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潘祖同(1829~1902) 字桐生,号谱琴,晚号岁可老人。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今名:江苏省苏州市)。

目录

生平简介

祖父潘世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父潘曾莹官至交部左侍郎。潘祖同初以祖荫得主簿,旋赐举人。考授国子监学政。祖父逝世,赐进土出身。

被免除官职,以收藏图书吟咏诗歌为乐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协修、户部左侍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潘祖同因考场舞弊案受到牵连,被免除官职,发配到新疆。无罪获释后,绝意于仕进之途,以文史自娱。后奉父母丧回籍,杜门读《礼》,以收藏图书吟咏诗歌为乐,极少与人交往。 沈玉麟称其青少年时代“文采风流,一时照耀,洎乎放归田里,?影家居,啸歌自如,仍不失书生本色”,“每有所作,既敏捷又工稳。一字推敲,必臻尽善”(《竹山草堂诗稿·序》)。 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四O及其诗集序跋。

著作

著有《竹山草堂诗稿》二卷、《竹山草堂词稿》一卷、《竹山堂文剩》一卷、《竹山堂诗补》一卷。[1]

藏书楼

家有藏书楼“竹山堂”“岁可堂”,藏书至4万馀卷,皆手自校雠一遍,分四部而藏。藏书印有“旧史氏”、“还读书堂”、“梅逸道人”、“吟兰书屋图记”、“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之家”、“同是天涯沦落人”等。


潘氏藏书,前后十数人,潘奕隽建“三松堂”已初有规模,潘遵祁再建“香雪草堂”,洪杨之役,损失殆尽。到四代潘祖荫建“滂喜斋”,潘祖同建“竹山堂”,潘介祉亦有“桐西书屋”、“渊古楼”。

至六代潘承厚、潘承弼兄弟继业再起,创“宝山楼”、“著砚楼”,坐拥书城,聚至三十万卷。

滂喜斋、宝山楼所藏善本佳椠最终成为“上海图书馆”镇馆之宝。散而复聚,衰而复起,成为书林一奇。[2]

晋文斋藏扇

甲子(1864年)作 小楷杜甫诗 成扇 水墨纸本

[3]

《越绝书》

《越绝书》是一部记述古代吴越历史的地方类杂史,以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为主线,涉及到吴越之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其中一些内容在其他史籍中不见记载,填补了吴越历史的空白,被史家誉为“地方志鼻祖”。

宋代刊刻的《越绝书》因战争等原因,传世数量极少,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苏州藏书家潘世恩收藏的宋版《越绝书》被收藏界誉为“海内孤本”。 苏州的潘家是官宦世家.

潘世恩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其子潘曾绶为内阁侍读,孙子潘祖荫做过工部尚书,潘世恩次子潘曾莹官至工部左侍郎。

潘曾莹的长子潘祖同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协修、户部左侍郎。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潘祖同因考场舞弊案受到牵连,被免除官职,发配到新疆。

潘祖同的妻子查氏误听传言,以为丈夫死在了流放之地,于是就和公爹潘曾莹的学生——文士杨鼎来私奔了。

而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潘家祖传的宋版《越绝书》也去向不明。

潘曾莹怀疑是儿媳查氏和杨鼎来给顺手牵羊了,于是把儿媳查氏和杨鼎来告到官府。

官府派员核查,因缺少证据,此案不了了之,成了一宗悬案。

事实上,查氏和杨鼎来并没有卷走宋版《越绝书》.

直到两年后的某一天,和潘家有交情的杭州武林书院山长姚文楷在西湖边上闲逛,看见一家书摊赫然摆放著一本宋版《越绝书》。

姚文楷眼前一亮,翻开后发现,扉页、尾页上有潘氏父子藏书专用的印章,据此判断,这本书正是从潘家流失到民间的。

姚文楷当即买下,不久写信给已经被释放回乡的潘祖同,委托他人把这本已然残缺的宋版《越绝书》归还了潘家。[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