:「我多次擔任統帥,殺了許多人,身死之後能得豁免已屬萬幸,一定沒有陰德澤及後代,你們要勉力行善,以求自保。」等到他逝世後,幾個兒子中果然沒有顯達之人。王彥超在開封府宣化門內有一座很大的府邸,園池壯麗,他死後不過十多年,已被子孫售賣出去了。 [30]

  • 引年高蹈

王彥超與文明殿學士李昉、翰林學士宋白交好。他任右金吾衛上將軍時,李昉、宋白曾來拜訪,當時王彥超六十九歲,問二人:「人們說七十致仕,這個典故出自哪本書?」李昉將本末詳細告訴了他。王彥超素來懷知足退讓之心,當下便托宋白為自己起草致仕的奏表。兩次奏陳後,宋太宗才在第二年允准其致仕。 [17]

後世紀念

1990年10月,為紀念王彥超,經浙江省義烏市有關部門批准,在義烏市塔山鄉石壁將軍殿為王彥超塑像紀念,並勒刻碑文,供後人世代瞻仰。

史料記載

  • 《隆平集·卷十七·武臣》(曾鞏撰、彭期訂)
  • 《東都事略·卷十九·列傳二》(王稱撰) [27]
  •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脫脫、阿魯圖總裁) [26]

注釋

  1. 註:契丹滅後晉後改國號為遼,為示統一,詞條中一概稱作契丹。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王彥超,大名臨清人。性溫和恭謹,能禮下土。少事後唐魏王繼岌,從繼岌討蜀,還至渭南。
  2. 2.0 2.1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會明宗即位,繼岌遇害,左右遁去,彥超乃依鳳翔重雲山僧舍暉道人為徒。暉善觀人,謂彥超曰:「子,富貴人也,安能久居此?」給資帛遣之。
  3.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及移鎮太原,將引兵南下,遣從事桑維翰求援契丹,以彥超從行。
  4.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天福初,累遷奉德軍校,再轉殿前散指揮都虞候、領蒙州刺史。漢初,領岳州防禦使兼護聖左廂都校,出為復州防禦使。
  5. 5.0 5.1 5.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周祖平內難後,北征契丹,以彥超為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從周祖入汴。時自彭門迎湘陰公入纘位,會軍變,周祖革命,即命彥超權知徐州節度。
  6.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又與樞密使王峻拒劉崇於晉州,彥超以騎兵進,崇遁去,授建雄軍節度。復以所部追賊至霍邑,賊步騎墮崖谷,死者甚眾。
  7.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太祖紀四》:廣順三年……夏四月……戊辰,河中節度使王景移鎮鳳翔,宋州節度使常思移鎮青州,鳳翔節度使趙暉移鎮宋州,河陽節度使王彥超移鎮河中。
  8.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世宗紀一》:顯德元年……三月丁丑,潞州奏,河東劉崇入寇,兵馬監押穆令均部下兵士為賊軍所襲,官軍不利。詔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領兵自磁州固鎮路赴潞州,以澶州節度使郭崇副之。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取晉州路東向邀擊,以陝府節度使韓通為副。
  9.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周書)世宗紀一》:顯德元年……三月……庚子……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陝府節度使韓通,率兵自陰地關討賊。……夏四月……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奏,偽汾州防禦使董希顏以城歸順。……王彥超奏,收下石州,獲偽刺史安彥進。秋七月……河中王彥超移鎮許州,加兼侍中……
  1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彥超為前軍行營副部署,敗淮南軍二千於壽州城下。吳兵水陸來援,谷退保正陽,吳人躡其後。會李重進兵至,合勢急擊,大敗吳人三萬餘眾,追北二十餘里。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周書)世宗紀三》:顯德三年……六月……丙寅,許州王彥超移鎮永興軍,鄧州田景咸移鎮鄜州。
  1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恭帝嗣位,加檢校太師、西面緣邊副都部署。
  13.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未幾,復以為永興軍節度。又以其父光祿卿致仕重霸為太子少傅致仕。
  14.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開寶二年,為右金吾衛上將軍判街仗事。
  15.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太平興國六年,封邠國公。
  16.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師,給金吾上將軍祿。
  17. 17.0 17.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四》(太平興國八年):右金吾衛上將軍王彥超與文明殿學士李昉、翰林學士宋白善。先是,昉、白詣之,時彥超年六十九,謂昉、白曰:「人言七十致仕,出何書?」昉具告之。故彥超遂托白草致仕表,於是再上得請。七月丁卯,以太子太師致仕。
  18.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贈尚書令。
  19.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未行,湘陰公舊校鞏廷美據州叛,真拜彥超武寧軍節度,命討之。彥超督戰艦破其水砦,乘勝拔之。
  2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又與樞密使王峻拒劉崇於晉州,彥超以騎兵進,崇遁去,授建雄軍節度。復以所部追賊至霍邑,賊步騎墮崖谷,死者甚眾。
  21.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劉崇南寇,命彥超領兵取晉州路東向邀擊,從戰高平。彥超自陰地關與符彥卿會兵圍汾州,諸將請急攻,彥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將降,我士卒精銳,儻驅以先登,必死傷者眾,少待之。」翌日,州將董希顏果降。
  2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詔率所部浚胡蘆河,城李晏口。工未畢,遼人萬餘騎來侵,彥超擊敗之,殺傷甚眾。
  2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書)世宗紀二》:顯德二年……十一月乙未朔,以宰臣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知廬、壽等州行府事;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行營副部署;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一十二將,各帶徵行之號以從焉。……十二月……甲戌,李谷奏,破淮賊二千人於壽州城下。
  24.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商務印書館,2010-12
  25.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彥超既得請,盡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處服用,咸遵儉約。
  26. 26.0 26.1 26.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國學導航.2015-12-02
  27. 27.0 27.1 27.2 27.3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十九·列傳二》
  28. 28.0 28.1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太祖與彥超有舊,因幸作坊,召從臣宴射,酒酣,謂彥超曰:「卿昔在復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彥超降階頓首曰:「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者,蓋天使然爾。」帝大笑。彥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諭,令赴朝謁。
  2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開寶二年):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前安遠節度使兼中書令榆次武行德、(行德,初見天福十二年。)前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前定國節度使白重贇、前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閱及履歷艱苦,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庚子,以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衛上將軍,重贇為左千牛衛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衛上將軍。
  3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初,彥超將致政,每戒諸子曰:「吾累為統帥,殺人多矣,身死得免為幸,必無陰德以及後,汝曹勉為善事以自庇。」及卒,諸子果無達者。宣化門內有大第,園林甚盛,不十餘年,其家已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