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潮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潮差是海洋地質學一個歷史名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潮差(tidal range),又稱潮幅,是指在一個潮汐周期內,相鄰高潮位與低潮位間的差值。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它條件的影響,隨時間及地點而不同。中國沿海潮差分布的趨勢是東海沿岸最大,渤海、黃海次之,南海最小。可分為高潮差、中潮差、低潮差。

潮差是指從低潮到高潮的潮位差,稱漲潮潮位差;從高潮到低潮的潮位差,稱落潮潮位差。漲潮潮位差和落潮潮位差兩者的平均值便是這個潮汐循環的潮差。潮差的大小因引潮力的大小,並受海岸與海底地形的影響而不同。把一定期間內的潮差平均值,稱相應的平均潮差,如日平均潮差、月平均潮差、年平均潮差和多年平均潮差等。

潮差又稱潮幅。是指一個周期內相鄰的高潮位和低潮位間的水位差。月球和太陽引力使海洋水面發生周期性漲落,每太陰日(24小時50分)兩次。水面漲至最高位時稱高潮或滿潮;水面降至最低位時稱低潮或干潮。大小潮因時因地而異。朔望(農曆初一、十五)之日出現大潮;上下弦(農曆初八、二十三)出現小潮。亦隨一年四季而異。沿海地形對潮差有很大影響。世界上的最大潮差,出現於加拿大的芬地灣,達18.0m。中國最大潮差出現於杭州灣的澉浦,達8.9m。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