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蟾岩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蟾岩遺址

玉蟾岩遺址位於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出土了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玉蟾岩遺址在世界稻作農業文明起源,及人類制陶工業起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本」。

玉蟾岩前後有兩個洞口。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呈半圓形,上有瑩白的巨大鐘乳石懸掛,遠遠看上去像極了蛙類的鼻子,當地居民將其命名為蛤蟆洞、麻拐岩、拐子岩,文人則美其名為玉蟾岩。玉蟾岩遺址是於1988年發現的,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先後兩次對這個遺址進行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棒器、動物骨頭殘骸、種子,栽培水稻的穀殼標本和陶器。

2021年10月18日,玉蟾岩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基本內容

中文名:玉蟾岩遺址

所處年代:公元前8000年

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國務院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

所在地:湖南道縣壽雁鎮

發掘年代:1993年

批准時間:2001年6月

編號:91

地理位置:湖南省道縣

考古歷程

玉蟾岩遺址是1988年發現的。

中美合作發掘玉蟾岩遺址,是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的。

1993年和1995年,在該遺址連續發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標本和最早的陶製品,被評為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引起世界轟動。據考古發掘隊中方隊長、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研究員介紹,此次發掘集中了當今世界上研究農業起源的最權威的專家,其中有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巴耶瑟夫等4位外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水稻史專家張文緒教授,以及來自北大、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近30人,發掘的主要目標是尋找稻作農業起源更早、更多的證據。

地理位置

經過1993年、1995年、2004年等三次考古發掘的玉蟾岩遺址,位於道州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具有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文化特徵。三次考古發掘均出土了陶片,但分屬不同的個體。

1993年,考古隊員在漂洗玉蟾岩遺址近底部的文化層土樣中發現二枚稻殼,顏色呈黑色。1993年出土的陶片大致也可復原成釜形器,形態類同,個體略小。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進行質譜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測定,確定了四個數據。其中用陶片上的腐殖酸測定年代距今12320+-120年;用陶片基質測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用同位層的木炭測定年代距今14490+-230年。這是當時世界發現燒制最早的陶片。

1995年出土陶片可復原成一件釜形器。陶釜為侈口,圓唇,斜腹壁,尖圜底。1995年,在層位稍上的文化膠結堆積的層面中發現了二枚稻殼,顏色呈灰黃色。

主要特徵

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發現了五枚炭化的稻穀。三次出土的或炭化程度不一,或顏色各異,是因為標本所處的環境不同。玉蟾岩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特殊稻種,體現了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經測定,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岩發現了更原始的陶片。為了更精確地測定這些陶器碎片的年代,而且不破壞玉蟾岩的大自然生態環境和小自然生態環境,考古工作人員對陶器碎片出土的周邊地層進行了詳細的碳年代測定分析。研究人員從周邊地層中提取了100多個骨碎片和木炭沉積物標本,對其中29個樣本進行放射性碳測年,從而獲取了有關周邊不同地層的年代脈絡。將陶片與發掘出土地層相對比之後,研究人員初步確定陶器碎片的年代距今1.8萬年。

2009年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了有關玉蟾岩陶片斷代的文章,[1]指出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約距今1.4~2.1萬年,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陶片都要早好幾千年,也標誌着玉蟾岩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陶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