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灵渠

移除 2,6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20px;">{|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灵 渠</big> '''|-| [[File:灵渠01.jpg| 有框thumb | center | 300px |灵渠[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22/4362aba7677f4ba18fda6e5dea3da43c_th.pn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0892512_734626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中文名称''' : 灵渠
'''建造时间''' : 公元前214年
''' 灵渠建造地点''' 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湘桂运河]]、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修建灵渠在当时是为了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此后就成为古代湖广连接岭南的重要水上枢纽,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
'''&nbsp;&nbsp;建&nbsp;造&nbsp;者''' : 它与[[都江堰]]、[[ 郑国渠史禄]] 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景点级别''' 中文名 灵渠 国家AAAA级景区 '''所属国家''' 建造时间公元前214年 :中国 |}</div>建造地点 '''灵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湘桂运河]]、陡河、兴安运河。在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兴安县荣誉 世界 境内。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修建灵渠在当时是为了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此后就成为 古代 湖广连接岭南的重要 利建筑明珠 上枢纽,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 建造 者史禄 景点级别AAAA级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所属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所属 它与[[都江堰]]、[[郑 渠]]并称为 中国 古代三大水利工程<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876764765528675&wfr=spider&for=pc 建议游玩时长1小时 门票价格50元/ 广西千年古灵渠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民日报 开放时间8:30, 2018-04-17:30 著名景点灵渠水街 27</ref>。
==简介==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显示了中国的智慧和伟力,显示出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先进的科技水平 <ref>[https://weibo.com/p/2304184c455bec0102w0e4 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新浪微博 , 2016-1-20 </ref>
灵渠的开凿,连接湘、漓二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北接湖广、南连两粤的水运交通枢纽。从灵渠出发北上,进入湘江,经洞庭桂江入西江,在[[广东]]三水汇[[珠江]]。同时灵渠也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为平定南方,一统天下,于是派遣50万秦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攻打百越。第一路人马在兴安县境内的[[越城岭]](即镡城之岭)遇到了百越民族的西瓯部落军队英勇顽强抗击,史称“[[秦瓯之战]]”。秦瓯之战的主要战场,就在越城岭一带。由于有越城岭的阻隔,无法运送军粮,秦军无法推进。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占据要道,驻扎在今日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间,建立“[[秦城]]”,“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间”。眼见攻不下岭南,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史禄]]主持灵渠工程。史禄率十万之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 。灵渠修筑后,秦始皇竭全国之兵力,强征中原地区人民为兵卒前来与西瓯人交战,[[西瓯部落]]寡不敌众,终于战败,秦瓯之战宣告结束
灵渠分水由“铧嘴”、“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完成。铧嘴状如犁铧,故名。现存86米。铧嘴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小天平,它的作用是把湘水切犁,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是湘漓二水的牵手工程。铧嘴还可以起到缓冲水流,保护大坝的作用。大小天平建立在湘江上的拦江滚水坝上,一大一小,呈“人”字形,所以又叫人字[[天平]]。它的设计非常精巧。大天平是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380米;小天平是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124米;它组成人字形分水坝,以减缓水流的冲击力。它们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水涨时,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够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让洪水漫堤,淹没庄稼,所以它们获“天平”之美誉。大小天平有内外堤,内堤用条石铺成,外堤用巨石排成鱼鳞状(每块石头约四米见方,好几吨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中间灌浇铁汁,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这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每当水流带着碎石、泥沙越过前边的方块巨石,顺坡而下,一碰到这层层鱼鳞石,就冲进石缝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鱼鳞石就挤得越紧,水越冲越牢靠。它历经2000多年而依然稳固,就是一个证明。在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和运输汽车,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等材料的情况下,工匠们能想出这些土办法操作,是很不容易的。
灵渠曾有36陡门,其作用是调节水位,便于航行。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被人们称为“船闸之祖”。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赞灵渠徒门:  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后人为纪念四位在灵渠修建和维修过程中的杰出先贤而设[[四贤祠]]。这四位先贤是[[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史禄当年受始皇派遣来到岭南,率十万之众,斩山通道,四经寒暑凿渠成功,成为灵渠的开创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大规模疏通渠道,加大航运量;唐代地方官李渤和鱼孟威在前代基础上加固堤防,增植船闸,完善了灵渠的通航设施 。元代[[黄裳]]《灵济庙记》述: 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 四贤祠内又有劣政碑,碑文如下: 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 简简单单的碑文刻画出了一位贪官的丑恶嘴脸,劣政碑与祠中四位先贤同堂共处,形成反差,相映成趣。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幽默]],从来树碑立传都是给[[贤者]]歌功颂德,但这碑却是为贪官而立,反讽之意,含蓄而又深刻,起到了警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秦文化广场]]。广场上陈列着数件显现秦代文化的石制风情物品,其中有秦朝统一后的“半两钱”;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高权、矮权、方升和用小篆刻写的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第一封诏书。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 位居广场中央的景物除了石壶以外,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的“百龙路”,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篆书 ]]、[[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历史。分开来看,“百龙路”的每一条龙,形态生动,个性鲜明;合起来看,“百龙路”的群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
==详细工程构成==
===铧嘴===
[[File:铧嘴.jpg| 有框260px|缩略图|右|铧嘴[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2-02-14/small9c249d2e31ade6fa0853e209e2a876af132921499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jingdianjieshao/1308.html 来自城市旅游网 图片 ]]]
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
===陡门===
[[File:陡门.jpg| 有框260px|缩略图|右|陡门[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2-02-14/smallf03ad7c68be3a6846efe1b605e575f0a1329215606.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jingdianjieshao/1309.html 来自城市旅游网 图片 ]]]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 。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
从现存的陡门看,其结构是:两岸的导墙采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5~2米,形状有半圆、半椭圆、圆角方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圆形的为多。陡门的过水宽度5.5~5.9米,设陡距离近的约60米,远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杩槎(俗称马脚)、水拼、陡簟(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陡杠,均系粗木棒;杩槎,由3条木棒做成的三角架;水拼,[[竹篾]]编成的竹垫;陡簟,即[[竹席]])等组成。关陡时,先将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门一侧海漫的石孔内,上端倾斜地嵌入陡门另一侧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台的鱼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将杩槎置于陡杠上,再铺水拼、陡簟,即堵塞了陡门。水位增高过船时,将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开。由于有了陡门这种设施,故能使灵渠能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正如《 [[ 徐霞客游记 ]] 》中所载:“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可见其作用。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 [[ 漓江 ]] ,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3分,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灵渠自越城峤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条。一为越城峤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峤与点灯山之间的山谷,流程2.5公里至铁炉陡附近汇入灵渠;一为源出台板石之[[石龙江]](又称清水河),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灵山庙入灵渠;一为源出唐公背山之[[马尿河]],北流13公里折西至严关零西村入灵渠;一为源出三青岩,经梅村垌至乐施堂,再西至青石陡入灵渠,长15公里。
南渠自南陡口往北经兴安县城、大湾陡、折向西北穿越越城峤至铁路村会始安水,长4公里,全为人工开凿的航道,宽8~15米,水深1~1.8米,河床全为泥沙结构;始安水入口以下向西流至灵山庙,石龙江与灵渠汇口处,河长6.15公里,系将灵渠支流始安水小溪扩宽加深,挖成弯曲航道,宽8~15米,河床多为泥沙结构,水深0.4~1.3米;自灵山庙以下续向西流经严关乡至溶江镇老水街灵河口此段22.8公里,为灵渠干流经过整治的水道,渠宽15~50米,水深0.5~3米,河床为卵石和泥沙构成。
==历代修缮==
[[File:重修灵渠记.jpg| 有框260px|缩略图|右|重修灵渠记[http://p1.pstatp.com/large/1af200059e763974bf89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405797690919092738/ 来自今日头条网 图片 ]]]
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叛朝廷,光武帝派 [[ 伏波 ]] 将军马援南征,继续疏浚灵渠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通。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经过李渤的改建,才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庆历五年二月竣工,计用工1.085万,用钱7560余缗。所有工料全由兴安、临桂、灵川3县差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万个,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00万缗。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000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孔镛《重修灵渠记》),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0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00余两。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00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00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通。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经过李渤的改建,才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庆历五年二月竣工,计用工1.085万,用钱7560余缗。所有工料全由兴安、临桂、灵川3县差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万个,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00万缗。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000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孔镛《重修灵渠记》),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0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00余两。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00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00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1953 1953 年冬, [[ 兴安县水利局 ]] 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湾陡一段渠道,重修了飞来石旁秦堤一道,长30米,大小天平下增砌消力坎一道,长470米,同时砌直了大小天平跌水线,工程至1954年结束,用石3000余立方米,用钱4亿元旧人民币(折新人民币4万元)。1973年冬,自治区拨款修秦堤,由上水门至泄水天平一段长870米,外侧原系土坡,皆改用石砌,内侧石堤加高60厘米,秦堤路面拓宽1.5米,计用石1500立方米,用款3.6万元。另铺建南陡阁至泄水天平一段水泥路面,长900米,宽3米,用款2万元。1974年秋,自治区文化局拨款铺泄水天平至上水门一段秦堤水泥路面,长870米,宽3米,用钱2万元,同时开辟灵渠南岸公路,全长2公里,路面宽6米,沿途砌挡土墙9段,长600米,用款1.8万元。1975年11月自治区文化局拨款修铧嘴,主要加固水下部分,并恢复铧嘴南侧石堤一道,长20米,计用水泥40吨,片石200立方米,条石32立方米,同时补修了大小天平,共用款2.4万元。1976年5月16日大雨成灾,灵渠部分大堤和护岸被毁。秋季,自治区文化局拨款建南陡阁北侧湘江大堤一道,长80米,高4米,砌南陡口下鲤鱼洲护岸70米,南陡口护岸40米,并将文庙泮水桥迁于南陡口鲤鱼洲,共用款1.2万元。1977年冬自治区拨款5000元维修了大湾陡及重建北陡。1978年自治区文化局拨款修复“ [[ 文化大革命 ]] ”中被农民拆毁的大天平78米,建北陡下防洪堤60米,宽4米,砌北渠护岸300米,还修复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北渠恢复通水,共用款3.7万元。1979年冬,重修飞来石至泄水天平倒塌的秦堤一段,长48米,高6米,用款1.7万元。为防渗漏,于四贤祠至上水门一段渠内分段浇灌水泥墙1000米,用款1万元。1983年冬补修大小天平被水冲坏的消力坎一段,长15米,宽6米,用款2500元。 [5]
==历史意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 [[ 长江 ]] [[ 珠江 ]] 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ref>[https://www.y5000.com/zgls/44702.html 灵渠的开凿的历史及意义你了解吗],中国历史网,2019-07-11</ref> 。   
==世界遗产==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灵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灵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ref>[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8/0815/c1057-30230005.html 都江堰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人民网 , 2018-08-15</ref>。==文物古迹==
===四贤祠===
==文物 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但元代人[[黄裳]]在《灵济庙记》中称,乜儿吉尼建祠之时,原来已有四贤祠、只因原祠“庙貌简陋,不称神栖”,乜儿吉尼“撤敝为新,易卑以崇”,加以改建而已。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修葺四贤祠。[[咸丰]]二年四月初四日(1852年5月22日),太平军攻占兴安,四贤祠被火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再建,为二殿并列共6开间,宽24米,深11米,东西北3面砌墙,南面有雕花木门36扇,西殿前临灵渠有门楼,建筑面积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贤祠房基下沉,殿内木架为白蚁蛀空,行将倒塌。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开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为五开间,上下2层,宽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础深4米。院内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货厅及东西院门等。全部建筑面积为743平方米,主体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贤祠内除保存有元明以来10余方石刻外,院内尚有大重阳树一株,树身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 迹==树吞碑,为四贤祠内一大奇景。
=== 四贤祠===内又有劣政碑,碑文如下: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简简单单的碑文刻画出了一位贪官的丑恶嘴脸,劣政碑与祠中四位先贤同堂共处,形成反差,相映成趣。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幽默]],从来树碑立传都是给[[贤者]]歌功颂德,但这碑却是为贪官而立,反讽之意,含蓄而又深刻,起到了警世的作用<ref>[http://www.sohu.com/a/283979466_99985148 灵渠景区除有让人称道的四贤祠,居然还有劣政碑哩,稀罕! ],搜狐网, 2018-12-23 </ref>。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秦文化广场]]。广场上陈列着数件显现秦代文化的石制风情物品,其中有秦朝统一后的“半两钱”;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高权、矮权、方升和用小篆刻写的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第一封诏书。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
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 居广场中央 南渠北岸 景物除了石壶以外 是座庭院式 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 建筑 “百龙路” 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 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篆书 ]] 汉伏波将军马援 [[隶书]] 唐桂管观察使李渤 [[行书]] 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 [[楷书]] 灵济庙,始建于何时, [[草书]]的演变历 说不一 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但元代人黄裳在《灵济庙记》中称,乜儿吉尼建祠之时,原 分开 已有四贤祠、只因原祠“庙貌简陋,不称神栖” 乜儿吉尼 撤敝为新,易卑以崇 百龙路 ,加以改建而已。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 的每 年(1733年) 条龙 曾修葺四贤祠。咸丰二年四月初四日(1852年5月22日),太平军攻占兴安,四贤祠被火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再建,为二殿并列共6开间,宽24米,深11米,东西北3面砌墙,南面有雕花木门36扇,西殿前临灵渠有门楼 形态生动 建筑面积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贤祠房基下沉,殿内木架为白蚁蛀空,行将倒塌。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开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为五开间,上下2层,宽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础深4米。院内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货厅及东西院门等。全部建筑面积为743平方米,主体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贤祠内除保存有元 个性鲜 以来10余方石刻外 ;合起来看 院内尚有大重阳树一株 “百龙路”的群龙 树身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古树吞碑 动感极强 为四贤祠内一大奇景 气势非凡
===飞来石===
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 [[ 四川 ]][[ 峨嵋山 ]] 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 <ref>[http://www.sohu.com/a/273928738_99940612  飞来石猪婆精传说背后的科学真相,果断围观],搜狐网,2018-11-07</ref>
===三将军墓===
[[File:三将军墓.jpg| 有框260px|缩略图|右|三将军墓[http://www.lbnews.com.cn/image/attachement/jpg/site2/20150522/74d43501067416c8d21210.jpg 原图链接][http://www.lbnews.com.cn/content/2015-05/22/content_21356.htm 来自来宾网 图片 ]]]
在粟家桥附近的灵渠南岸,系明朝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的神墓。清 [[ 乾隆 ]] 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 [[ 张运昭 ]] 砌以石,并立碑记。墓为圆形,高约2米,直径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将军墓碑刻,文为:“三将军墓由来久矣。其遗事记未详载,相传筑堤有功,敕封镇国将军,卒于吾邑,合葬东北山阳,三公一冢。则是生为当时良佐,死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庙崇祀者二处,其墓虽有碑记,载事亦略,矧世远年湮,土崩石裂将至颓泯。吾侪不忍坐视,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庶神圣名播千秋,而吾邑福隆万代。是为记。”
===万里桥===
位于兴安县城中水关的灵渠上。为昔日往来南北必经之道,据说该桥距唐代都城 [[ 长安 ]] 水路约万里,故称万里桥。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修灵渠时所建。桥上原无亭,为虹式单拱,只有1层斧刃石发券砌成,两边桥栏的石条是后来所置。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曾孔传构亭复桥。 [[ 成化 ]] 九年(1473年)重修桥亭。成化十二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桥亭。嘉庆年间亭毁于火,寻复修葺。民国33年(1944年)冬亭毁于火。1964年 [[ 兴安县人民政府 ]] 依照原样重修万里桥,原桥面长7.45米,北(偏东)桥堍9级,斜坡长3.7米,南(偏西)桥堍7级,斜坡长3.4米,桥高4.5米,宽6.05米。桥拱半径3米。重修后桥面长6.25米,宽6米,北(偏东)桥堍11级,斜坡长4.5米,南(偏西)桥堍9级,斜坡长3.75米,桥拱半径3米。1985年,县人民政府建成仿古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四阿顶的桥亭,用款1.5万元。
===沧浪桥===
又名天后桥、娘娘桥,位于万里桥下游约80米的灵渠上。是一座虹式单拱石桥。 [[ 康熙 ]] 七年(1668年)监生石琴国捐建。桥面长6.5米,跨度6米,拱高5米,宽6米。桥上原有亭,亭内供天后像。民国22年(1933年)桥亭因演戏倾圮,砸死32人。1985年重修沧浪桥和重修桥亭。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 琉璃瓦 ]] 、双重檐、四阿顶,当年12月竣工,用款2.1万元。
===接龙桥===
在兴安县城东门外的灵渠上,不知建于何时,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7米,宽2.6米。北(偏东)桥堍15级,水平长4.9米,南(偏西)桥堍10级,水平长3.5米,券洞跨度长约7米,拱高5米
==工程特点==
灵渠全长36.4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是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将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诗词选登==
铧嘴末端紧接着大小天平,因其作用是自动调节水量,故称“天平”。北侧的大天平略高,长380米,南侧的小天平略低,长120米。两天平夹角成95度,与铧嘴合呈“人”字形,并向南北两侧分别延伸,隔断湘江。天平本身为内高外低的斜坡堤坝,最高4米,底宽25米,顶宽2米,以松木为桩,用长条石直插叠砌,层层相扣,状似鱼鳞,故又称鱼鳞石。其顶部用巨石平铺,凿穴灌铁锭卡牢。天平的主要作用是拦江堵水,在汛期时还可使洪水通过天平顶漫入湘江故道,兼具分水与调水的功能,保证 七绝·游览灵 内安全。
灵渠南渠是一条利用原有天然小河道修整相连而成的人工运河,长33.25公里,绕山蜿蜒,为湘江入漓的主航道。其与湘江故道间有秦堤,长3.7公里,用青石砌筑,可防南渠水回流到湘江,也可拦阻湘江洪水冲击南渠。北渠是为解决通航问题而建造的。大小天平隔断湘江,船只无法通行,于是开凿了与湘江故道平行的北渠。因为渠道只有4公里,而且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所以建造成三个“S”形大弯,让渠水迂回地流入湘江。此外,在南渠和北渠内还有4处泄水天平,为专门的溢洪控制设施。[[李祚忠]]
由于兴建灵渠需在湘江上游的海洋河上筑坝壅水并开通 三七 水岭引湘江上游水入漓江,故开挖了 派北 南渠, 且另开一新渠使 分流仍入 江,称北渠。南、北渠的水位落差分别为29米和10米,使渠内水流湍急,比降很大,无法行船。因此,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渠道中设置了陡门(斗门),用以调节门前后水位。陡门宽5.5-5.9米,用长方形石块叠砌而成,两岸陡堤呈相 的弧形,中留航道,设置闸门。它们是船闸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备。斗门由船上的船工自行开启过船,船过后再关上此门。船行至下一斗门时再重复开关。相邻 斗门及其间的渠段与现代船闸相当 据载,唐代  凿筑秦 始设陡门十八,明代增益为三十六,清代为三十二,大都分布在南渠。灵渠斗门的使用直至1956年 流惠远 随现代运输发展而停止使用。今来览渡尽欢愉!
灵渠内现可泛舟,两岸桃红柳绿,风景秀美。铧嘴上有分水亭,内竖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查淳所题“湘漓分派”碑和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梁梦雷所题“伏波遗迹”碑。岸边有四贤祠,所祭祀的秦代史禄、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均是历代主持兴修灵渠的官员。渠上有多座古桥,其中最古老的是万里桥,始建于唐代,因此地至京师长安有万里之遥而得名。此外还有飞来石、三将军墓等许多古迹和题词碑刻。灵渠两岸网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景区内还建有二战美国飞虎队遗迹纪念馆,现已成为桂林的旅游胜地。== 诗词选登:视频==
===<center>灵渠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灵渠 七绝·游览 中国古代水利史</center> <center>{{#iDisplay:s0617g64lgg|560|390|qq}}</center>  <center>创造 科技的力量:生死灵渠</center> <center>{{#iDisplay:g0326rjhweg|560|390|qq}}</center> <center>大广西的骄傲—百集专题片《广西故事》之善水 灵渠</center>
李祚忠<center>{{#iDisplay:q0515258rjn|560|390|qq}}</center>
三七分派北南渠,水碧湘漓向两区。==参考文献==
[[Category:440 凿筑秦时流惠远,今来览渡尽欢愉!工程學總論]]
714,1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