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玉連環影·何處

《扈蹕霸州》


作品名稱: 《玉連環影·何處》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玉連環影·何處》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納蘭與妻子盧氏恩愛情深,可惜天妒紅顏,盧氏雙十年華便香消玉殞。此作想必是納蘭描摹回憶之作,寫女子其實也是自況其身,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考證。[2]

詩詞正文

目錄

=譯文

是什麼時候,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濕,然而花底下的人卻默默無語。

輕輕地將屏風掩緊,玉爐中所焚之香也已燃盡。誰能看到有個人正滿含哀愁、深鎖雙眉,獨自倚靠在欄杆邊上。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寫情之作.細膩動人。前半首寫室外勾畫了一幅淒清的場景。後半首轉入室內,掩緊屏風熏爐中的香早已燃成灰燼,不見一絲溫暖。這一切,無不透着淒冷之意。而看花之人此時無言勝有言,是對柔弱之花被摧折的嘆息,是對自身命運不能由自己掌握的悲哀。

這首小詞結構層次分明,井井有條地描摹出了一幅畫面。先寫室外,再寫室內,最後點到愁怨之人。本篇雖短小精悍,但卻層層深入,極見情味。納蘭長於小令,由此篇亦可見一斑。一開始便發問:何時下起了這麼大的雨?把屋檐下的花兒都淋濕了。那個惜花之人默默地看着那些被風雨摧殘的。

此詞或可視為納蘭對自身處境的一個婉曲表達,從中可見詞人內心的悲涼。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賞析

  上片借道別敘說人間的聚散離合,表明惜別之情。開篇道明送別之意,已經說好就將歸去,以為迎來送往,是一件令人感傷的事。人的一生竟然就那麼短促,幾番離合,便到了遲暮之年。一生中最讓人津津樂道是,西窗下翦燭夜話,在一起追憶巴山夜雨時的情景。而這種相聚,卻只是暫時的。滾滾長江,蕭蕭落木。轉眼間,大雁哀鳴,遙天飛去,又是一個送別的季節。黃葉下,秋天已是這麼深沉、這麼厚重。

  下片就對方的遭遇,表達觀感,寫慰藉之意。對秋景的描寫,並用「白雁哀鳴去」隱射行人,更加深加濃了惜別戀友的深情。過片一句轉入對西溟身世的悵惋和同情。故下片一面抒寫痛惜西溟之「落魄」、「未遇」,一而又誠摯地勸慰他家中「有解憶」之兒女,可享天倫,這總比淹留冷煙寒月的寺廟要好,而且「信古來、才命真相負」,更以達觀的人生態度相慰。結句則是再表惜別之意。此中借典形容,層層轉進,真純深摯的情意確是感人。

  大體上看,上片、下片,泛寫與專指,在材料分配上,顯得很分明,但其組合也相當嚴謹。這就是一個「歸」字的貫穿。這一個「歸」字,在換頭位置,承上啟下。既是上片所說離合的一個因素,又是下片所說愁緒的中介。由於「歸」,故有聚散;由於「歸」,故有煩惱。其一般和個別的關係,也就集中體現在與相言別的人物身上。所謂以文為詞,當中意脈仍十分清晰。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文化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