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演繹

增加 4,69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edical}}*2020.03.03 武漢肺炎是冠狀病毒感染,主要也是感染呼吸道,所以造成的症狀跟流感相似,連醫生也都要很謹慎、過去以旅遊史為篩檢高標準,但目前已有社區感染源頭,連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都坦言「很難分辨,即使是醫師都很難。」。*WHO公布新冠病毒患者10大主要症狀 :**發燒 87.9%;乾咳 67.7%;倦怠 38.1%;有痰33.4%;呼吸急促 18.6%;肌肉或關節痛14.8%喉嚨痛 13.9%;頭痛 13.6%;發冷11.4%;噁心或嘔吐5%;**症狀表現和流感差不多,但根據中國專家鍾南山和其他37位醫生專家聯名發表論文,過去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最短1天,最長可達到24天。**新冠病毒可藉家族群族感染、無症狀感染者傳播,同時也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演繹'''(Deduction)意思是鋪陳、表現,比喻從前提必然地得出結論的推理,從一些假設的 [[ 命題 ]] 出發,運用邏輯的規則,匯出另一命題的過程,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況下的結論。。
*1.推演鋪陳。
*2.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況下的結論。
**與“歸納法”相對。推論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繫是必然的,是一種確實性推理。
*運用此法研究問題,首先要正確掌握作為指導思想或依據的一般原理、原則;其次要全面瞭解所要研究的課題、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性;然後才能推導出一般原理用於特定事物的結論。
演繹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在教育工作中, 依據一定的 [[ 科學原理 ]] 設計和進行教育與教學 [[ 實驗 ]] 等,均離不開此法。===演繹 法與歸納 法的邏輯推論===
*演繹法--邏輯的方法有很多,這裡提二個最基本的方法:正斷法與逆斷法。
*正斷法的推理前提為「甲則乙」,即若甲條件滿足,則乙一定成立。我們可舉例如下:
**例如:「梁淑怡在教改會上說:我是家長,我可以代表家長會發言。」這個不是歸納法,因為梁淑怡沒有蒐集足夠的資料,而只把個人的意見當全體的意見。
*很多人對自然科學的知識,都抱有堅信不疑的態度,可說是迷信科學。
**現有自然科學的知識事實上都有其假定之情況,所以只有相對(relative)的準確性,亦即是比以前的認識為準確,因而「比較」接近真確,但相對所謂的真理(假定存在)還有一大段很大的距離。<ref name="痞客邦">{{cite web |url=https://siderence.pixnet.net/blog/post/6590573 | title= 演繹法與歸納法 | language=zh | date=2007-05-13 | publisher=痞客邦 | author=Siderence | accessdate=2021-05-31}}</ref>===演繹法的三段推理邏輯===*日本商管大師西村克己曾指出,思考需要有系統的原因,在於「有邏輯的論點能避免發生矛盾,也讓第三者可以輕易理解。」*提出好理由利用具備良好邏輯思考的敘事分析,傳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與有說服力的願景, 找出共識與建立連結,讓他們聽話辦事或幫你的忙。*進行邏輯思考中,需要使用「演繹法」與「歸納法」的基礎推理技巧,導出合理的結論。*根據專攻經濟管理領域、著有《別急著下結論》一書的日本作者中野明所述,演繹法是指從兩個一般性法則及事實的前提當中,導出一個結論的「三段推理」方式。**舉個例子簡單說明,「人總有一天會死」、「蘇格拉底是人」,在這兩個前提下導出的結論為「蘇格拉底總有一天會死」。*演繹法可以寫成一套公式:**前提一:A=B**前提二:C=A**所以結論:C=B*這當中的前提一,必須是「正確為真的事實」,而且A、B、C所涵蓋的概念範圍,也必須有互相對應的大小分別,亦即B為大概念、A為中概念、C為小概念。也就是說,從「人、死、蘇格拉底」而論,「死」是所有包括人在內的生物都會死亡,所以「死」(B)為大概念,再來就是「人」(A)的中概念,以及「蘇格拉底」(C)的小概念。*演繹法除了將已知的正確事實作為推論前提外,也可以使用假設性的前提來展開結論。**「三段推理」方式的A、B、C,就無法適用概念的大小來區分,而是以假設句的「A為前項」、「B為後項」,來分析事實發生後所產生的結論。*例如,如果艾倫提早完成上半年業績,公司就會給予她獎勵旅遊,而艾倫真的很努力工作,提早達到上半年業績,公司也因此用旅遊獎勵她。**假設句:如果艾倫提早完成上半年業績(A),公司就會給予她獎勵旅遊(B)**事實:艾倫真的很努力工作,提早達到上半年業績**結論:因此,公司用旅遊獎勵艾倫(肯定B後項)*演繹法雖然在「確認前提為真」的法則下,可以得到一個同樣為真的結論。**我們生活的世界,狀況複雜,也會出現許多的可能意外,無法用演繹法主宰這個世界的一切,有時會產生「前提為真、結論並非達到100%正確」的情況。*用演繹法在推測複雜的情況時,可能無法做到百分百正確的推測,但也務必促使推測達成合理性。**例如,「公司裡有人經常忘記關資料庫的抽屜」,而「工程部門的查理忘性很強」,由此推測「查理可能會忘記關抽屜」。**雖然這個結論不一定正確,因為公司其他同仁也可能會因為一時疏忽,忘記關上抽屜。**如果其他同仁幾乎不會忘記關抽屜的話,那麼上述「查理可能會忘記關抽屜」的推測,可信度就會被提高了。<ref name="今周刊">{{cite web |url=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6/post/201806130033/經理人、上班族、學生都必備的基本能力—演繹+歸納%20%20不怕別人不埋單 | title= 經理人、上班族、學生都必備的基本能力—演繹+歸納 不怕別人不埋單 | language=zh | date=2007-05-13 | publisher=今周刊 | author=莊安華 | accessdate=2021-05-31}}</ref> ==参考來源=={{Reflist}}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總論]]
[[Category:501 社會科學理論]]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