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犀鳥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0月21日 (四) 22:05 由 龙城悠悠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犀鸟目'''(Bucerotiformes)由犀鸟科、戴胜科和林戴胜科合并而成,是一个分布于旧大陆的类群,尤以非洲最为丰富,共66种。此…”)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犀鳥目(Bucerotiformes)由犀鳥科、戴勝科和林戴勝科合併而成,是一個分布於舊大陸的類群,尤以非洲最為豐富,共66種。此前該目成員均被歸類於佛法僧目下,但近年來更多證據表明此三科應單獨成目。

犀鳥是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最有特色的鳥類,長着引人注目的大嘴,與新大陸的鵎鵼 (俗稱巨嘴鳥)相似,有些種類的嘴和鵎鵼一樣是空心的,雖大但並不重;有些種類的嘴是實心的,東南亞的盔犀鳥(Rhinoplax vigil)嘴的重量占身體的11%。犀鳥為中到大型鳥類,最小體重僅150克,最重大到4公斤。犀鳥既食果實也食動物,森林中的犀鳥更多食用果實,草原上的犀鳥較多食用動物。[1]

總體介紹

犀鳥可分為樹棲犀鳥和地棲犀鳥,樹棲犀鳥被歸入犀鳥科(Bucerotidae),地棲犀鳥被歸入地犀鳥科(Bucorvidae)。犀鳥科在亞洲和非洲地區都有分布,亞洲的犀鳥多生活於亞熱帶森林中,僅有1種生活於草原上,非洲的犀鳥生活在草原上的種類較多。犀鳥科共有56種,我國有5種,都生活於森林中,並都是我國的重點保護動物。地犀鳥科是非洲的特產,僅2種,都是大型種類,是佛法僧小綱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地犀鳥也是犀鳥中肉食性最強的成員。常見種為紅臉地犀鳥(Bucorvus cafer),另種為阿比西尼亞地犀鳥(B.abyssinicus)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半荒漠地區。

下屬分類

犀鳥科

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並趾型,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併合,中趾與內趾基部也有些併合,善於攀援。每年入春後約5~6月由群居轉為成對,選擇高大樹幹距地約在16~33米處的樹洞為巢,自己並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蟻侵咬的洞穴。犀鳥的繁殖習性很特殊,雌鳥選好巢址後,在洞底鋪一層碎木屑,就在洞內產1~4枚純白色的卵。產卵後蹲在巢內不再外出,將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種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鳥則從巢外頻頻送來濕泥、果實殘渣,幫助雌鳥將樹洞封住。封樹洞的物質滲有雌鳥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後在洞口留下一個垂直的裂隙,供雌鳥伸出嘴尖接近雄鳥的餵食。雌鳥幽囚洞中達數月之久,直到雛鳥快出飛時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間,全靠雄鳥餵食。雄鳥能將胃壁的最內層脫落吐出,呈一薄膜狀,用以貯存果實,以供雌鳥和雛鳥食用。雌鳥出洞時已全身換上新羽,立即負責餵雛。雌鳥在封閉的洞穴內,還不時地清掃糞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拋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時,將肛門對着洞口直接噴射出,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許是防衛天敵的傷害,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所形成的適應。冠斑犀鳥是中國最常見種,體大型,體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彎,象牙色,長130~140毫米;整個體長700~800毫米;嘴上具一個側扁的盔突,盔突隨年齡而增長;眼周有裸露部,呈紫藍色(雄)或肉色(雌);體羽純黑具綠色光澤,尤其是翅和尾更鮮亮,翅端和尾尖各具一道白斑。犀鳥為珍禽,可供觀賞。在東南亞一帶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而它的盔特形似象牙,可供作工藝品。

犀鳥亞科

包括12屬55種。彎嘴犀鳥屬Tockus分布於非洲,有14種:白冠彎嘴犀鳥Tockus albocristatus、黑彎嘴犀鳥Tockus hartlaubi、紅彎嘴犀鳥Tockus camurus、蒙氏彎嘴犀鳥Tockus monteiri、紅嘴彎嘴犀鳥Tockus erythrorhynchus、黃彎嘴犀鳥Tockus flavirostris、南黃彎嘴犀鳥Tockus leucomelas、傑氏彎嘴犀鳥Tockus jacksoni、德氏彎嘴犀鳥Hornbill Tockus deckeni、冕彎嘴犀鳥Tockus alboterminatus、南非彎嘴犀鳥Tockus bradfieldi、斑尾彎嘴犀鳥Tockus fasciatus、亨氏彎嘴犀鳥Hornbill Tockus hemprichii、黑嘴彎嘴犀鳥Tockus nasutus。

灰犀鳥屬Ocyceros分布於南亞,有3種:印度灰犀鳥Ocyceros griseus、斯里蘭卡灰犀鳥Ocyceros gingalensis、灰犀鳥Ocyceros biostris。

斑犀鳥屬Anthracoceros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有5種:印度冠斑犀鳥Anthracoceros coronatus、冠斑犀鳥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黑斑犀鳥Anthracoceros malayanus、白嘴斑犀鳥Anthracoceros marchei、黑嘴斑犀鳥Anthracoceros montani。冠斑犀鳥體長74~78厘米。嘴上具有大的單峰盔突,顏色為臘黃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內部為海綿狀結構,很輕。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塊顯著的黑色斑,盔突的兩側也各有一塊黑色斑,從中部斜向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塊的大小和顏色的深淺,隨着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幼鳥盔突上的黑斑極不明顯,僅為灰黑色的陰影,隨着年齡的增加,黑斑也逐漸明顯和擴大。另外雄鳥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鳥要大得多,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處,而雌鳥在盔突的背面幾乎沒有黑斑。雄鳥的頭部、頸部、背部、包括兩翅和尾羽為黑色。頭部、背部和兩翅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尤其是翅膀上更為顯著,翅膀的邊緣為白色並雜有黑色。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顯著的白色翅斑。外側尾羽上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頦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為黑色,其餘下體為白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基本相似,但體形稍小。眼睛大而美麗,虹膜為紅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雄鳥為黑色或為紫藍色,雌鳥為白色或肉白色。喉側的裸露斑塊為肉色;跗跖和趾鉛黑色。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孟加拉國、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南部西雙版納,以及廣西等地。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叫聲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兩翅平展,很象一架飛機,所以俗稱「飛機鳥」。它主要以榕樹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蝸牛、蠕蟲、昆蟲、鼠類和蛇等。吃食的時候,常常先將食物拋在空中,然後用嘴準確無誤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獸骨等食物殘渣,則從胃中反吐出。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懸崖絕壁上的石洞、石縫或者樹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連續幾年使用。石洞距離地面的高度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徑為60厘米左右,巢中鋪墊有松樹葉、雜草、羽毛等。巢的直徑為27厘米,深度為13厘米。每窩產卵2~3枚。由雌鳥在洞口封閉的巢中孵卵。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犀鳥屬Buceros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有3種:馬來犀鳥Buceros rhinoceros、雙角犀鳥Buceros bicornis、棕犀鳥Buceros hydrocorax。雙角犀鳥是我國所產犀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達120厘米左右,嘴峰30厘米,翅50厘米。國內分布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尤喜林中溝谷地帶。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大的昆蟲、爬行類、鼠類等動物性食物。主要在樹上覓食,有時也到地上覓食。繁殖期間常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群。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盔犀鳥屬Rhinoplax僅盔犀鳥Rhinoplax vigil,分布於東南亞,臉部裸露,尾羽極長,近2米。

小盔犀鳥屬Anorrhinus分布於東南亞,有3種:白喉犀鳥Anorrhinus austeni、銹頰犀鳥Anorrhinus tickelli、鳳頭犀鳥Anorrhinus galeritus。白喉犀鳥體長88厘米。嘴像粗大。成體背部為深棕灰色,腹部淺棕色;喉部白色,飛翔時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兩邊的尾羽為白色。次級飛羽的下半段為淡黃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黃色斑點。雄鳥的像為黃色。雌鳥的喙為暗棕色。眼臉為藍色,喙上方的盔突不明顯。 留鳥。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密林中。高可至海拔1500米,主要吃熱帶多肉質的果實,也捕食昆蟲、小鳥等動物。營巢於樹洞中,繁殖期間雄鳥以泥將雌鳥封於樹洞中,僅留一孔,由雄鳥覓食餵雌鳥和雛鳥。國內分布於西雙版納和廣西南部邊緣。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冠犀鳥屬Berenicornis僅1種,即白冠犀鳥Berenicornis comatus,分布於東南亞,臉裸露,呈藍色,頭具白色羽冠,體黑色,尾白色。菲律賓犀鳥屬Penelopides分布於菲律賓群島,有6種:呂宋犀鳥Penelopides manillae、民都洛犀鳥Penelopides mindorensis、棕尾犀鳥Penelopides panini、薩島犀鳥Penelopides samarensis、棉蘭老犀鳥Penelopides affinis、白頰犀鳥Penelopides exarhatus。均很稀有。

皺盔犀鳥屬Aceros分布於東南亞,有5種:棕頸犀鳥Aceros nipalensis、皺盔犀鳥Aceros corrugatus、白頭犀鳥Aceros leucocephalus、扭嘴犀鳥Aceros waldeni、蘇拉皺盔犀鳥Aceros cassidix。棕頸犀鳥全長約120厘米。雄鳥頭、頸、胸部羽毛棕色;眼周淡藍色;喉部皮膚亮腥紅色。背、翅黑色,具綠色光澤,初級飛羽先端白色。尾羽基部黑色具綠光澤,下半部為白色。腹部、兩脅及肛周為棕紅色。嘴蠟黃色長而大,上嘴有寬黑斑紋。腳為帶棕或綠的黑色。雌鳥兩翅和尾羽帶有白色,羽衣除頭和羽冠外均為黑色而具綠色光澤。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拔600~1800米山地森林中,在樹洞內營巢。常成對或10多隻集結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榕樹果等肉質野果為食。我國分布罕見,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南端及西藏東南部有分布記錄。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花冠皺盔犀鳥屬Rhyticeros分布於東南亞,有5種:花冠皺盔犀鳥Rhyticeros undulatus(Aceros undulatus)、拿島皺盔犀鳥Rhyticeros narcondami、松巴皺盔犀鳥Rhyticeros everetti、淡喉皺盔犀鳥Rhyticeros subruficollis、藍喉皺盔犀鳥Rhyticeros plicatus。花冠皺盔犀鳥全長約105厘米。雌雄兩性的背、兩翼及腹部均為黑色,但雄鳥頭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紅的絲狀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顯的黑色條紋。雌鳥頭頸黑,喉囊藍色。成對或小群生活在森林上空,鼓翼聲沉重。近年在我國雲南西南部的盈江採到標本,也可能分布於西藏東南部。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噪犀鳥屬Bycanistes分布於非洲,有6種:噪犀鳥Bycanistes bucinator、笛聲噪犀鳥Bycanistes fistulator、銀頰噪犀鳥Bycanistes brevis、黑白噪犀鳥Bycanistes subcylindricus、褐頰噪犀鳥Bycanistes cylindricus、白腿噪犀鳥Bycanistes albotibialis。盔噪犀鳥屬Ceratogymna分布於非洲,有2種:黑盔噪犀鳥Ceratogymna atrata、黃盔噪犀鳥Ceratogymna elata。

地犀鳥亞科

僅1屬2種:地犀鳥Bucorvus abyssinicus、紅臉地犀鳥Bucorvus leadbeateri。分布於非洲熱帶草原。體型大,為犀鳥目最大種類,也是肉食性最強的成員,捕捉地面昆蟲、蜥蜴等各種小動物。

戴勝亞目

近年來隨着研究深入,亦將戴勝科與林戴勝科兩科加入犀鳥目。此二科擁有相似的特徵,如獨特的鐙骨。過去也有將此兩科單獨分為戴勝目的建議。戴勝科中一直只有一科一屬一現存種(Upupa epops 戴勝),為南方常見鳥類,因長相奇特而受人關注,為以色列國鳥。

參考文獻

  1. 鳥類分類表,化石網,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