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溶胶是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1]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2]

目录

名词解释

溶胶是胶体颗粒的直径大小为1-100nm(也有人主张1-1000nm)的分散体系。溶胶是多相分散体系,在介质中不溶,有明显的相界面,为疏液胶体。

分类

胶体系统(1~100nm)依照分散介质分为三类:

以气体作为分散介质(分散剂)的胶体,称为气溶胶,如雾霭,固态纳米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以液体作为分散介质(分散剂)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液溶胶或溶胶,如氢氧化铁溶胶。

以固体作为分散介质(分散剂)的胶体,称为固溶胶,如珍珠、合金、有色玻璃等。

液溶胶

溶胶一般是指液溶胶,液溶胶是指通过水解和聚合作用,形成的有机或无机的纳米或微米级的粒子。这些粒子通常带有电荷,并由于电荷作用,吸附一层溶剂分子,形成由溶剂包覆的纳米或微米粒子,即胶体粒子,这些胶体粒子由于带有电荷而相互排斥,从而能以悬浮状态存在于溶剂中,即形成溶胶;胶体粒子由于失去电荷,或者包覆在外圈的溶剂层被破坏,胶体粒子发生聚合,溶胶发生固化即形成凝胶。

光学性质

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的光学性质,即用一束光从侧面照射溶胶,在与光路垂直的方向可以清楚地看见一条发亮的光柱,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又称丁铎尔(Tyndall)效应,如右图1所示。

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它的产生与分散质离子的大小和入射光的波长有关。当溶质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如粗分散系主要发生光的反射,观察不到散射光,所以无丁达尔现象;当溶质粒子小于入射光的波长,如胶体溶液中溶胶粒子直径为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760nm),当可见光通过溶胶时,散射现象十分明显。真溶液中由于分散粒子太小,散射现象很弱。所以丁达尔效应是溶胶独有的光学性质。

动力学性质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胶体,可以看到代表溶胶离子的发光点在不断地做不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如图2所示

布朗运动的产生,是分散体系中分散质离子受周围分散剂分子不断撞击的结果。粗分散机体系中,粒子较大,每一瞬间可以从各个方向受到无数次的冲击,结果冲击都互相抵消,难以推动颗粒运动,即使这些撞击力不能完全抵消,由于颗粒的质量大,产生的运动也不易被察觉到。但是,对于较小的溶胶离子,每一瞬间受到的冲击次数要少得多,不易彼此完全抵消,撞击力的合力在不同瞬间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同,因此,溶胶颗粒就会发生不断改变方向和速度的布朗运动。

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导致它具有扩散作用,可以自发地从粒子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扩散,只是溶胶粒子比一般分子或离子要大得多,因而扩散较慢。

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下,溶胶粒子在分散剂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

例如,将新鲜的深红棕色Fe(OH)3溶胶加入U型电泳管中,并在溶胶上面缓缓加入少量水,出现清洗的界面。当插入电极接通直流电源,发现U形关内阴极一边溶胶-水界面上升,阳极一边溶胶-水界面下降,这表明通往阴极的Fe(OH)3溶胶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如果用As2S3溶胶做同样的电泳实验,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说明As2S3溶胶粒子带负电。 [2]

聚沉与稳定性

因为溶胶的胶粒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总是有聚集成更大的颗粒的倾向。当颗粒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沉淀,所以他是不稳定的。溶胶中粒子合并、长大这一过程叫做聚沉。聚沉可以有各种原因,其中电解质的作用人们了解的最多。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溶胶对电解质很敏感,加入极少量的电解质就可以引起溶胶聚沉。电解质的聚沉能力用聚沉值表示。聚沉值是一定条件下刚刚足以引起某种溶胶聚沉的电解质浓度,一般用 mmol/dm³ 表示。

研究发现,决定电解质的聚沉能力的是电解质中与溶胶电荷相反的离子的价态,而离子种类则影响不大。

两种电解质的混合物对溶胶的聚沉的研究指出,两种与溶胶粒子相反电荷的离子对溶胶的聚沉作用有时有加和性,有时又是相互对抗的。例如,向As2S3负溶胶中加入少量的LiCl后再加入MgCl2使As2S3聚沉,发现这时MgCl2用量远远大于单独使用MgCl2。说明锂离子和镁离子对于As2S3聚沉作用是彼此对抗的

两种溶胶仅以某一特定比例混合时才会完全聚沉,将极少量的一种溶胶加入另一种溶胶并不发生聚沉。具体特定比例的存在原因仍在研究。

稳定性

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分散相具有极大的界面,因此具有极大的表面能,溶胶体系不是真正的稳定体系。

但是短时间内小粒子不会自动合并使得体系能量降低的原因正是胶体具有稳定性,原因有三个:一是布朗运动和扩散作用阻止了胶粒的下沉,所以重力、沉降、对流都足以使得粒子之间具有许多相遇的机会,说明溶胶就有动力学稳定性。二是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同一种溶胶的胶核粒子和扩散层带有同种电荷,当两个胶粒间的距离缩短到它们的扩散层部分重叠时,包围着胶核粒子的双电层的静电作用会阻碍粒子的充分接近,阻止了溶胶粒子的凝结合并,使之稳定。三是溶剂化作用,吸附层中离子的水化作用使得胶体被水包围,溶胶粒子周围形成了一层溶剂化保护膜,因而既可以降低胶粒的表面能,也会阻止胶粒之间的相互接近,因此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