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文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乌鲁木齐文庙是乌鲁木齐市的一座文庙。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前进路231号,乌鲁木齐文庙始建于公元1922年,现由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管理保护。是新疆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风格庙宇建筑,也是新疆境内唯一的文庙遗存。2019年10月,乌鲁木齐文庙被列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清代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时任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曾上奏,预备在迪化城修建学校及文庙。这一年春天,在文庙尚未建成之际便开始了春季祭奠,这次是清代在迪化第一次举办祭孔仪式。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文庙在东关厢街东建立,新疆各地也开始修建学宫。然而因为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开始发生的同治新疆回变等战争的侵袭,乾隆年间建立的文庙、学宫多被摧毁,少数存留的也被改建为清真寺。随着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在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取得胜利,清政府恢复了在新疆的统治地位。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镇迪道道尹周崇傅将文庙建立在了城西大街。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清政府将迪化文庙重修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式建筑。每年春秋之时,清政府官员便在文庙组织祭孔大典。
民国以后
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疆统治者杨增新也在迪化文庙进行祭孔活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5月,为拓宽文庙所在的直西大街,文庙被迁至新满城东街,也就是当时迪化城东门内侧。因为杨增新所倡导的“祀天教”认为孔子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敬天与基督教的耶稣认为的上帝,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认为的安拉都是在敬天神,且天无二天即无二教,故教徒们都可敬奉一个上帝。于是杨增新将文庙更名为“上帝庙”,并且在上帝庙正殿主祭上帝,配享孔子,东殿则立先贤、先儒的牌位,并将昭忠祠的各先烈的灵位置于西殿,这样上帝庙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寺庙。盛世才掌权后,迪化城内庙宇被改作他用,寺庙的房产、土地则转交给汉族文化促进会。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上帝庙被改为库房。国民党接管新疆后在民国34年(公元1945年)7月将上帝庙改修为文庙,并重新开始祭孔活动。有文献称上帝庙前身为皇华馆、万寿宫或忠烈祠,有学者对其功能,所祭神位以及所在位置等方面进行过考究,认为这些方面文庙与皇华馆、万寿宫或忠烈祠都不相同,这些说法可能是误传。
1991年9月,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将文庙作为馆址首次对外开放,博物馆隶属于乌鲁木齐市文化局。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