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父爱如山(丽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父爱如山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父爱如山》中国当代作家丽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爱如山

父亲高大挺拔,英俊潇洒,年轻时的父亲是美男子。当时村里有基干民兵,听母亲说,父亲当年还是民兵连长哩。依稀记得父亲扛枪的样子,站在场院里练习立正,稍息,卧倒,瞄准,打靶。听母亲说,我小时特别依恋父亲,父亲走到哪,我跟到哪,标准的一个“跟屁虫”。和父亲一起的那些民兵叔叔大伯们戏称我为父亲的“腰棍”。

在我两三岁时,有一晚夜半,我一觉醒来,一摸床上,不见了父亲,我哭着喊着找“大大”,母亲怎么哄也哄不好。无奈抱着我把我送到了大队部。父亲和一帮民兵正在开会。母亲把我递给父亲,我立时不哭了,眨着大眼睛看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父亲的爱是有声的。父亲在我家的院子里栽了两棵苹果树。他笑呵呵地说再过二年,苹果树就长大开花结果了,那时我们就有苹果吃了。我那时三四岁,有时就提个小桶去给苹果树浇水,眼巴巴盼着苹果树开花结果。第二年,那苹果树真的开花了,只开了有限的几朵,那花雪白雪白。我喊“大大,我要闻闻。”父亲乐呵呵地把我托举在肩头。我拃着小手,摸摸苹果花,嗅嗅,一缕清香钻入鼻孔,我深深吸了一口,咯咯地笑了,自此,天天站在苹果树下望。苹果花焉了,败了,枝头结出指甲盖大的青果子了。父亲说再过俩月,苹果就又大又红了。于是晚上我做了个梦,梦里都是又大又红的苹果,我都馋醒了。

父亲憨厚朴实,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家里住的房子,是父亲亲自上山打石头,用小木车一车一车推下来,一块块凿得有角有棱,起早贪黑,亲手垒起来的。只在要上梁苫麦草时,才找了村里的叔叔伯伯来帮忙。父亲象座山,风雨撼摇不动他。我从未见父亲叹过气,流过泪,他象老黄牛一样,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再苦再累,从未见他抱怨过一回。累了苦了,只要吃上点饭,稍作休息,便又拿上工具出坡了。即使在地里劳作,父亲也总是忘不了他的几个子女。每次,我一听到他的脚步声,就“大大大大”地喊着迎出门去,去抢父亲头上戴的斗笠。斗笠上边,不是别着一只大山蚂蚱,就是一只蝈蝈,一个栓栓牛。常常为了一只蚂蚱,兄弟姐妹有时争得不可开交。我聪明伶俐,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父亲对我有些偏爱。有些东西总是先济我挑。所 以最大的蚂蚱当然归我了。我把山蚂蚱的大腿用线绑住,牵着它在地上蹦跶,嘴里喊着:“驾驾,快跑。”等玩够了,那蚂蚱也基本死了。于是让母亲拿去火堆里烧了吃,打了馋虫。现在想起来,那蚂蚱太好吃了,一包籽,父亲叫它“香半夜。”

父亲有时刨地,也能刨出好吃的东西来。一把茅草根,白白生生,脆脆甜甜。小时没有糖吃,就把它当糖吃了,放在嘴里嚼碎了,吸它的甜水。父亲有时还泡出“荒虫”,白白的,有点象一种叫“大牙”的虫子,但大牙是害虫,不能吃,慌虫是拴拴牛的幼虫,是可以吃的。小时候缺肉吃,这些野地里刨出的虫子,蛹子之类,都把它烧熟当肉吃了。

父亲为了养活我们兄弟姊妹五个,真是煞费苦心,没日没夜地操劳。秋天的晚上,点上麻杆,拿着水桶,去西边大沟里照螃蟹。在漆黑的夜里,父亲举着火把在前头走,母亲提着水桶跟在后面。那条大沟夏天时,山上的雨水都汇聚在里边。只要有水,就会有螃蟹。螃蟹一般都是晚上出来觅食,所以都从窝里爬出来了。照着明只管拾就是。不多时能拾大半桶。拿回来用清水煮了,蘸着盐巴吃。吃不了的,就用盐腌起来,过后用面糊裹了,放油里炸着吃。父亲还在缺少蔬菜的冬季,去河里砸开冰块,用笊篱捞鱼给我们吃。小时候感觉冬天特别冷。昨天河叉里的水还好好的,今早推开门,就见河里的水冻住了。这时小河里的小鱼都冻得没了生气,有的甚至还冻死了,和冰连在一起。这时逮鱼不费吹灰之力。父亲看准了位置,砸开冰窟窿,只管用笊篱朝外捞,鱼多的时候能捞一盆子,全是小白条。在贫穷又寒冷的冬季,能喝上一碗鲜美的鱼汤,温暖了整个童年

小时候虽然贫穷,缺粮食吃,我们却不时能吃到父亲淘换来的各种野味,打打牙祭。父亲有一次在山上干活,看见一只老鹰嘴冞叼着一只肥肥的野兔在飞。那兔子很大,老鹰叼着飞的很吃力。父亲想,它总有飞累的时候。等它落下就有办法抢到野兔,于是他跟着老鹰赛跑,边跑边吆喝。老鹰在天上飞,父亲在地上跑,直跑得老鹰没力气了,松开嘴丢下了兔子,父亲也累的气喘吁吁。但终于没白辜负辛苦,最终抢得老鹰捉的野免。他喜滋滋地提回家,剥去皮,洗干净,让母亲用萝卜炖烂了给我们吃。那香喷喷的兔子肉,至今记忆犹新。

父亲的一生都在辛勤劳作,时时刻刻想着他的儿女们。家里吃的,用的,烧的,哪一样不是父亲劳动的结果:盛草的筐,装粮食的囤,吃饭的桌子,板凳,都是父亲自己亲手制作;甚至捞水饺的笊篱,盛水饺的筐子,也是父亲用柳树条子扒去皮编织出的。特别是盛水饺的小柳条筐,洁白漂亮,结实耐用,我对它爱不释手,吃水饺总要端着它,平时也把它当成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过家家。

如今父亲年近八十,身体仍然健朗,一辈子为家庭操劳,累弯了腰,一辈子心里装着家,装着儿女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父亲是老黄牛,父亲是一座山,没有父亲的养育,哪有子女的今天。

父亲的爱满满当当,父亲的恩情重于泰山。[1]

作者简介

刘丽娟,笔名月文,蒙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临沂蒙阴垛庄人,中专毕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