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湖南省寧鄉縣芙蓉山風景區

湖南省寧鄉縣芙蓉山風景區

湖南省寧鄉縣芙蓉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寧鄉縣西南邊陲青山橋鎮芙蓉村,接安化縣界,海拔860餘米,著名景點為芙蓉山頂部。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湖南省寧鄉縣芙蓉山風景區

開放時間:全天

地理位置:湖南省寧鄉縣西南邊陲青山橋鎮芙蓉村

著名景點:芙蓉山頂部

介紹

芙蓉山頂部有一方開闊地,約有10000平方米,普濟寺即位於此。寺前有良田阡陌,碧水清池,飛雲走霧,黛色連天。唐代詩人劉長卿貶任隋州刺史時,曾遊覽於潭州一帶。時值嚴冬,在芙蓉山突遇風雪,寫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南宋大儒張栻亦有《芙蓉山》詩,詩云:

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到群峰次第深。

兀兀籃輿自吟詠,白雲流水此時心。

普濟寺

明代時寺院全部用麻石砌成,一橫一豎,成十字形,中間有天井。正廳供奉清庵祖師坐像,左廳供關帝等神像。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癸巳桂月望日,聖旨敕封「普濟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寺廟年久失修而毀。至70年代重建寺院,規模擴大。本世紀初,再次大興土木,神殿改蓋琉璃瓦,仿南嶽大殿之形,更顯莊嚴肅穆。據夏氏族譜記載,清庵祖師原名夏天圭,祖籍寶慶府新化唐溪,生於元代延佑七年(1320),飲母素乳,童稚持齋,口誦阿彌。年方六歲,有人將其引入寧鄉芙蓉庵投師學佛。據傳,當時芙蓉山人煙稀少,經常要到幾里外去討火種。自他入庵後,「師傅討火要半天,徒弟取火眨眼歸」,時經六載,師傅疑心,暗地窺視究竟,只見他騎一高大紅虎而歸,師傅驚呼「小心」,仙機識破,清庵祖師離虎脫凡,只聽半天雲中曰:「世世修來成神佛,一十二歲脫凡體。半天雲中救凡民。」從此,招來善男信女,四方朝拜。每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清庵祖師生日,普濟寺熱鬧非凡,朝拜者擠得水泄不通,紙錢燒紅天際,鞭炮響徹雲霄。

普濟寺之盛名離不開芙蓉山的靈光秀氣。芙蓉山,石奇,林美,水秀,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從新修的盤山公路繞山而上,通至二佛殿。拾級而上,便是大佛殿,正中供如來佛祖像,右供關聖帝、南阿彌陀佛像,右供清庵祖師、觀世音像,兩邊供二十四位諸天佛祖像。再上就是大石壁,數百平方米,如刀削斧劈,光滑可鑑,故稱鏡子岩(亦稱鏡山排)。岩下有兩個石洞,靠近二佛殿的叫雲霄洞,洞大,可供數十人歇宿。靠近鏡子岩的叫「仁仙洞」,洞不大,可放一方桌,供十餘人坐立。傳說洞中住仁仙娘娘,鄉間紅白喜事宴席所需碗筷杯羹可到此洞借用。借時將墨貼置於洞中石桌,翌日即可如數取用。用後如數歸還洞中。

頂峰有一奇特山頭,形似神磬,稱磬子嶺,它與北邊形若香爐的「香爐山」對峙,故有「北香爐,南磬子,中間夾着普濟寺」之說。臨近山頂,可見從山脊延伸到路邊的幾塊巨石,名「下馬石」。傳為清庵祖師離虎脫凡之處。石下有「阿彌陀佛」石碑。巨石上有一石槽,長尺余,寬數寸,槽內天天有水,天旱數十日不干。槽中之水,人稱「聖水」,過路香客和遊人用槽中「聖水」塗擦身體各部,有病祛病,有痛消痛,無病防災,說得神乎其神。

在西側的半山腰,可見幾塊巨石上有幾處碗口粗的指痕。傳說有次神仙路過,風雨大作,神仙攀石而行,便在石頭上留下這一道道痕跡。而後,神仙在巨石下一洞棲身,以避風雨,此洞後人稱為「風洞」。傳說從風洞燒火,可見山南面的仁仙洞出煙。

普濟寺山門外右側有石虎和石屋,石虎仿清庵祖師坐騎而雕,雕師乃祖師原籍人氏,雕成雛形後即回原籍探親,暴病而亡,無人敢再加工,因而石虎雕制粗糙,但形象逼真。石屋中有清庵祖師坐像。下層是祖師圓寂葬身之塔。傳說塔頂是可以揭開的。祖師圓寂後,端坐塔中,容顏不改。其姐每三年為其剃度一次。剃至第六次,其姐看到祖師仍紅光滿面,頭髮也長得很長,不知是否還活着,試用剃刀劃破頭皮,鮮血直流。自此玄機泄露,塔頂密封至今,再也揭不開了。

離寺不遠處,有一石井,名叫龍王井。井深數十米,井壁分七層,全由花崗石砌成,上小下大,井中有碗粗的山泉噴出,冬暖夏涼,清澈香甜。井旁有龍王廟,傳說這井水就是龍涎。清詩人周俊煊《大芙蓉峰》云:高聳芙蓉一朵開,巨靈掌上幾時栽。

崖前得雨添新瀑,石萼逢春長舊苔。

選勝應驚湘岸色,登高莫作錦城猜。

托根何必華峰頂,採得龍涎露幾杯。[1]

參考文獻